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像百灵鸟,一到清晨思维就相当活跃,而有的人像猫头鹰,奇思妙想常常产生在晚上。校长们自己也感觉到:在一个月里,总有那么几天无精打采,做事效率不高。这是人的生命节律在作祟。
人的生命节律也称人体生物钟。人体生物钟描述的是人体随着时间作周期变化的现象。它揭示了人自出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止,情绪、智力、体力呈现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有周期性节律变化的规律。其表现为体力盛衰周期为23天、情绪波动周期为28天、智力高低周期为33天。它们也被称为人体生命三节律。每种节律周期都有“高潮期”和“低潮期”,二者以转换日为“临界日”。当人体处于“高潮期”,表现为情绪高涨、乐观向上、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体力充沛、生机勃勃;当人体处于“低潮期”,则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喜怒无常、思维迟钝、记忆减退、反应缓慢、耐力下降、易于疲劳、做事拖拉;当处于高潮和低潮的“临界日”时,人体状况最差,表现为判断力差、心烦意乱、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低。这表明三节律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此外,人体的生物钟有年钟、月钟、周钟、日钟之分。
了解生命节律规律对校长时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校长从总体上把握时间、优化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使用率,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校长怎样才能踏准人体生命的节律?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校长了解自己的生物钟。
选择2至3周为统计单位来观察,把观察结果详细记录在表格里。如: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效率最高、精力最充沛、创造力最强,什么时间工作状态最好,什么时间注意力最集中,什么时间开始感到疲劳、力不从心,什么时间觉得累了想休息,什么时候想去做自己喜爱的运动,调节放松一下;几点钟想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从几点到几点,什么时间完成重要任务,什么时候处理不太重要的工作等。观察过程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一天中什么时间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绪最饱满。什么时间感觉精神状态不错,但有疲劳感,需要休息一会儿。什么时间状态不好,需要休息调整。
校长可以移他山之石为己所用。有科学家对人体日生物钟进行过研究,把人体在24小时内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描述。9至12时是比较好的工作时间。特别是10时人精力充沛、注意力和记忆力达高峰,处于最佳运转状态。13至14时,全身感到疲劳,需要休息。14时是一天24小时中第二个最低点,反应迟钝,是处理重要工作感到吃力的时候。15时工作能力逐渐恢复。17时工作效率更高,思考最为敏锐。21时神经活动增强,最适于记忆知识,晚间记忆力增强,可以记住白天记不住的东西。
在了解生命节律的基础上,校长可以踏着生命的节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从月节律来看,当校长精神抖擞的时候,安排一些重要的、有压力的工作,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问题和创造性工作;校长清醒但有些疲倦时候,安排一些例行工作;当校长无精打采的时候,最好休息,但是确实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一些对思维力、注意力要求不高的事情。
从日节律看,9时精神性活动开始提高,各种感觉降低,心脏开足马力工作。10时,精力充沛,处于最佳状态,校长可以安排复杂的、需要开动脑筋的工作,如作决定、作判断等。12时至14时是日钟的一个低潮期,全身感到疲劳,这时午睡或短时间的放松,闭目养神,犹如给人体“充电”,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处理一些例行性工作或者杂事。17至18时,人的智力和体力又一次达到了高峰,可以进入新一轮处理复杂工作的阶段,可惜的是这个时间段是我国的下班高峰期,生物钟上所指的最好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21时是人记忆活动的高峰时间,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学习的时间安排在这一时间段里。
需要注意的是校长的生物钟最好与学校的时间安排一致。我们知道人的生物钟是可以调整的。校长在把握自己时间节律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使其与学校的工作时间保持同步。这样能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对学校的管理。但是不要突然改变人体生物钟,因为生物钟一旦形成规律就有了预见性和适应性,这对保证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若突然改变了已经形成的生活规律,体内的激素分泌紊乱,会影响健康和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