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学校都存在这一状况:学校的重大决策通常只由学校领导班子做出,而并没有征求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一线教师对这一状况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决策是领导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只要听命做事,执行领导的决策就可以了。于是乎,一线教师,哪怕是碰到了自己感到不满意的领导决策,除了在私底下发一下牢骚之外,还是违心地、不折不扣地执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校出现以上这一状况,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校长的“官本位”思想作祟。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官本位至上”的思想严重影响并侵扰着校园,致使一些校长曲解了自己的岗位职责。他们固执地认为,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理所当然要“发号施令”,学校管理中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校长一个人或者是领导班子几个人的事情;而一线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必参与学校工作的决策。于是,不少学校出现了如下情况:有的校长唯我独尊、刚愎自用,在学校的管理和决策问题上,总喜欢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根本采纳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有的校长虽然也强调民主,但仅仅是领导班子小范围内的民主,一线教师在学校管理的重大决策上仍然没有发言权;还有的校长在推行某项政策前,表面上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但在决策时,却因个人的“自尊心”和“面子”问题而固执己见,对教师的合理性建议或意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二是教师担心“枪打出头鸟”。据了解,在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既然决策是由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制订的,那么,一名普通教师又何必与学校领导“针锋相对”呢?更何况,决策不仅仅关系着自己一个人利益,而且还关系着全校教职工的利益,自己何必为了大家的事情与学校领导“翻脸”?倘若因此事得罪了学校领导,招来领导“枪打出头鸟”,给自己“穿小鞋”,甚至毁了个人的前程,岂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因此,他们在权衡“利弊”“痛定思痛”后,最终选择了委曲求全、听命服从,对于那些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决策不再义愤填膺、愤愤不平,而是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在有些学校里,不乏个别性格直率、敢于直言的教师,面对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几次三番地向校长提出意见,恳请校长“三思而后行”。然而,一次次提交的建议或意见不被重视或采纳,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心灰意冷,只好面对“现实”,从此不再积极献言献策,只是默默地去执行领导的意图。
如此一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领导班子是学校的“主角”,而一线教师在学校的重大决策面前就没有多大的发言权。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的发展单纯依靠校长一个人或者是领导班子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校长应当博采众长,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才能使学校得以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地发展。倘若校长进行重大决策时,都不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校长工作任务繁重,校长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毕竟不能事无巨细地全面掌控。倘若校长“头脑发热”,一意孤行,自作主张地推行某项重大决策,但由于考虑问题欠周到,缺乏群众基础,不免脱离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其结果注定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终究是要摔跟头的。如,某校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宣布一项新的举措,要求每位教师每周撰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教育教学随笔。话音刚落,四座哗然,几位老教师更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按理说,校长要求教师加强反思,撰写论文随笔,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是一件广受欢迎的大好事。然而,校长没有充分发扬民主,没有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没有站在老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他们对此会作何感想,就贸然做出决定,就无疑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事已至此,校长如果不调整决策,则决策很可能难以推行;倘若调整决策,则又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让自己在广大教师面前威信扫地。
另一方面,倘若一线教师有学校主人之名,没有学校主人之实,在学校管理中只有执行权,却没有发言权,其结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一定是人心涣散,怨声载道,而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没了,学校的发展被拖了后腿了,学生也跟着遭殃了。我曾听朋友谈起,某市一知名小学的女校长,“三天一个命令,五天一项政策”,反复无常。并且,她的“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教师执行决策不容有失,把教师折腾得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一些教师向她建言献策,她置之不理。后来,一些教师实在不堪忍受其“猛于虎”的“苛政”,纷纷想办法调离该校,甚至于不惜调至市郊的边远学校。试问,在一所学校,教师的建议或意见始终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长期不把一线教师当回事,又怎么能够让教师有主人翁意识,又怎么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呢?
因此,我们呼唤和谐、民主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管理,应当让“民主”做主。不论是校长、中层行政干部,还是一线教师,都应当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角”。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这“火车头”校长不该高高在上,而应当是学校管理中“平等的首席”。
一方面,校长应当认真做好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者。校长应摆正个人位置,正确区分清楚校长和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一线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说校长是学校教师的“领头羊”,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校长对学校管理可以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校长在推行某项政策或者做出某项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另外,校长还要广开言路,广泛征询教师的建议或意见,让大家献计献策。如,当校长想推行某项政策时,可以先拟定可行性方案提交领导班子讨论,待领导班子讨论成熟并修改后,再提交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讨论,最后再与广大一线教师见面,让大家对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此一来,校长便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智慧。经层层讨论、不断完善,决策才有可能是科学的。校长推行这一决策也才不会受到阻扰。因此,校长发扬民主精神,既贯彻落实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主张,发挥了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校长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应当努力做好学校“民主管理”的推动者。一线教师也应当明确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上,不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只充当“传话筒”的执行者角色,被动地开展工作。一线教师应当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学校发展和师生的成长,主动积极地向校长建言献策。当一线教师对校长推行的某项新政策有异议时,首先应当对新推行的政策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诊断,权衡利弊,然后,再考虑清楚应该如何向校长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和意见,做到既不伤及校领导自尊心,又能够达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的目的。当然,倘若校长积极发扬民主精神,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深思熟虑学校提出的方案,为学校分忧解难、添砖加瓦。全校教职工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与校长一起心手相牵、风雨兼程,才能够有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高明的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应当让“民主”做主。因为“民主”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能够引领广大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民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能够融洽校长、中层行政干部与广大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因为“民主”是打造优质学校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挖掘教师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共同推动学校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