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新时期学校管理制度浅谈

时间:2014/1/23

学校管理的内涵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创造一个远比各个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和集体教育力量,以便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而学校管理制度则是围绕学校教育目标制定的富有调控性的管理目标,它是学校或下属各个部门用来协调和规范教者和学者的言行,优化学校环境,使学校一切工作走上正轨化、规律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一所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肯定地说,一所学校没有一套强有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由此,在这种“百舸争流”的新形势下,它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下面我针对学校管理制度产生的动机、前提、性能、实施四个方面谈点个人浅见。

一、方向要明确,目标要准确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其目的是育人。至于怎样育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则是一所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探求的目的。而学校制定管理制度的实质就是为实现育人目标服务的,因此,我们制定学校管理制度首先必须把握好准确的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那么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概言之:即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学的现代教育论的导向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如果要细言之:引用江总书记的话最能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江泽民总书记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把握好准确的目标。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弄清楚“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两者的概念问题。“教育目标”“管理目标”是学校目标系统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一方面,教育目标是制定管理目标的依据,管理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另一方面,管理目标的实现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在这里教育目标是第一位的,管理目标是第二位的。二者统一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弄清楚了两者的关系,我们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才能方向一致。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你的管理制度约束下,学校全体人员活动所产生的效应才能顺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二、扩大透明度,增强可信度

国不可无法,校不可无规。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就不能如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学校管理制度如果要分类,大概可以分为: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改教研管理、体育卫生管理、勤工俭学管理、总务工作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管理等等。这些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教育目标的统筹下,相互协调,形成网络,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出力。学校管理制度的产生于本单位,而不是上级部门强加的。因此,我认为制度的产生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管理制度应产生于“官”与“民”协力同心共谋大计的氛围之中,实施于教职工自觉行动之上。显然,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组织、指挥和调控,但是也离不开全体人员的协力同心、奋力拼搏。所以,学校管理制度应是领导和教师思想交融下的产物,而不是由学校领导一手炮制的孙行者头上的“紧箍咒”,这种毫无民主意识产生的管理制度,不仅没有约束力,而且领导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成了纸上谈兵,甚至导致流产。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必须弄明白“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与“管理”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个概念,“管理”作为组织、协调、控制群体活动,使之产生各种职能,就含有“领导”的意思,而“领导”作为组织所赋予的统领其部属的权利,其中也包含有“管理”的意思。但是“管理”和“领导”的概念又有区别,“管理”主要是通过协调各个人的活动来放大所管理组织的功能,在这里,“领导”既是管理的决策者、督导者,职又是实施者。而“领导”主要是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来统领其部属去达到组织的目标,是以决策者、指挥者的角度出现的没有执行者意思。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作为学校的领导才会少一些指手划脚,多一些民主意识,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采取至下而上或至上而下的形式,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全体师生员工(或学生代表)参与,进行充分的讨论酝酿,自己决策,自己确定目标,真正成为教职工(或学生)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这样产生的管理制度自然扩大了透明度,增强了可信度,才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约束力。

三、注重科学性,强调实效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目的,目的是在促进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发挥积极作用。为达到这一点,我认为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如何做到实效性和科学性呢?归纳起来大概有:第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既不脱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一大方向。时态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为此,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就应该审时而定,那种期复一期限,年复一年,老调重谈,或者抄袭旧章,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显然缺乏现实性,适应性不强,效应也就差了。第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所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人力、物力、财力,学生来源,师资力量,领导班子及学校所处的环境,都各具特色。因而学校的特色。因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就不能抛弃自身的特点去死搬硬套外地的所谓先进的东西来装潢自己的门面,形成套话、空话、大话,这种脱离实际的管理制度可行性不强,实效性不大。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确定办自己的事,这样才能达到学校管理制度的统筹性、全面性、网络性的标准。才不至于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倾象;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管理制度才能顺应校情、师情、生情,实施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发挥其效力;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管理制度才规范化,具有科学性,才生命力强、凝聚力强、约束力强。

四、重过程督导,求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重在过程督导,力求落到实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一经发现问题,就应该限人、限时、限地纠正。那种“秋后算帐”似的管理形式是不可取的,如何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积极的督导作用呢?具体说来要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必须善于把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各个部门的工件目标、各个成员的个人目标整合一致,并根据其内在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目标管理网络,做好科学的统筹安排,以求生产一致的综合效应;2、在实施督导过程中,对各种管理目标的落实检查,要有一个客衡量目标达成度和实现目标的“量标”;3、学校实行目标管理,既是学校用以组织协调指挥各方面人员活动,使之个体力量凝聚成整体力量,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目标,也是为保障和维护全体教职工利益的,所以目标实施应该与教职工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4、在实施目标督导过程中,要建立一个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的反馈系统;5、要在实施目标管理督导过程中,既要做好对管理对象的定性分析,也要做好对管理对象的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实践证明,制定学校目标管理制度,应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以上五个方面,强化实施过程督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