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的管理措施、教学方法的关系,是“道”和“术”的关系,前者是根本,是核心,是决定因素;后者是手段,是途径,是从属因素。
当今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轻道重术”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还停留在要么物质刺激:期望重奖之下出干劲,然而常常是奖金增加了,待遇提高了,干劲却没有上去;要么制度约束:一看光奖励不行,马上回转身,让处罚措施跟进。但是,教师的工作是精神劳动,是“良心活”,他完全可以让你找不到处罚的理由,而自己却不用花多大力气。而对学生的管理,除了死看硬守、停课、叫家长等手段外,就是延长学习时间,加大作业量。如果还是不出成绩,那就埋怨学生基础差、素质低。有些学校还会加上教师水平低。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成绩,许多学校还会天南地北到处取经,但是他们看重的往往是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于是,一会儿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会儿学习衡水中学的“诱思探究课堂”;一会儿学习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一会儿学习兖州中学的“3510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一时间,模式漫天飞,不断地花样翻新。结果引进的东西往往由于“水土不服”而迅速夭折。听说最近豫北某中学高三年级的“高强度集中训练复习备考模式”在一些学校走红,一些高中初中竞相效仿。这种“每天一套模拟卷,学生从早到晚做习题”的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竟然如此有市场,可见有些学校领导对模式迷信到了什么程度。
教育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是生命影响生命、智慧启迪智慧的师生内在精神活动,教师的人格品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生的学习动力、责任意识、价值观念等,应该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属于“道”的层面的内容,是远远高出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之上的,而且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影响最深远的方面,必须通过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加强了,学校的教育生态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也就高涨了,学生求学上进的主动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在这样的学校文化背景下,好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很容易被创造出来,教育教学效果自然就令人满意了。否则,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淡薄,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即使再好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发挥作用。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既是学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又是学校教育水平的体现者。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提升快,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是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如果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师的水平是很容易被埋没的。某市一省级示范性高中,生源基础很好,教师专业水平也很高,但近几年高考成绩很低,社会声誉急剧下降。据该校教师反映,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该校的学习风气很差,学生在课堂用手机上网者比比皆是。学生的个性倒是充分张扬了,但是在高考的战场上却节节败退了。在学生视刻苦为落伍、视放纵为时髦的错误心态生长的过程中,该校教师卓越的教育教学水平被冲淡了,抵消了。
当一个学校的教育使命感淡化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就有可能把“育人”丢掉,单单剩下了教书。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仅仅“教书”是相对容易的,而“育人”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各不相同,出现了心灵经受过各种各样意识熏染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发展,进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要花费心血的,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而这种巨大努力是需要教育情怀、教育使命感和高尚无私的自觉奉献精神作支撑的。
当学校管理者忽视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仅仅着眼于那些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就是许多薄弱学校今天去这儿学习,明天到那儿取经,长期左冲右突,一直不能实现让教师“破茧化蝶”梦想的原因。
“轻道重术”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它反映出学校管理者内心的浮躁和功利,是一种忽视规律奢望捷足先登的急于求成。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违背了就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此,所有想让学校能够健康发展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管理者,必须走出“轻道重术”的误区,高度重视对师生内在精神的引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努力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