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如何让名校长脱颖而出

时间:2016/3/14

教育专家建议拓宽校内选拔渠道、考虑跨部门选拔

谁都知道一个好校长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中小学校长究竟该怎样产生,却是一道真正的难题。它既不能像数学题那样“数字化”、更不能像作文题那样“演绎化”,很难以用一门学科来涵盖。

校长选拔的常规途径

从目前情形看,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长;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校长,似乎是校长来源的两种基本模式。大部分学校的校长,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领导,是由其他岗位“转行”来的。不言而喻,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校长时,视野往往大多集中在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身上,怪不得教师得奖的频率,含金量的多少,会成为领导考虑校长人选的“参照系”。

由教师出身进入校长队伍,或由大队辅导员出身进入校长队伍,前者是由学科教学优秀而走上校长岗位,后者是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具有丰富经验而走上校长岗位,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都不失为校长选拔的常规途径。

“学科派”的弊端

不过,校长比较单一的“背景”和基本趋同的理念,有时候也给校长的不断成熟,乃至向名校长目标发展造成了“局限”。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校长的选拔眼光,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未来走向。因此,如何拓宽校长来源的渠道,已显得十分迫切。

如今,一些在教学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稍稍成名后,就有可能无奈地“弃教从政”,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一些专家表示了担忧:“骨干教师一旦成名后,单纯地将升迁作为选拔重用的标志,这并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般而言,由于学校是教育部门,校长有“学科背景”或教学有专长,让他们出任学校领导也无可厚非。毕竟学校是教育机构,从教师渠道而升任校长的也属“顺理成章”。不过,相同的学科背景,也可能会让办学特色趋向单一化。本市某所学校,3位校级领导全部由教学骨干而来,是清一色的“学科派”。学校的办学重点,自然与他们的“学科背景”相关。而在目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大环境下,这种配置是否合理,应该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深思。

另外,校长的选拔,长期在教育部门内部“产生”,在少数优秀教师中“消化”,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况且,并不是教学高手就是行政高能,两者之间有时也未必能划等号。

不拘一格选校长

有鉴于此,本市一些教育专家建议,今后在选拔校长时,不妨多一些新的视角和新的途径。首先,校内选拔也可以拓宽渠道,并不一定要局限于骨干教师或优秀辅导员,也可以在教育科研人员中选择合适人才;其次,可以考虑跨部门选拔校长,尤其是一些与教育相关的部门,应该能发现名校长的“好苗子”;另外,大学中也可多开设一些以培养优秀校长为目标的专业课程。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名校长的路径和渠道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