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要做好学校的编制预算

时间:2015/7/8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大及预算编制与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经费得到了保障,校长再也不用为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而四处奔波了。但有了钱,是否就意味着学校就一定能办好呢?非也!校长只有管好财、理好财、用好财,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做好学校的编制预算,就成为校长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本次远程培训学习,听了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念鲁等人的讲座,使我更加明白:要做好学校的编制预算,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长要明确学校编制预算的目的和任务: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要求学校校长应该站在保护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的立场上,客观真实、全面细致地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对资金的基本需求,积极、主动地编制学校预算。学校编制预算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证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障学校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具体说来,主要任务是配备办学必需的教育设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校长要清楚经费来源和项目:

经费来源:国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主要有四大项:一是按照教师人头核发的教师工资,二是按学生人数和定额标准核拨的公用经费,三是按项目核发的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经费,四是按学生人数核定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和按困难学生人数核定的寄宿生生活补助。

三、校长要清楚自己的主要职责: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校长应在校内外大力宣传实施新机制的重大意义,要求全体教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施新机制、落实学校经费预算上来。为提高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在预算编制与管理过程中,经费的测算要与学校办学规模、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建设项目以及学校资产台账相结合,优先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优先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如果校长把编制预算当成一种行政任务来完成,只是要求财务人员进行简单的数字分割,就会造成预算中各项支出与实际支出差距很大,导致编制的预算没有实效性。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校长的主要职责是:一是预算编制内容要全,不在预算外保留收支项目;二是数据要实,收入来源要可靠、稳定;三是各项收支要细化到具体部门、人员,有的还要落实到具体时间;四是组织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成立预算编制工作小组,研究确定学校预算;五是负责审签本校预算,对预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

校长要具体负责和主持学校预算编制,按照校内分工,教务处熟悉教学领域,总务处熟悉后勤领域,各科教师熟悉各自的教学领域,学校的财会工作人员绝对不可能熟悉所有的领域,而且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在资金分配和使用时,如何将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体现出来,贯彻下去,是学校财会人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由此,编制预算时必须要有广泛的参与,这不仅是民主理财的需要,编制预算的需要,也是体现和贯彻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需要。

四、校长要明确“两上两下” 的预算编制程序: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都规定了预算编制时间和流程,并成为国家预算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预算的编制经过“两上两下”,是编制预算的规定程序。

“一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编报预算建议数。在这一阶段,根据地方财政部门关于编制年度预算的统一部署,农村中小学校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事业发展的需求,编制年度预算建议数,上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编成部门预算建议数,报送县级财政部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与预算编制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相关材料,如涉及基本支出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增人增支的文件,必保项目的文件依据等。

“一下”:县级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汇编上报的预算建议数,结合财力可能,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编制县级财政预算初步草案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经批准后下达预算控制数。

“二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报预算草案。教育行政部门将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分配下达到所属各农村中小学校,安排布置各学校年度预算草案编制工作。各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结合“一上”阶段编报的预算建议数,编制预算草案,按规定时间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学校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编成教育部门预算草案,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下”:县级财政部门批复预算。县级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各部门预算草案,送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一个月内,县级财政部门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复年度预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年度预算批复的15日内,批复到各学校。

五、校长要明白按什么要求来花钱:

1、按批准的预算花:一是专款专用,公用经费不能用于发放教师津贴、补贴,不能用于偿还学校债务,用于学生的钱不能用于教师。二是调整预算要报批,不能自己随便改。三是花了钱要公示,要经得起审计和检查。

2、用好公用经费:一是“过日子”,如水、电、暖、交通、邮电费等。二是教育教学,如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业务与管理、文体活动等。三是教师培训,按学校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培训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四是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3、做好 “一补”:一是落实国家标准。小学每人每天2元,初中每人每天3元,每年按250天计算。二是补助的发放要及时、公平、公正,不许挤占、挪用、截留。三是享受“一补”的学生名单要及时进行公示,不弄虚作假。

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一是预算的不变性。一个预算年度,属于两个学年中的两个学期,教职工和在校学生人数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政府财政部门一直延用的是老数据,尤其是学生人数,这几年都没变,城区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增加了几百人,却没有预算拨款,给学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建议政府和财政部门调整预算执行方式,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依据学校每个年度的实际学生人数编制预算,实现年度预算与学校人数的统一,为学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是不及时拨款。时下,学校按编制预算报上去的经费,却迟迟到不了学校。财政部门把本该三月份到账的资金,拖延到六月份;把本该九月份到账的资金,迟迟到十一月份也拨不下来。这样,势必打乱了学校的工作计划,使得很多事情都做不成,进而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议政府部门按照编制预算规定的“两上两下”的程序,及时审批、及时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不要拖延。

总之,实行编制预算以后,由于把所有的办学经费都纳入预算,学校办学的计划性更强了,这就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更具计划性、条理性、制度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努力促进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