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语文教学,千万别被教科书捆住了手脚!

时间:2015/10/30
您好不好奇,什么样的教育能被于漪老师称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您好不好奇,钱理群先生口中的“全新的教学体验”是何物?

这样的课堂,出自一位叫做黄玉峰的语文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章,甚至有机会走出课堂,到孔子的故乡看看,听听讲座,泡泡书馆,看看展览、赏赏文物,当当记者,编编刊物,写写论文,更有专家教授任评委听他们进行答辩呢!

黄玉峰究竟是谁?他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他看来,语文应该是“人”的教育,他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大量积累。”满堂灌有什么不可以?关键,是灌什么。

如今,经常有老师抱怨,班上的孩子没有人文素养。黄老师认为,问题恰恰出在“灌”的内容上—— 教语文如果不让孩子自己读书,“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饭’,可就是没有真正地吃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像个瘪三,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些,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

那么,到底怎么教学?黄老师说:“我的教法没任何新意,也没有什么理论,无非是‘精读’和‘博览’。如果要说什么流派,那就叫‘归真反璞派’。”
教语文如何才能返璞归真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黄玉峰老师是如何做的!

怎样让学生有语感?

学语文,“死记硬背”是基本功

TIPS:诵读、记忆
教法从根本上讲是学法。教是为了学,我的教法没任何新意,也没有什么理论,无非是“精读”和“博览”。如果要说什么流派,那就叫“归真反璞派”。正如龚定庵说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一次公开课上,我只讲了5分钟,其余时间都是读书,这样读,那样读,分段读,整体读,小组读,全班读,真可谓“听取蛙声一片”。有些听课的老师不理解,我说:“这可是真的课啊,你们要听真课还是假课?”现在有人不负责地把诵读诬为“死记硬背”加以否定,殊不知,学语文“死记硬背”是基本功。“诵读”才能出“语感”。读书应该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学语文要积累,学语文要练记忆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死记硬背”要比似是而非,喋喋不休,故弄玄虚,装模作样的分析,不知要好多少倍。

怎样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

站在学生角度,旁征博引,可能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

TIPS:大量资源引入课堂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多数人脑海最终剩下的多半不是教科书正本,而是教师的一段引人入胜的“插科”。

我想传达一种思想:提倡大量积累,以“量”取胜,而且把这放在所有教学方法、理论之首。我认为,课堂上的这种旁征博引,虽然看似是课文的附属,但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却可能是真正的“主角”。只有强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让学生去积累、去感悟、去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才是真语文。

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呢?那就是课程标准和依照该标准制定的教材,广义上来说,也就是我们展示给学生的材料。我一直认为,在积累到一定量的前提下,“教什么”要比“怎么教”更有长远的意义。养生学家常讲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就是“你有什么样的饮食,你就是个什么样的人”,意在强调饮食的重要性。但是人的精神、思想、灵魂的材料,相当多地源自书中,尤其是年轻时在学校所读的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应该说:You are what you read,你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让学生主动读书?

老师在使用教材时,或删,或换,或增,有调整才能拓视野

TIPS:拿到教材,要调整
我自己讲《红楼梦》时,不管是《元妃省亲》还是《林黛玉进贾府》,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总有一节课要讲些和课文以外的故事。我会从曹雪芹的爷爷谈起。讲当年曹家之得宠;讲那曹寅长得玉树临风,是康熙皇帝的伴读;讲康熙给曹寅的亲笔信,在奏折批复中关心曹寅的日常起居;讲曹寅的小舅子李煦,讲曹李两家实为一体;讲曹寅对金石书画、诗词歌赋、医道药物乃至饮食烹饪都有研究……

每次讲过这些,学生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想读《红楼梦》,然后爱上《红楼梦》。后来在学生讨论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时,说起宝钗为何不愿教香菱学诗,我又借此说了“宝钗扑蝶”的故事。看那宝钗如何用“金蝉脱壳”之计,把偷听的事转嫁到林黛玉头上,把自己撇清了,保全了自己在下人心中的好形象。这事一讲,学生议论纷纷。自然有替林黛玉抱不平的,也有为薛宝钗辩护的。要争辩自然要有论据,于是自己去读书,一场争辩之后,许多人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第几回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教材无论怎么样修订,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且由于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不同,以及施教者的差异,标准化的“大锅饭”只能使学生温饱,难以达到精细滋养。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要有一点自己的主张。可以为我所用,作一定的调整,或删,或换,或增,以便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积累更多的思想语言材料。

怎样让学生有思想?

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带领学生做研究

TIPS:
1、引入多角度资料,让孩子自己作判断
2、我让孩子写论文
在讲屈原和他的《离骚》时,我把千古以来许多人对屈原的评价集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尤其是展示那些平时不容易看到的资料,看看屈原在历史上得到的负面的评价,给他们一个冲击。因为只要认真读过《离骚》就知道,屈原在大众心目中的所谓爱国主义诗人形象和他真实的面目是严重脱节的。所以对屈原的人格和他的作品,我采取的处理是不急于下定论。

动辄就问“这句话好在哪里,那样表达行不行”“这个字好在哪里,换成那个字行不行”。这种思维模式是作者本位,作者说的都是对的,读者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换句话说,学生是跪着在读书,教师是跪着在教书。
 

我们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一言堂”里解放出来,获得一种“鸟瞰”的眼光,跳出作者的主观叙事之外,根据事实、常识和自己的价值观来“说三道四”,评议是非。

为了锻炼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我带领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急着要出什么成果、什么创新,而是借着一个问题的研究来深入地读书,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才是最重要的。它要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高二下学期,同学们纷纷把上万字的论文交到我手中时,我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十六年前,在由十五位专家教授任评委的我班学生的论文答辩会上,于漪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钱理群先生写信给我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教学体验:这些年,我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研究生’ 的论文答辩,但参加中学生的论文答辩,却是第一次,而且像这一次这样竟然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更是不多见。”

如何让语文成为“大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人情,语文需要现场感

TIPS:
1、课堂上,我要营造氛围
2、课堂外,我带学生游现场
学生对人物的兴趣和了解的热情,与心理距离紧密相关,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我注重人的“还原”。补充大量资源就是要把文字反过来还原成“人”,人的需求、歌哭、喜怒,这些直接可以体验到、触碰到的人情,才是判断一切学问的根本。

要营造现场感,最直接的一种手段,莫过于直接进入真正的“现场”。比如到绍兴兰亭去讲《兰亭序》,到黄冈赤壁讲《赤壁赋》,到曲阜去讲《论语》,将是多么理想。这是我多年来努力争取的,也一一实现了。诚然,带学生出门是有风险和负担的,可能遇到各种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还要争取家长的放心和理解,争取经济上的支持。组织这样一场活动,殊非易事,但是这样做的效果也是非同凡响。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外延也应有多大。凡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我都尝试着去做。听讲座,泡书馆,看展览,赏文物,任记者,编刊物,做讲演,出专刊,练书法,学篆刻,看戏剧,演小品,逛书市,游天下,凡我能做到的,我尽可能去做。语文教学应是开放性的,语文的课堂是那么广阔,四十五分钟和几本教科书怎能捆住我们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