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从“放下鞭子”走向“举起旗子”

时间:2015/7/2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度推进,“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要求校长“放下鞭子、举起旗子”,终结工厂型管理,构建人文化管理。

校长要领导好、发展好学校,就应该理性地审视自己的领导行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考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地学习、完善、超越,使自己的学校成为承载师生幸福成长的摇篮。

“造钟”而非“报时”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柯林斯主张:人的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报时”是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如同要求教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一样的管理规范。“造钟”是一种管理机制,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管理文化。它所追求的是师生员工以组织的力量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壮大,而不是依靠某个人、某一方面或某一次偶然的机会。

习惯于传统管理的校长可能长于“报时”而疏于“造钟”,往往意识不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更谈不上经营自己的学校文化。其实,学校文化就是“造钟”的有效载体。良好文化支撑下的管理机制对师生员工的管理不再是生硬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一种凝聚与感化的磁场,一方滋生活力的沃土,一口包容与浸润的泡菜坛。

因此,校长不能仅仅停留在编制和执行《教工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日常管理的层面,而要将这些东西同自己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管理个性和目标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和每一位师生员工心中,让其在管理实践中积淀、升华、内化为一种教育的影响力、组织的凝聚力。

“领导”而非“管理”

我国校长,尤其是农村校长的主要精力大都花在了“应付”和“维持”上,重事务性管理轻发展性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上级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被动型校长,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要求做什么工作是其处事原则,缺少应有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精神;二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业型校长,只求稳定和平安,不求发展和创新;三是“重划桨,轻掌舵”的事务型校长,为事亲历亲为,不放心也不愿意麻烦下属,时时忙“救火”、处处在“堵漏”。

我以为,如果事事都要校长亲历亲为,就过分地强调了校长的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校长的领导作用,将校长置于“维持会长”的尴尬角色,会因小失大。

因此,校长应通过分权、授权淡化自己的管理职能,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去抓好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发展性的工作;去探索、研究、修正和完善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并努力地将其内化为学校组织的行动力,以共同的使命维系团队,以共同的目标来推动学校的发展。

“创造”而非“回应”

毋庸置疑,只对上级的指示和文件做出“回应”的校长占当今校长的多数。他们不但牺牲了自我,也忽视了师生的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从身份本位到能力本位、从行政职务到管理专业的校长职能必将成为现实。随着新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形成,“回应”型校长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管理就是创造”,校长的创造,首先是自我的更新,要求校长克服思维和心理的定式,敢于打破原有的秩序,具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和责任。其次是行动的创新。校长们应该服从命令但不应该惟命是从,按要求办事但不能仅仅拘泥于要求,执行文件但不惟文件,不但要从管理思想、目标、措施、手段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实践,还要根据学校内部与外部等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整体的创新,使自己的管理增值。

“发展”而非“规范”

哈佛杰出的管理学教授克里斯坦森告诫我们:“规范的管理是导致企业衰败的原因。”这一结论出人意料,但却非常合理。我们不否认规范的管理和统一的要求,但机械地强调“统一”和“规范”,无疑会抹杀教师的个性,压抑教师的创造力,阻碍学校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校长应该发展师生,让教师拥有发表意见、发挥特长、表现教学风格的机会和权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