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当怎样做一名好教师呢?我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几点想法总结如下:
一、重塑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不应当仅是蜡烛,垂泪到天明,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因此,教师应当是朝霞祥云,映红天空、照亮人间的同时又展示了自身的美丽与绚烂。面对鲜花般可爱的孩子,我们的疲惫不复存在,我们的沮丧烟消云散,我们的心境永远年轻。
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我们的老师常常让学生生活在今天的痛苦之中,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今天就享受到幸福呢?教育应当是一种享受,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学习应当是一件乐事,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让我们首先从关注孩子们今天的幸福做起吧!
二、再铸师魂 走进学生心灵
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生情感,像花,开出来,美丽别人,自己也结果实,为何要藏在心底?很多老师把心底对孩子满腔的爱都凝成板着的面孔和严厉的目光,以致于孩子并不知道老师心中还有爱,这样的老师不仅苦了学生,也亏了自己。爱既然是一朵花,就要让她“绽放”。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师爱”是为师之“魂”。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倾泻到其职业心态中,便会在其举手投足之间充溢着深厚真诚的"师爱"。这样的教师就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超乎寻常的向心力和信赖感,就会让学生在其灵魂深处生发一种高度自觉的内驱力和自策力,就会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与由衷敬佩。
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格教师的第一要素,不是他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基本功,而是他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怀。
爱是什么?爱就是让你爱的人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我们都说爱学生,我们让学生喜欢自己、看重自己、肯定自己了吗?
面对困境中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不必提供什么有用的帮助,我们耐心倾听,不给压力,没有要求,充满关怀的眼神与温暖的言语支持,却往往能释放他们的压力,唤醒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笑面人生,鼓起勇气重新面对自己的问题。
礼貌是幸福之门的一块敲门砖。用微笑面对别人,同时也会收获别人的微笑,尊重他人,同时也被他人尊重——生命就会在这种双向认同的过程中得以延伸,人生也因此变得厚重起来。
我们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获得了自信,学会了感激,他们会努力让自己以一个受尊重的个体融入社群。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孩子说"老师好",热情并主动地跟孩子打招呼吧!要知道,这时你给孩子的是比具体的知识和题目重要得多的东西。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是对双方人生价值的提示。礼貌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涵养,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教孩子懂礼貌,与别人热情得体地打招呼,其意义远不止于礼貌本身。一个能热情得体地与别人打招呼的人,必然是一个心态健康的人,一个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融入这个社会的人,一个懂得快乐并能享受人生的人。温暖的太阳比凛冽的寒风更容易使人脱去外套。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时,它比严厉更有效。宽容是对心田的滋润,严厉是对心灵的挤压。
“爱”是出发点,严是主策略。教师要把握好“严”与“爱”的辨证法。教育当以人为本。然而,人总是时代的人,环境的人,个体的人。说教之所以无用,是因为它始终以抽象的人为对象。
教师要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体心灵,用尊重赢得尊重,在被爱中学会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学习,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生的兴趣,是不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教育并不是要我们去在学生身上建设什么,如果我们能小心翼翼地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教育已经成功了大半。
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便会发现,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当年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不足亦都曾是老师当年就批评过的;我们至今还没有信心涉足的领域,大都是我们当年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嘲笑的地方。
三、终身学习 重组素质结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说的演员;“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这是说的教师。教师的教学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教”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当我们用大量的作业填满孩子所有空闲的时候,老师和孩子的两只眼睛都盯在了分数上,哪里还来得及“悟”呢?这岂不是师生共同的悲哀。
我非常喜爱周恩来的一副楹联:“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事”。读书求知固然为题中应有之意,重要还在能参透以文章为形式的世道人心。有字之书须与无字之书轮转来读,方不致成为“书呆子”,培养孩子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更不是读几本死书所能达到的了,正所谓:会教书把死书教活,不会教书把活人教死。
总之,要做一名好教师,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有较多的自主性,学校要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形成教书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法的局面,教师应求实创新、博采众长,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及风格。博则易浅,综则易滥,专则易涩。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能做到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方可以入良师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