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人本管理打造高质量名校
时间:2015/11/6
一、加强常规管理治校,奠定学校发展的基石
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学校按正常合理的轨道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管理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也是一种促进机制,它应遵循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管理效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是检查和督促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法则,需要内容全面而详尽,合理而适度,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就会进入良性发展。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批改到课余辅导,从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到课堂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的制定到教学时间的保证与合理安排,我校都制定了详细的准则。为了使其能够真正地落实,我们的常规检查也十分严格,这些均促进了教学工作井井有条地向前发展。
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生力军,教师队伍的强弱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名师”造就“名校”,“名校”培育“名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学校要想发展就要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上来。
(一)明确方向,科学规划,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导向机制
我们以“全力打造教师发展型学校,努力形成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总体目标,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科研为引领,以校本培训为主、外出学习与进修为辅,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压力为根本,促进师德和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具体目标——师德建设目标、学历职称结构目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教育科研目标、教学技能目标。
(二)以科研为引领,建立完善的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体系
多年来,我们针对以往教师培训重体性知识、轻条件性知识,尤其是缺乏实践知识的状况,我们确定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应用”和“教师基本功训练”三大板块的培训内容,并逐渐摸索出“专题培训”、“名师点拨”、“个案分析”、“师徒结拜”等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从而带动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我们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初步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感悟,并能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运用,不断探索和创造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有计划的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注重集体备课,使教师能密切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探讨、优势互补,从而探究出最佳的教学策略。
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保障,是学校永续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我校坚持“科技兴校”战略,强调发挥名师的先导作用,通过实实在在的科研活动,使教师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攀升,教学经验不断丰厚,从而形成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改为依托,改革教学模式
让学习成为一种轻松而快乐的工作,让健康的笑容展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是我们学校全体教师不懈的追求。这种办学方向是在我校“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培养创造型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新课改理念的一个突出点在于从过去过于注重对于知识、技能的养成,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使得学校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储藏与传输,而升华为学生作为未成年公民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的摇篮。
要贯彻实施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舞台上必须转变自身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成为开启学生思路和知识大门的台下指导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变成“重学习方法指导”。
基础教育改革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诸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堂教学功能。因此,教师在实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和非智力潜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变教师的“讲坛”为学生的“讲坛”,突出教与学双边的互动关系。
教师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变成“带领学生走进知识”。要想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首先要想办法创造自主学习氛围,而创造自主学习氛围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校长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灵魂。和谐校园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包括校园管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教学和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在和谐校园管理中校长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以人为本,让学校管理和谐起来,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校园管理和谐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依靠人是管理好学校的保证,提高人是管理好学校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上至校长、副校长、工会主席、各部室主任,下至一线教师、行政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工作。这种以人为本的由“他治”到“自治”的转变,实质上是理顺关系后实现学校管理高境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管理的核心是尊重,制度的核心是珍爱。校长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人格,强调发挥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同自己的发展结合起来,参加学校整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从而使学校整体也得到发展。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就是领导要作教职工的表率,教职工之间互为榜样,教师为学生的榜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关系,会使学校在积极氛围中有更快的发展。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校质量
校长要有正确的质量观,要破除唯分数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校长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校长要有正确的教师观,引导和促进教师掌握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学校管理者应根据目前学校评价体系的现状,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为此,我们建立了适应改革需要的教师评估体系即“一评三考”工作。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我们本着教学技能与知识水平并进,道德水准与启发引导并行的原则,形成了评价教师的标准。以考试了解教师的本学科知识掌握,以学校领导听课来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育教学技能及职业道德操守,通过对教师的“一评三考”,使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更为全面而公正。这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并促进其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激发学生综合潜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测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及时的跟踪测评,评价方式力求多元化、科学化,让学生、科任老师、家长参与进来,多方面、多角度、客观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使教师进一步增强质量第一的意识,这一意识的强化是推动学校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
总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不断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树立精品意识,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学校的发展。科研是动力、人本是凝聚力、质量是生命线。对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始终有深刻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长的办学理念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学校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