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一直以来就有个说法:教师应该与学生做朋友。学生中也常会有这样的要求,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的朋友。本人刚走上讲台的那几年,也曾想过成为学生的朋友。但现在我却想说,教师与学生没有必要非成为朋友不可。
友谊的基本条件是平等。虽说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这话也仅仅指的是人格层面而不是现实生活层面。因为在现实中,教师与学生确确实实是不平等的。教师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现在又多了一条:为学生提供服务。试问,朋友之间有这些要求吗?你的朋友中谁对你负有教育、管理职责?你又对哪个朋友负有教育、管理职责呢?肯定没有!
之所以会有人,而且还是不少的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会提出教师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现实中师生关系的紧张。教师感觉到了学生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于是说:“同学们,让我们成为朋友吧!”学生有时候心里有话却无人倾听,孤独苦闷之极,充满渴望地对老师真情呼唤:“老师,您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吗?”诸如此类对师生友谊的渴求,实在是对“朋友”二字的误解,也反映出我们对现实中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认识不清。
坦率地讲,现在每每听到“教师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这类话题,我就想到“父母官”、“子民”这些词,想到现在荧屏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宫廷戏。那么多年了,老百姓渴望为官者清正廉洁,不要掘地三尺,为此不惜把他们视为父母;为官者希望老百姓安安份份过日子,不是无事生非,总是要求子民们当个顺民。但结果常常是子民成了“刁民”,父母官“虎毒食子”,最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大乱。乱极而治,大家继续念着“官爱民,民拥官”的童谣。历史就这么循环往复着。
谁能说“官爱民,民拥官”这种状态不温馨呢?但事实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亲情永远不可能在官与民之间的政治关系中得到完整的复制。道理很简单,家庭关系不是政治关系,血缘之情远非利益之争能够比附。想以家庭生活的温馨形式来掩饰政治关系的不平等实质,那只是一种梦想。尽管这样的梦可能官在做,民也在做,但梦终究是梦。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谁又能说这个梦已完全成为了历史呢?
让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在我看来也是这个梦想的延续,是这个梦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之一。难道那么多的人感觉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就只是因为师生双方没有想到成为朋友,没有努力成为朋友?笑话嘛!
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实在没有必要拿什么朋友关系来比附师生关系。就象把当官的比为父母,把百姓比为孩子,并不能解决封建政治关系固有的弊端,并不能让中国走出“治-乱”循环的怪圈一样,把师生关系比为朋友关系,就能为中国教育改革开辟一条新路子?
如果有人对我说:“师生之间能够像朋友那样,岂不更好?!”那么我要对这些朋友们说:“‘像朋友’毕竟不是朋友”。
如果有人对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般冷漠,怎么当的教师?!”那么我要对这些朋友们说:“我这不是冷漠而是冷静是理性,我遵守着一个教师都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这几年,许多行业在提倡“微笑服务”,有人斥之为“虚伪”,并有漫画家为此画了像。我以为,这般虚伪总比真实的冷漠好些,这种虚伪总比动不动让人成为朋友真实些,况且微笑服务也不全是虚伪,比方说李素丽的微笑服务这是一例吧。当我们在接受别人真诚的“微笑服务”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真的是把对方当成了朋友了吗?我们真的以为对方也把我们认同为朋友了?我想不会是这样的。我们感觉享受“微笑服务”很好,但决不会天真到明儿个去对方家串串门。
我不想为“师生之间应该成为朋友”摇旗呐喊,也不会愚蠢到认为师生之间只能横眉冷对,我主张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开展“微笑服务”。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尊重学生,――更确切地说是尊重每一个人――是现代社会一个教师(公民)起码的道德准则。但是在我看来,尊重学生和与学生成为朋友两者之间的距离是相当大的,师生之间可能有朋友之名却难有朋友之实,顶多也就是“象朋友”而已。
最后说一点,我并不排除在学生毕业后与其中的几个成为朋友的可能性。但那时,我就不再把自己当作他们的老师,因为我们是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