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探索、创造和挑战的教育实践过程。校长必须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升教学领导力。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必须做到三个突破:
一、突破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学校又出现了新的分化,一些学校伴随新课程的实施形成了办学特色,更多的学校还是“新瓶装旧酒”。究其原因,校长的认识、态度是一重要因素。作为学校领头人的校长,对课程应该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在认识上既要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又要克服被动跟进的盲从,还要克服因行政事务繁忙忽视课堂教学的研究。校长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一次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是学校文化重建的有力措施。它将实现教师、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在实施新课程中,校长应成为学校“新课程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新课程教育方式的执行者”、“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促进者”。
二、突破思想上的功利性。校长的课程领导首先是价值思想的领导,一个学校以什么为重,以什么为轻,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为次,这些价值判断直接决定了这个学校的发展走向。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思想。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比较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涛声依旧,结果导致是学校培养目标扭曲,教育功能失效。要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必须学习和掌握课程理论,熟悉当前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只有对课程的概念、制约课程的因素、有影响的课程理论、课程标准的掌握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提升对新课程教育思想的领导力。
三、突破行动上的被动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应当与教师共图事业,共谋发展,努力克服多年来学校课程管理呈现出的被动接受状态,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掌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主动权,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与师生一起成长。校长要“知民情、用民智、聚民心、顺民意”,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知民情”,就是畅通干群交流渠道,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把握一线动态,了解教师需求;“用民智”,就是坚持民主决策,发挥教代会和工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聚民心”,就是用学校愿景提升文化、凝聚队伍、鼓舞干劲、促进发展;“顺民意”,就是坚持人本理念,真诚地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师,为教师快乐工作、充分发展营造和谐的氛围。
具体讲,校长在落实新课程实施行动上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努力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制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培育有利于教师进行开放性学习、交流的学校文化;开辟学科校本教研通道、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校长努力转变作风,深入教学实际,坚持“一线工作法”,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力求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具体来说校长要主动承担教学任务,与工作“零距离”接触,把握工作主动权和决策发言权;要经常调查研究,通过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手段,了解学情、教情,改进、完善教育教学方法;要有效督察指导,通过重心下移、指导前移,随时将问题解决在一线;要不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重组学校各项管理机制,健全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和学生素质评估体系,用多把尺子评价教师和学生。让教师在快乐中工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四是要加强与社区、家庭的配合。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宣传新课改的意义和作用,共同探索一条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