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对学校管理水平评估的分析

时间:2016/3/17

为了制订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又便于操作的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我们有必要在进行学校管理水平评估之前,先对什么是“学校”,它有哪些特点,什么是学校管理,影响学校管理质量和效益的因素都有哪些,什么是学校管理的模式,各个学校管理模式的差异是什么,什么是学校管理的评估,怎样评估才是准确、公正、简捷的,什么是学校管理者,他的角色地位、智能结构、行为方式与一般教师有哪些不同等等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这是我们做好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一、学校的由来与发展

既然学校管理评估的对象是学校,教育督导人员就需要对什么是学校、它从哪里来、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它将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学校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社会以后也就有了教育。它的产生是社会生活和群体劳动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这里所说的教育是广泛意义上的教育,而作为有组织的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则是从有了人类文明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学校是专门对人施以“教化”的地方,使人类的下一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如何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这些要求就成为了学校的主要功能。其名称各个国家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可以是不相同的。据我国《周礼》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诞生于公元前2700年的五帝时代,名为成均。夏、商的时候有了“庠”、“序”、“校”、“学”等名称。不管它们各自名称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原始状态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在《学记》中记载着先秦时代学校管理的一般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之后,社会对学校及其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学校自身的功能和结构也就不断地完善,其功能也逐步由单一的育人功能,扩展到多种功能。学校的类型也由一种文化传递类型向多种类型过渡,特别是18世纪以后,欧洲有些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一方面由于工业化、都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和推动,使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体系,人在学校中受教育由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向着社会公共事业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在政治启蒙、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学校和学校管理还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之,学校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学校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来看待学校和学校管理现象。

(二)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古代社会里,各个“学校”都处于分散状态,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衔接关系。学校之间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小学与初中衔接,初中与高中衔接,高中与大学衔接。在欧洲11世纪开始才有了与现代大学有“血缘”关系的大学,开始阶段它们只不过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行会”组织,以整理传统文化和传播“真理”和“正义”为自己的职责。当时并没有中学这类教育组织形式。大学与小学之间又是不能衔接的。于是大学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就办了大学预备班或大学预科。大学的预科就是以升入大学为办学目标的。那个时候每个学校的任务都是比较单纯的,学校管理的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而到了18世纪以后,学校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一批适应工业革命需要的职业学校、实科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就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这时候各个中小学校也由单一任务发展为双重任务:一个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劳动后备军;另一个就是选拔人才的任务,即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个社会来说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否则就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学校的双重任务如何落实呢?有些国家是采取了双轨制的办法,也就是有的学校以升学为目标,有的学校以劳动就业为目标。这两类学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都是有区别的。有些国家则是学校实施双重任务,也就是单轨制。我国解放以后曾一度对学校双轨制进行了批判,在教育学教材中把它视为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而选择了单轨制,所有学校都承担了双重任务,但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又没有明显地体现出来,实际上使大批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不具备就业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导致了教育结构不合理,还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历史根源。学校的双重任务没有落实,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社会经济不发达在学校生活中的反映,是就业机会不充分,大家都来挤这座“独木桥”的结果。这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根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包含着对这类问题的解决。

(三)学校的功能

我国早期的学校教育是伦理本位的,也就是以传统文化去“教化”人,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学校由伦理本位发展到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或生活本位,而现代学校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有文化的功能,还强化了政治与伦理功能、经济功能、国防功能、环保功能、科研与创新功能等,这些功能又都是通过育人的过程来体现的。因此,育人就成为完成其他功能的基础和条件。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脱离育人的特点去完成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功能的做法都是不成功的。忽视政治、经济、文化对学校的要求,片面强调为教育而教育的观点也是不对的。正确的观点是把“服务”和“依靠”结合起来。

(四)学校的发展

学校本身是发展的。现代学校不同于古代学校,现代学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如果没有现代工业文明就没有现代学校的存在,我们从现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班级教学、考试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文化在社会生活上占主导地位之后,信息文明的一些概念和思维方式必然也会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21世纪的学校又将不同于现在的学校,学校的改革势在必行。那时候我们在研究和评估学校工作时,就不能用现在的标准了。

二、学校管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自从人类文明史上有了有组织的学校以后,也就有了学校管理现象。那么,学校为什么需要管理呢?学校的管理与社会其他组织(如政府机关、企业、宗教组织)的管理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呢?学校管理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什么呢?影响学校管理质量和效益的诸要素又有哪些呢?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督导人员需要了解的问题。

所谓学校管理就是学校负责人在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法规的指导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

(一)学校管理的意义

学校管理是学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学秩序,激励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学校管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党和政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中的保证。如果没有学校管理谁来保证学校办学方向呢?任何学校的办学方向都不可能是自发形成的。

2、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办学资源进行合理组合的需要。学校办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设备、教室、教学经费、教学时间,当它们各自处于分散状态时,没有学校管理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力量。

3、学校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教学秩序的有力手段。教育质量是学校存在的基础,也是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教学秩序是保证学校稳定、平衡、有序发展的条件。无论是提高教育质量,还是建立教学秩序都离不开学校管理。如果学校一旦没有管理,学校就会失控,学校秩序就会出现一片混乱,教育质量就会下降。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各个学校一度失去了管理,出现了打、砸、抢行为,就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