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试论“以教师为本”的管理

时间:2015/10/14
“以教师为本”的管理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二是教师是能发挥积极能动性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管理客体,而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这样简单的管理客体;三是注重教师发展的管理,这种管理在本质上就是以促进教师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要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教师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教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使学校成为教师全面发展的场所。当前,学校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有其现实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管理观的变革、管理重心的转移以及教育使命的变化三个方面。 
   
  一、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 
   
  人类历史自从进入有规模工商企业以来,在经历了长达约100年的以经验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阶段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强调了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的制度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产生了管理职业与职业管理阶层,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泰罗制的严重缺点就在于把企业员工只看作追求金钱与报酬的“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心理与感情因素,抑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梅奥博士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他们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一种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满足工人的欲望,激励工人的士气与干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中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即“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学派林立。这期间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论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在书中他通过对日、美一些典型企业的对比研究,指出日本的生产率比美国高,关键在于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强调在管理中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双重起作用的双因素理论,既重视科学管理与制度管理,又重视人本管理与激励机制,实现两者相结合从而促进经济腾飞。 
  纵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可以看出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趋向全面、理性的过程。虽然管理理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每个阶段都与“人”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从不见人、忽视人到逐渐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形成,并成为当今管理理论和思想的主旋律,一种管理是否注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该管理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教育管理思想发展史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到了管理观的变革——我们现在需要真心实意地、实实在在地去关注、思考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需要等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管理研究一直将自己的视域和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的结构以及科学的领导行为等问题上,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个体的意见、需要,个体的信仰和认识等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也没有任何地位。著名思想家、教育管理家格林菲德指出“如果人是组织的固有成分,如果组织本身即是人们所相信的相互关系的表达,那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质疑这样一种组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存在着一种组织形式和影响的普遍性”。关心个人的发展和需要,这并不是撇开组织另搞一种什么纯粹的个人主义,而是个体原本就是组织的题中之义,从个体的角度看,组织并不是一个神圣得不能言说的抽象物,相反,它正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普通百姓的“创造物”,是“组织成员的创造物,……组织仅仅存(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在于组织成员的个体体验之中……”。正因为如此,关心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领导的能力、水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时期。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多见人事结构改革,却鲜见关注和重视研究组织中的人的需要和期望,改变构成组织的主要成分的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广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举措;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还没有对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常识性”见解建立起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观,还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学校组织及其管理实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公正的发展。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正是体现了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 
   
  二、管理重心的转移——从管到理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步入近代社会以后,“管”,从上对下的绝对支配、下对上的绝对顺从,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社会学家韦伯对科层体制所作的精辟分析就是印证。我们的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哪儿呢? 
  张新平教授在《学校管理要突出一个“理”字》中指出,当前中小学的教师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为割裂“管”与“理”的关系上:或重“管”轻“理”甚至以“管”代“理”;或重“理”轻“管”,只理不管。事实上,学校管理要获得被管理对象的承认,切切实实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和效益,唯有将工作重心毫无条件地转移到对“理”的追求上来才有可能。“理”是学校的立脚点,学校管理应重点突出一个“理”字,即讲条理、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事无巨细的工作要做,开始大都要作计划,然后考虑具体实施,最后还需根据有关目标加以考评、检查、反馈,以便改进工作,提高绩效。学校管理只有讲究条理,才能确保学校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转。 
  其次,学校管理要讲法理,就是说管理者必须严格秉承中央和地方制定颁发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不能无视法律自行作主,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学。不仅管理内容合法,管理的程序也要合法。 
  再次,学校管理是一件需要高度耐心的工作,最怕的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校里的任何工作,都必须按照事物的本身规律行事,都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学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时,特别是在推行一些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时,事先一定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事中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事后还要做好总结和处理意外事件的工作。否则,就可能引起误解,导致冲突,破坏组织和谐,降低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巴纳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很持久和很复杂的协作体系能够单靠强制力而获得广泛的支持。” 一个不讲道理的学校组织及其管理者,怎么可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可能使学校管理工作获得高的效率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管理不仅是一项科学的事业,而且是一项需要人们投入关怀、投入真诚、投入良心的事业。因此,学校管理要讲情理,即通常所说的情感管理。学校系统是一个知识密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系统。在这些系统工作的教职员工,对于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上的需要,较之其他群体有更为强烈的追求。这使得讲情理在学校较之其他行业中显得更为重要、更有价值。一般来说,一所受人欢迎的凝聚力高的学校通常也是很有人情味的学校。 
  总之,从历史的视角看,人类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一个从强调“管”的权威性转向强调“管”的制度化、公开化,进而转向重视对“理”的不懈追求的发展过程。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正是把握了管理重心转移这一历史发展必然性。 
   
  三、教育使命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有创造性的主体人 
   
  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呼唤创新的教师。我国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什么如此薄弱呢?实际上,不是我们的教师不如外国教师,也不是教师没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尚缺乏适合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成长的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以事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着考试转、书本转。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缺乏工作的自主权,只能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中运行,因而阻碍了教师自身创造性的发挥,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无思想,工作无特色,忙忙碌碌、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机械的重复劳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换句话说,我们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它所要培养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 
  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针对教育使命的变化提出的,它是对传统的“事本”、“权本”的摈弃。这种管理就是要为教师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具有自主精神的个体、自由研究的主体。教师的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样要面向全体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管理工作同样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教师把生命的潜能开发出来,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全面地发挥,让教师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只有有个性、有特长的健康发展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健康发展的学生。 
  综上所述,学校必须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使我们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