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为新教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而欢欣,学生为课堂教学所展现的多样化所吸引,家长也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孩子和老师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然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核心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愉悦和欣慰,走进新课程的每一步都有困惑与思索伴随着我们。
一、对于学生,要惩罚还是要表扬?
走进新课程下的课堂,“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赞美的话语不绝于耳,表扬的时候,老师与被赞美的学生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其他同学则以掌声加以“赞许”。应当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与学生都是真诚的,但也确有许多时候使人感到一种机械的惯性甚至是在“作秀”。我们应该赏识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赏识与鼓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但学生需要的绝不是乏味的表扬。
什么样的表扬是有价值的呢?首先,表扬不要过滥。一节好课,也许我们听不到一句“你真棒”这样赞美的话语,但老师每一个赞许的眼神,每一个关爱的举动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在老师与同学心中的价值。
其次,表扬要具体。“你真棒”等赞美的话带有太大的普遍性与适用性,往往会使学生体验不到这样的话与自己的行为之间的真切的联系,也很难体会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到底有多大。久而久之,将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进步,给予具体的表扬。
第三,要及时表扬。当学生认为他取得了一定进步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将会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合理、恰如其分的表扬能使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鼓励他不断上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如此说来对于学生是不是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甚至惩罚了呢?事实也不尽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在他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本来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惩罚作为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其前提是高度的尊重。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只要教师将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前提,不论惩罚还是表扬,都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对于教师,是引导还是强制?
新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在这种理念下,老师不再是流泪的蜡烛、作茧的春蚕,老师和学生一样成为一棵正在成长的树,吸取教育的阳光雨露,拥有一片自由生长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课堂的权威、知识的代言人。而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正是这种转变,使一些教师为之欣喜,一些教师为之困惑,一些教师在两种角色之间徘徊,一时难以找准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也许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身心处于迅速成长中的学生像吸力无限的磁石,对于新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引力;而须兼顾家庭与事业双重压力的教师的成长则须冲破太多的阻力。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许多教师退却了,最明显的表现是处理不好学习与工作、家庭之间的矛盾,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上课时间,有的老师既使参加了学习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一个丧失了学习与提高的信念与动力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当今的新课程的。正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决定了学生的成长质量,因此,在教师学习提高的问题上,应以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强制。
三、对于家长的力量,是吸纳还是排斥?
2003年1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莫把家长当作惩罚的武器》一文,看过后深有感触。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一本教育著作中写到的一件事:有一个学校的六年级学生萨沙出色地完成了一项社会工作,受到教师的赞赏。校长为了嘉奖家长教子有方,决定邀请他父亲来校。但他父亲没有来。第二天这位家长给学校打来电话,抱歉地说:“我有一项紧急工作在身,昨天没有到学校去。但是你们放心,我已经揍了他……”听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笑,但笑过之后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一种无奈甚至苦涩的感受呢?家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家长的主要职责应是照料学生的生活,教会他们做人。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毋庸置疑的,但家长不是教师惩罚学生的武器,家庭也决不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家庭教育更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复制品。那种将家长当作惩罚学生的武器的做法,不仅变相地体罚了学生,拉大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妨碍了学生与其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当然,学生作为要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社会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教师和学校应努力吸纳家长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消极作用排斥出去,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对于学校的环境,是要竞争还是要“大同”?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取消了升学考试,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取消了少先队的分批人队仪式,班干部也实行“轮流坐庄”,不管干好干坏,每人都可以当上几周班长、少先队长……?这种表面的平等似乎让我们感到学校已经进入了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然而,真实的社会充满竞争与差别,在学校刻意营造的“大同”环境下,怎么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竞争能力呢?过去那种天天张榜公布分数排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当然应该反对,而教育的民主与平等也决不意味着全无差别。民主的、平等的教育应表现在为学生的发展尽量提供均等的机会,在任何教育环境中,都应该倡导竞争。没有竞争的环境只能是死水一潭。学校和家长都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恰当的方式激励孩子,为他们树立目标,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责任心、自信心,进取心和成功感。新课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努力,需要我们以辨证的观点去审时度势,尽量避免过犹不及,如此,新课程的理念就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