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国务院以国发〔2015〕40号文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确立的发展目标指出:“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意见》第二部分“重点行动”论及教育,仅230字,文字不多,但意蕴丰富。对于学历教育学校而言,最重要的是管理思维的冲击。也就是说,学校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者绕不开的命题,也是本文论及的重点。
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学校的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冲击固有的管理套路。说到互联网,现在很热的一个词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教育是两个概念。互联网企业也可能有传统思维,传统学校可能也有互联网思维。关键是,互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做教育、管理学校的,思维是不是跟上趟了?
其实,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模式,它的核心一是产品为主,注重用户体验;二是粉丝经济,拥有更多的粉丝,就会成就更大的事情;三是开放的平台;四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地显示可能成为用户的对象。那么,互联网思维对于我们进行学校管理有什么启发?
《意见》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这种资源平台,目前全球最领先的是慕课(MOOC),以独家视频教程、在线学习工具、学习计划、问答社区为核心特色。慕课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是非常广泛的。当然,对于普通学校而言,如何开发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资源,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教师的问题。管理者也许会疑惑: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化教育,我们的老师又如何定位?在互联网时代老师是什么?今天同样一节课可以从网上搜到无数的高手去讲,那么我们学校的老师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针对上述疑问,一方面,学历教育学校不能向培训机构或者互联网公司那样,纯粹依赖在线课程,而是应该借鉴在线课程的方法,以微课程等形式,实现对课后辅导的补充。比如,各学科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出现的错误、疑难问题,拍摄一些解说性、辅导性的小视频,上线后,学生随时可以查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碎片化时间,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这样的资源可以实现全校和校际之间的互通,长期积累下来,这就成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更好地传授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并不是网络替代了学校教师,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更好地培训老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比如,我们可以开发针对教师的手机移动端产品,及时分享更有效、更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虽然看着很草根,但却非常有效。
“产品为主,注重用户体验”,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我们的课堂还是“知识点、满堂灌”(产品陈旧),不注重学生的感受,缺少交流互动(忽视用户体验)?“粉丝经济”、“ 开放的平台”,联想到我们的师生关系,是不是还是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不崇拜老师,不喜欢老师,谈何喜欢你的教学?另外,一所学校的名师毕竟有限,能不能让名师们开设一些公共课、开放课,学生不分班级、不分年级地去选这个老师的课,放大名师和优质课效应?这也是“粉丝经济”给我们的启发。
互联网思维注重产品用户体验。那么我们也可以定期观察、分析现有在线微课程的点击量,看学生关注什么样的微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删除那些质量不好、学生不喜欢的微课程资源,这样也就关注到了学生的用户体验。
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传统的考勤、课时工作量、作业批改质量、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考评之外,能不能借鉴“粉丝经济”的思维,将每个老师的上线微课程受欢迎程度,也作为一个指标,纳入全体教师的考核成绩?假如我们能够将老师们上网聊天、网络购物的时间,更多地通过教学考评的方式,引导到关注微课程的制作、关注在线教育资源的积累,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加快实现教学设施的更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沟通方式,也毫无例外的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
从教室的设施来说,已经从昔日的黑板,发展到十几年前使用投影仪,到几年前的电子白板,再到今日的交互式教学一体机。从学生个体使用的产品来说,几年前,电子书包很流行,但今天的“人人通”,已经可以实现教室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IPAD的交流互动,作业、批改、评判、反馈均可以在手持设备上完成。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新设施,必将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校园安全监控来说,昔日是保安、班主任轮流巡逻,逐步发展到安装监控摄像头、有监控室实施校园安全监控。但今天,已经可以实现校园监控摄像头、教室摄像头的联网,学校领导、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校园内的情况,以及自己孩子在教室内的表现,达到对学校安全、教学和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
对于孩子手机的使用,以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校长,都是反对孩子们使用手机的。但今天的事实是,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8.5亿。这中间当然一个很大的用户群体是在校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是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与其过多地强调孩子使用手机的负面作用而限制使用,倒不如和技术性公司一起思考,如何合理的开发手机的学习功能,让手机在学生获得资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堵与疏的结果显而易见,为什么我们还是固守自己的偏见,将手机看作洪水猛兽?
《意见》指出:“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笔者的看法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线上教育资源,但不能过多依赖线上资源,毕竟公共平台线上资源的针对性、适用性还是令人存疑的。因此,提高本校教师全员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手段更新的水平,则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提高教师的使用水平,当然离不开设施的更新换代。学校设施配备落后,就谈不上水平的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设施方面,笔者推崇交互式教学一体机,其特点是:第一,整合性。通过一体化设计,将电子白板、短焦投影、功放、音响、电脑、视频展台、中控、无线耳麦、有线电视等多媒体设备高度集成,无需电子讲台,无需综合布线,不占用空间。第二,经济性。只需一台设备,即可满足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所有需求,完全替代传统的三机一幕,以及平板电视、液晶电视等教学模式,是所有学校买得起、用得起的新型多媒体教学设备。第三,实用性。该设备具有资源共享的新特性,解决了当今教学设备利用率低或设备不够用的问题,实现电子备课,多媒体授课,板书及屏幕注解,文本输入,手写识别,提供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工具,对实物摄像显示、注解或保存,播放多媒体音频和视频课件,收看电视教学等诸多功能。第四,互动性。它可以营造出交互式教学演示环境,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为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课堂互动参与。第五,便捷性。一键同时开或关信息处理单元、互动显示单元(具备关机延时功能)、控制单元、音箱单元等,操作便捷,易用易学。第六,安全性。它采用一体化结构的内置式电源,一个电源输入即可为一体机的各个功能单元供电,防辐射、防触电、防漏电,确保用户安全使用。设有电子门禁单元,IC卡控制操作面板的开启和关闭,有效保护一体机的使用,防盗、防人为损坏,保管方便。第七,扩展性。它具备VGA 输入、USB等多种接口,可连接因特网,与世界同步。信息处理单元自带无线网络模块,可与学生信息处理单元连接,实现一体机与学生PC的同步互动。第八,定制性。因需定制,满足差异化需求。在安装方式上,用户可选择挂墙式、嵌入式、支架式等多种模式。
“互联网+”究竟能给教育带来什么?仔细品读一下由于互联网热引发的教育界内部的讨论热词,我们能寻到一丝线索:“翻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慕课”和“O2O”学习模式,让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的教学与评价”,让学习者的个性与差异性得到充分凸显与尊重。以上种种,让我们捕捉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人的维度”。“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良好的教学设施配备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活力的提升,再加上不断丰富的教师在线课程资源开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得到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孩子的喜爱。
依托移动互联网打造家校关系新平台,放大学校优秀品牌形象
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取得教育效果的系统工程,因此,处理好家校关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校关系的维系,依靠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家长会,二是 “家校通”短信通知。公办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不敢不参加,学校高高在上,这是一种不平等、不正常的家校关系。另外,学校召开家长会,也会影响家长正常的工作,还会造成学校附近的交通拥堵,造成安全隐患。“家校通”短信通知则是单向的,家长被动获得信息,却无法通过它实现和老师、学校的交流互动。
这两种传统的家校关系处理方式,不去改变,也能维持。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家校关系维持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家长。
这种更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引入企业的客户管理的理念,将家长作为学校的客户来进行管理。其客户管理的实现方式,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重塑家校关系创新体系、实现家校良好互动。笔者作为学生家长,深刻体验到传统家校关系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关系的巨大不同。昔日每个月一次的家长会,几百上千人集中在学校体育场开大会,家长们席地而坐,又热又累,空气污浊沉闷,学校领导讲什么,也听不清楚。之后改进,放在孩子教室开,先听校长主任用广播系统讲,再听班主任、任课老师在教师现场讲,也是很难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今,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群、班级群等,在家校微信群里面,可以便捷地实现学校、老师与家长的即时沟通。学校的通知、孩子的分数,也是即时收到,并且可以保存备查,十分便捷。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家长可以通过微信看到学校的活动,看到班级的情况,图文并茂,信息密集。同时,还可以时不时看到老师的文章、孩子们的作文和图画,家长的幸福感不言而喻。学校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定期传播教育智慧、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起到品牌传播的作用,好的学校微信公众号,不但家长们喜欢看,他们还会不自觉地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学校的口碑,潜在的家长们不断地受到这个微信公众号的熏陶,逐渐接受其教育思想,这对于招生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南京百家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阅读 24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