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十中名声声在外,我早有耳闻,二十中学是一个改革非常有成效的学校,但之前我没对二十中学认真研究过,很多情况了解的并不深入。当我看到《中国教育报》的几篇关于二十中学专题报道后,我很惊讶,一所学校改革能进行到如此深入的程度,我非常佩服,所以想了解更多的东西。昨天听了俞校长的汇报,并和他探讨了很多问题,今天我又听了几节课,并和很多老师进行了交流,我特别欣慰和钦佩。增强了我对中国高中教育改革一个新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现在改革已十二年了,高中是十年。全国高中课改从2003年开始,高中课改,小学初中相对好一点,高中就比较难一点,所以现在高中问题可能就多一点,但现在我觉得在我们二十中,可以说是我们中国高中课改的典范,是我们高中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颗明珠。
俞校长说过,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改变教学,改变学生和改变教师,这样才能改变教育,所以课堂应该是最核心的问题。课堂的改革是一场关于中国教育思想、教学关系、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一场革命,所以我关注你们学校改革的两个核心词:一个是思维品质,一个是教服从学。这真正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育指导纲要里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是主题,主题是就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搞素质教育,一切的改革都要围绕着这一个主题进行的。
第二主体,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主体是个哲学概念,它对立面是客体,就是学生一定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学习的一个客体。我们过去常常是学生被学习,老师让我学,家长让我学习,我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就是一个客体。
第三主导,教师主导,我觉得一切教学改革,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围绕着这三个词来进行的,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纲要的一条红线,如果把这条红线弄清楚了,中国教育改革应该就会很顺利。其中心思想是主题,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很多改革的学校,包括我们二十中,在这个问题上做得特别好。你们提出的“牧民理论”,我很欣赏,牧民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有时还得利用学生,就是利用学生的资源来教育学生,这就是牧民。就是把羊领到一个水草丰盛的地方,让它们自己去吃草。
你们的“导学纲要”,最初我是看了报上登的,但没认真研究,当时没对导学纲要有更深的理解。这次我完全理解了,昨天我问导学纲要和导学案有什么区别,俞校长讲的非常清楚,导学案是一个进步,但导学纲要是一场革命。昨天听俞校长介绍的一个是登山理论,不是按部就班的发展,像登山一样。传统的学习就是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知识积累,是很缓慢的过程。登山,目标设计好了以后就想办法达到山顶,什么办法都行。这是一场教育的革命。
还有你们的“跨进度导学”,导学案是根据每一课的教育内容,要求列出一个让学生学习的方案或者是填空题,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按照书回答,一定要把教科书理解了,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都是这个模式。但你们实行的跨进度导学,就是不局限在这一节课里面,你是根据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从知识整体来给他设计一个导学纲要,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是整体性教学,而不是像过去教学那样记知识点。今天听完你们的历史课我很兴奋,不是像过去那样要记哪个年代,什么事情,而是整体对比,从国际的视野,古今中外,不仅涉及到历史,涉及到文学,涉及到地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科学技术的发明,哲学等等,这个就是整体性教学。宁主任说到的“悟道”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是接受性的,现在是感悟。这就是还权,过去我们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权力,让学生跟着老师走,现在你还权了。
你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学习,为什么要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模式,现在中小学很多很多学校都已经实现了这种学习方式了,把班级授课式变到小组学习,这是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新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在中国大班额的情况下,只有分成小组来学习,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听你们课时观察,课堂上没有一个睡觉的,课堂上睡觉现在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到海南,他们教学组长说今天能把课堂睡觉的问题解决了,教学改革就成功了。老师在那讲,学生很多不愿意听,他肯定要睡觉。但是小组学习一个睡觉的也没有了。前些年北京的督导室主任跟我说,他在听课时看见有很多学生在睡觉,他就数有几个没睡觉的吧,过一会数一次,过一会又数一次,数总是变化,他说我干脆不数有几个睡觉的,我就数有几个没睡觉的吧,结果一数,全班有6个不睡觉的。学生在课堂睡觉,就是没把学生当人。是在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让他们自己去学,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所以他们就要睡觉。老师也埋怨,我讲课你怎么睡觉呢?学生想,你讲的这么不好,我为什么不睡觉?
讲个笑话:一个小学的老师问班级的学生,如果你只能活三天,你想做干什么?有的小孩想我只能活三天了,我特别喜欢吃我妈做的饭,我就让我妈给我做最好吃的,吃三天。另一个小孩说我喜欢玩,找几个小朋友找个好地方去玩上三天。又一个孩子说老师呀我只能活三天了,我就好好听你讲课。这个老师特别高兴,你为什么听我讲课呢?小孩说我们听你讲课度日如年啊。老师讲课滔滔不决,本来很清楚的问题,越讲越糊涂,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越讲越复杂,好多知识用得着讲吗。
你们在考试中有学生命题,这非常好,命题是思考的过程。还有你们的人生规划,就像俞校长讲的,孩子有没有人生规划将来命运完全是不一样的。有理想,有大理想,有小理想,还是没有理想,到你几十年以后,完全是不一样的。在你们这里,我的感受非常非常多。你们也有很多哲学的思考,刚才宁主任讲了七条,这都是悟出来的结果。你们深入调查研究,最后悟出来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碎片和整体的关系,少和多的关系。导学纲要不要设计太多,要以少胜多,少则活,多则得。正如这个杯子,杯越厚,里面装的水越少,只能薄才能装得多,少才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关于教师的提升,过去我讲教师提升的观点是巩固质量,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这是一个规律。
但俞校很有创造性,他是让学生逼着老师学,让老师不能倦怡,你倦怡就要在学生面前丢脸,学生提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你就交待不了。这一条非常厉害,你把学生动员起来去逼着老师学。今天上午听那节语文课,我感觉那位语文老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有些问题我学语文时都没思考过。我就问他,你是不是把《说文解字》都背了,他说没有,只是研究一些。讲语文不背《说文解字》是教不了的,这不是小学呀,每个字都有来历呀,这要一个字一个字教,我估计也是老师害怕学生问倒你,所以就逼着你好好学,争取不被学生问倒。问倒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学生有好多知识老师都不一定知道,老师被问倒,不见得是老师的水平不高,很正常的现象,师生就是共同学习。
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老师的任务不是上好课,是诱导学生学习,你能把学生引导得两眼放光,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你就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老师哪能把那么多知识都学完,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们下去共同研究,你也找资料,我也找资料,找人问去,很正常的。过去的课改像蒸汽机的机车,现在变成了高铁,动车组,过去只有火车头是动力,现在每一位老师都是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动力,大家共同学习,教和学的关系才能走上正轨。
我一直在思考二十中理念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我要给你们写一篇文章,我想就叫《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或者《高中课程改革的破冰之旅》。俞校长一直讲的是探索,这个不是说俞校长有一整套现成的方案,强迫老师教师去做去,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滴,一直很诚惶诚恐,教育改革和别的科学实验不一样,实验失败了我可以再来,十次、八次、多少次。教育改革是不能失败的。这个思想从哪来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一条唯一的、最根本的实践的道路,没有别的路。所以我一直觉得你的课堂是个思维和做事的课堂,你的思维就是提升教学品质,你的课堂就是学生做事。
什么叫做事的课堂,我觉得俞校长是一点一滴学习和积累来的。怎么积累来的,第一你得益于一些很好的老师,他们给你在教学中很多启示。杜郞口的崔其生为什么要改革,他有个经历,就是他上中学时有一次化学老师请假病了,他就找个学生上了半个月的课,结果考试成绩比别的班还要好,就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用学生教学生,反而成绩提高了。他那个初中是全县倒数第一的初中,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又不爱听,没有办法,后来就下一道命令,老师不许讲课了,老师讲课是零,一分钟都不许讲,45分钟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了,后来说这也太绝对了,改成10+35吧,老师最多讲10分钟。他的思想得益他在上高中有那么一段经历。
我觉得俞校长改革的思想来源是:第一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没有这个背景,俞校长也不会集中这么大的力量来搞二十中学的课改。第二是在134中经历,有那么多老师、校长,有对现实的思考。又有对国外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我发现你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很多的教育思想。但我觉得还应该注重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呈现,其实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非常多,孔夫子已经把话说到今日无法超越的地步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谁能超得过,“教学相长”,孔夫子已经把所有教学规律都讲清楚了,我们今天只不过去深入具体,怎么实践就行,还有在《教育指导纲要》里温总理加了两句话,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这就够了,就是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提高思维品质。
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我觉得俞校长很谦虚,《中国教育报》在这么多次的专题报道中,并没有提你的名,没有说你的教育思想,我觉得这是很大的缺陷,校长的教育思想的认识的过程,是一定要讲清楚的,他是怎么得到这样的认识,十年来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不容易啊,一步一步的,不是一步就成功的,所以读者特别希望看到你认识的过程,包括对老师的批评,一次不行,两次不行,老师的认识的提高,很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俞校长特别有教育理想,有责任心,就是想把我们二十中办成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同时又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意识,所以你采取的措施都非常稳妥,一步一步,摸着石头,千万不能掉到河里,不能出一点差错,高考一点不能落后,这是非常重要的。你有很大的追求,有创新精神,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有领导力,还有执行力,说了就要做,老师做的不好,不好就要去重做。
今天在跟一位化学老师交流时,她说她不会讲课了,不会讲课也逼着你要讲,让你从不会中学会,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俞校长非常善于思考,每篇东西都考虑得很深刻。一个思维和做事的课堂太重要了,今年年初,加拿大的一个教授给奥巴马写了封信,说美国教育要想在全世界一直领先的话,从中小学就要教给学生量子力学的知识,把量子力学的这种思维方法从中小学就教给学生。
什么叫量子力学,过去我们都是经典思维,从力学开始的,看任何问题,这个杯子,就是放在这的,它就是个白的,里面没有装水的,这是绝对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描绘的多少公分高,体积,这是物理学上必须这么准确,标准答案。量子思维不是这样了,量子思维你是看不准的,它的变化是不断的、飘的,无法来描绘出它一个准确的东西来,就像看一个人,有人说他非常好,有人说他非常不好,这是量子思维。
奥地利有个科学家,他设想了一个实验,说这盒子里面放一个猫,里面再放一个粒子,再放一个毒气瓶,当这个粒子衰变把这个毒气瓶打破,这个猫就死了,但这个粒子衰变只有50%的可能,现在我们用经典思维就没办法解释这里面猫是活的还是死的,你只能说它同时是死的,同时是活的,或可能死的,可能是活的。因为你无法准确的描绘出像现在的物理学说它是死的或是活的,那怎么知道呢,只有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我把它打开了,人的行为把它结合起来这一秒钟知道了它是死的,也许在前一秒钟它还是活的,就在你打开的一刹那,它是死的。这就是量子思维的一个方法,量子活动方式不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所以它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思想,敢于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
俞校长好像特别懂中医,望闻问切,我们中医很多都是量子思维,比如经络,黄帝内经把14条经络画得很清楚,但解剖学根本解决不了,中医看病时头痛可以医脚,脚痛可以扎头,就治好了,就是量子思维。讲课就用一个例子,我们很多事情是不能用经典思维来解释的,让学生感于想象,大胆去设想。我们的学生在认识科学规律同时也要感想,有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我们现实的问题,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而不要固守在那个经典思维里。包括我们的商业领域是这样,科技活动也是这样,科幻小说就是量子思维,现在的科学发明几乎都是在几十年前科幻小说描绘过的,现在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这种思维方式。
什么是做事呢,我问过俞校长最信奉的国外的教育家是谁,他说是杜威。杜威有句话,多给学生些事情做,而不是多给学生知识记。做事不一定要到社会上去实践,课堂上也是做事。
举个例子,课堂上有个老师提个问题,我们过去提问题都是问答题,很容易,中国首都在哪里?回答中国首都在北京。现在问为什么中国首都设在北京?你认为在中国的城市中哪一个城市最适合做中国的首都?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做,来思考,来探究,研究中国哪一个城市,地理呀,历史呀,人文呀,生活环境呀,他在找,这就把历史、地理这些知识都学会了。还有老师背李白的诗,或李白哪年生的,写了多少首诗。你就可以跟他说如果李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你给他写一段颁奖词,这学生就要研究李白去了,整个研究他的生平、事迹、诗歌、他的经历等等,他才能写这个颁奖词,这很不容易的。
再举例说《狂人日记》这个小说内容很好,但你可以跟学生说,这个标题不好,你能不能再给《狂人日记》这个小说再起个标题,那学生就研究《狂人日记》了,整个研究它的内容、时代背景,等等。其实《狂人日记》标题已经很好了,不过给他一个思考,做事的过程,给他一个事情做。所以教学改革我觉得你们做得非常好,我在想二十中做了什么,我觉得就是你提高了思维品质,你的课堂是有思维的课堂,为了实现思维课堂,让学生做事,你就是教要服从学,就设计了一整套的导学纲要,一整套的提升思维品质的一系列的做法。
目前整个中国的教学改革,把班级授课变成小组学习,具体小组怎么组?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有同质的,有异质的。第二就是讲坛变成论坛,让学生在那讨论。第三把碎片的教育变成整体化的教育,今天那个历史老师讲历史就有整体史观,就是整体化了,过去我们就是记什么年代、什么人,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过去我们考历史就是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签订了什么合约,赔了多少钱这些题。日本的老师就不出这样的题,日本老师出的题是,日本和中国每一百年打一仗,19世纪打一仗,20世纪打一仗,如果21世纪日中再打一次仗的话,你估计是哪一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场战争?他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整体思维,大历史观的去思维,不管他这题的性质是什么,但他考虑问题就不像我们死记硬背的知识。我问了好多学历史的学生,谁背得下来甲午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签订了什么合约,赔了多少钱?都背得很熟,但是为什么发生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影响到底是什么,今后日中会不会打仗?钓鱼岛这个事情会发生什么?他就答不出。日本就会研究,为什么甲午战争发生了,为什么抗日战争,
“9.18”,到底怎么发生的?中国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从记知识到做事情,就是给学生一些项目、一项课题、一项研究、一种服务,包括让学生写个研究报告,包括语文让他写个颁奖词,都是给他一些事情做,在做事情的时候,引发他研究、探究的兴趣,教师变成导师,其实就是学校真正变成学校。陶行之回国后说了一句话,中国的学校都是教校,都不叫学校,都是老师在教,老师对教课兴趣特别浓,不管学生听不听,反正我滔滔不决的讲就是了,所以这主体地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一个教育厅长讲说,过去我们教给学生“鱼”,后来给他“渔”,给他钓鱼的工具,这都不重要,关键是给他一个“欲”,让他有兴趣去研究,去学习。现在我们二十中的课堂就是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的欲望,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除了在课堂上探究以外,肯定在课后还在学,今天语文老师上课提了个问题,下课以后他们肯定得去找,为什么把那个字改了,他就要去思考,去查字典,一般字典又解决不了,查词海、词典可能就会找到。也许这些知识对他来说没什么用处,高考不会考,但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研究问题兴趣就来了。
现在的小组学习建立了一个新的教学秩序,颠履了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秩序,把教师中心的模式打破了,课堂颠倒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趋势。小组学习是课程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我看小组每一个牌子上面学生自己写的话,每个小组都不一样,而且小组长自己选,校长不管,学生自制,这种组织形式体现自制精神、自制能力和团队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不仅是老师来传受知识,真正是自主的学习、成长。
在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确定了三个重点,第一社会责任感,第二创新精神,第三实践能力。过去我们老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回温总理又加了一个社会责任感,我觉得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怎样培养我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一种公共精神,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大事,而不是只关心自己考上北大、清华,将来出国,这种精神。
长沙一中是培养了毛泽东、朱镕基这么一批大人物的学校,毛泽东最早是在长沙一中上学。在“5.12”大地震的时候,中国的唯一的一个学生参加了救援大行动,是长沙一中高三的学生,“5.12”大地震一爆发,第二天他就找校长请假去救援。校长说高考那么重要,不想让他请假,他说救援比高考重要。校长问他父母同意吗,他说我父亲同意了,商量了,他们都同意我去。这个孩子毅然地到了救灾的第一线,找到解放军,解放军就问他多大了,他只有17、18岁吗,但他说我23了,问你会干啥,他说我练过攀岩,身体特别好,我什么都能干,就跟着救灾。39天没洗过澡,救援完了以后,高考已经过去了,当年的高考没有可能参加。校长对这个孩子非常感兴趣,就为他奔跑,跑到教育厅,说这个孩子没有高考,能不能上大学。教育厅说不行,政策不允许,长沙的大学都不允许。跑到北大,说很好的一个学生,能不能让他上大学,北大说我们也喜欢这个孩子,但不行,没参加高考没有分数,政策不允许。
校长想我干脆网上发一发,看有没有反应,网上一发这个孩子的事情,美国六所大学都给他发来邀请他去读书的通知,最后密歇根大学在网上考过英语之后,录取了他。后来校长到密歇根大学时,就问密歇根大学的校长为什么要录取我这个学生,你们不知道他的学习成绩,他没参加高考。密歇根大学校长说,你这个孩子有责任感,有故事。所以为什么希望我们俞校长讲故事呢,一个有文化的学校是有故事的学校,一定要讲一些像俞校长讲有责任感的学生,一定要有故事,老师的故事,学生的故事,领导干部的故事,要让它在学校广泛的流传,一代一代作为你的精神遗产传下去,这个学校会越办越好。能不能因材施教?
毛泽东最早在长沙一中读书,那里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都有了,但科目的名称可能不一样,这些课程毛泽东全部都是零分,一窍不通,后来校长看了他一篇作文大为惊讶,说毛泽东不是个一般的人物,就找来给他上课的物理、化学、数学老师,说你们考试完了以后这些课程统统给毛泽东打60分,让他及格。但时间一长别的老师有意见啊,后来这个校长觉得,毛泽东在这个学校继续待下去连毕业证都拿不到,就找到长沙师范,跟毛泽东说你不适合在我这读了,你到师范去读吧,你将来当个小学老师,就跟师范学校讲好读师范去了。如果毛泽东继续在这个学校读,毕不了业,拿不到文凭,不知道毛泽东将来会走什么路。
我们到珠海一中考察以后,就说你们这样的高中,有多高的升学率是无所谓的,你不要追这个升学率,最重要的是20年30年后你的学生有多少人能当院士。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一方面,你不注重高考不行,但你得注重发展和培养一些有大才华的人才。这些决定于教师队伍,我觉得你这个教师队伍,和东师合作对你们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力量,教师素质都是很强的,最差也就是本科,教师就有人格魅力。你提倡读书非常好,把好多资料印给老师,让老师们学习,或者买些书让老师去读。其实中国所有搞得好的学校都是读书风气最浓的学校,都是校长特别爱组织老师读书的学校,不读书的老师好也好不到哪,读书的老师差也差不到哪。关键是读什么,我希望大家除了读教育的刊物以外,眼界放宽一点,文科的读点理科,理科的读点文科,知识面要相对宽一点,读点经典。北京的一个教授认为如果没有读过《论语》、《孟子》这些经典的人你们怎么当校长,
中国的大多数校长都没有认真读过《论语》和《孟子》,这是很大的缺陷,其实我们这些学文科的中国的《四书》《五经》恐怕都得读,外国的经典都要读一读。但也不一定太多,要深,一两本书也要把它读深读透了,现在我们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太多了就是脑袋里装了大量碎片的东西,包括电视上那些少量的信息,就象电脑一样你储存的东西太多了,可能慢下来了,就有一两本书我读得非常非常深刻。比如这个仁字到底是什么,仁者二人也,二人者夫妻也,夫妻者异性亲已,异性亲已者,天下也。这么一些人,你是这个姓,我是那个姓,大家走到一起,这是天下,天下不是国家,国家和天下是两回事,有了夫妻,才有了兄弟,有了姐妹,才有了亲戚,才有了朋友,才能组成一个社会。
还有义,什么叫义,仁义理智信的义,义者,宜也。我建议你应该到北京十一学校去看看,十一校充分的自主,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所有的课都在公共教室上课,物理在物理教室,化学在化学教室。还有山西太谷二中等。我们俞校长也有这考虑了,学生大量的社团,班主任没有了,像是辅导员、导师。我觉得你们老师的板书还要写的漂亮一点,我今天看有的老师写的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学生发言声音低了一点,能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大声地说话,要有勇气,像俞校长讲话一样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