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主任会议上,政教周主任神情严肃地对全体老师说:“学生的坏习惯是谁养成的?的确,是他们的家长养成的,但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难道与我们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就没有关系吗?我不想多说,请大家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吧。”
从昨天下午到现在我在一直在思考周主任提到的这个问题。是呀,在任何地方任何学校的任何班级里,都会有一部分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学生,老师们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现在独生子女学生的各种坏习惯都是家长养成的,尤其严重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原则的过分溺爱导致的。虽然孩子进入了学校,但是那些业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老师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在入学的时候,各个班级的学生情况都差不多,可是,几个学期以后,各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有的班级里的学生坏习惯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还增加了许多,而有的正好相反。这是何原因呢?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从理念上来说,有的班主任就强调一个“严”字,眼里揉不进一点沙子,绝对不允许学生的不良习惯存在,一旦发现立刻予以批评纠正。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过于宽容,认为学生中存在的如吃零食、乱丢乱弃、不分场合大声喧哗打打闹闹以及说脏话等都不算什么大事,于是对此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就会得寸进尺,老问题没改,又添新毛病。从工作方法上说,有的班主任对制定的班规班纪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有督导,有检查,有反馈,有改进等,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久而久之,好习惯逐渐取代了坏习惯。有的班主任也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班规细则,但是落实不到位,学生有侥幸心理有空子可钻,给老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学生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不以为然,照样我行我素,依然故我。
由此可见,班主任所选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塑造至关重要的。
我想,学生的性格脾气是由父母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是后天教育难以根本改变的,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在各种环境中慢慢形成的。老师只所以被称作辛勤的园丁,就是因为学生就像一棵棵的小树苗,会经常长出小树杈,需要老师这样的园丁捧着爱心用慧眼去发现用巧手来修剪。只有这样,今天园中的棵棵小树才能成长为明天的栋梁之才。
学生的坏习惯是谁养成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