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听课有感
五月的初夏,济南杨柳依依,泉水淙淙。全国各地一千多教师因“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有缘相聚,聆听名家讲学论道,观摩名师精湛教学,在人杰地灵之处享受精神盛筵,不亦乐乎!
各位名师秉承“人文教育”各显神通,使上课成为一种艺术,使听课成为一种享受。虽短仅四天之行,却感受颇多。会堂之上时时传出朗朗书声,开怀笑声。讲堂之下时而静若无人,时而传出阵阵掌声。千人聚会,不会因没有空调而影响听课的美好享受,不会因为座椅的破旧而影响笔记的认真。这里并没有高档的会场环境,但却更显名家教育的魅力。名家的教育思想,教学特色,教学技巧令我折服钦佩,这里就我对“人文教育“所感谈谈我的一点收获。
要想做一位好的老师必须有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丁榕老师的报告令人感动。丁荣老师身材瘦小,面带笑容,谈到他的学生时深情又满足。不禁让人想到辛苦劳作的农民查阅已获丰收的粮食。几十年如一日,她带出一届届学生,用爱心凝聚起一个个永远的班集体。
60年代她的爱是暖暖的:那是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比较贫困,她看学生们无钱理发,用自己工资买来理发工具,到理发店拜师学艺,掌握理发诀窍的丁老师欣喜不已,“紧噶的,慢推”烂熟于心,初次理发竟使一男生头破血流,老师害怕了,但学生却坚持让老师练手,最后她们班成为了“光头班”从此全校流行起光头来。老师还给女生洗头,抓虱子。这个故事里有辛酸,有诙谐,但更多的却是丁老师对学生暖暖的爱!
70年代她的爱是宽容的爱:它最好的见证就是一支钢笔,这只钢笔是丁老师30多年前送给他的一位学生的,而几十年后她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又把它送了回来。丁老师讲述当时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非常看重,可就在那时,一个学生的钢笔丢了,当时的一支钢笔甚至比现在的苹果手机还要珍贵。根据分析钢笔一定是班里的学生拿的。丁老师想尽办法,终于发现一位男生的异常,她走到那位男生桌前,不漏声色的拿回了钢笔,她又不自觉地说钢笔是从地上捡起来的,我想当时她应该并没有想到过多的教育箴言,怎样保护学生。而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就宽容了孩子。课后还怕那个学生过于自责,而叫到办公室猜测他是不是只想拿来看一下而还没有来得及还回去,并叮嘱他再借东西时一定记住告诉主人一声,最后还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他。几十年后一位父亲带着孩子跪还钢笔!这里的老师的一句宽容的话拯救了孩子的一生。只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才会做到真正的宽容。而学生也必会感激一生。
80年代,她的爱是理解的爱。90年代是对学生尊重的爱,现在是信任的爱。一个个真实故事凝聚着丁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就像她自己说的“爱学生是老师的职责,就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
丁老师把每一届学生的照片,作文,信件都保存的完好无缺,甚至连一位男生的写有一句话的情书的纸条,一位女生写给他的批评的日记也保留至今……丁老师将其做成精美的纪念册:一张张泛黄照片,一行行稚拙的笔迹,所记载的是一段段美好记忆,浓缩的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发展史。观念决定方法,有了爱,有了对教育的敬重,对学生的尊重,那么教育的方法也会更科学,教育的效果也会是最明显的。
爱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点滴小事上。
虞大明老师选的《麦哨》引领孩子爱自然爱生活。陈琴老师的经典吟诵《木瓜》带着学生吟出了“永世为好”的情谊。武凤霞的《伯牙绝弦》带学生领会了知音相惜的绝唱。贾志敏《母亲的鼓励》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每一位老师课前都和学生亲切的交流:“我叫杨修宝,就是教育宝贝的意思。”“我叫于永正,不是于永歪”“我是丁榕,我是一棵大榕树,需要乘凉,需要帮助来找我……”
对学生的错误耐心的指正并给予改正的机会:一位同学的板书写了错字,贾志敏老师临下课还给他机会再写一次;于永正老师可上到一半,竟轻声的唤孩子们“想上厕所的现在可以去了,厕所在楼下楼梯旁”
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即时具体的鼓励
……
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也会抱怨:有的学生不尊敬老师,甚至顶撞老师,那样的孩子怎么去爱,有的学生脑子聪明却都用在犯错狡辩上,这样的孩子怎么爱的起来,有的学生脑子反应太慢,讲过多遍的知识还是不会考试智慧拉班级的平均分。
抱怨归抱怨我们也会看到我们的老师辛苦的付出。学生的成绩考好了,老师自己出钱给孩子买奖品,买书籍。学生考差了,马上帮其分析原因,讲解错题。学生情感上出现问题想家了,和同学闹矛盾了,老师又即时疏导。是的,我们也抱怨,也生学生的气,但过后又会露出笑脸,耐心地讲解,细心地分析……我们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不足之处,但只要坚持用心对待我们的孩子,我相信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确实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却要尽我们所能。用爱心加以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北大附属中学
中学部 董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