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且呈积重难返之势。而教育既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国家的长远命运,因此才会为社会高度关注。
据我观察,对教育的现状,现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均有怨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说是民怨沸腾。学生家长遍布社会各个方面,自然首当其冲,因教育费用的飞涨(主要是各种违规收费)而不胜其苦。在校学生不论年纪大小均承受着他们本不应承受的沉重负担。就连被社会普遍指为最大受益者的教育界,也有着种种牢骚和怨气。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大惑不解:这是怎么了?本来是国家和民众高度共识并愿意倾全力支持的教育事业,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样千夫所指的地步?
随着教育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披露和分析,并纷纷建言献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分析往往就事论事,未能从体制的层次和深度进行挖掘,因而往往表现为肤浅,开出的药方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得种种痼疾产生“抗药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愈演愈烈,渐渐成积重难返之势。这实在是很悲哀的事。
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据我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它问题都是由这几个问题引发和派生出来的: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据很多专家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就更加可怜了。政府苦于财政捉襟见肘,只好从政策上开口子,允许学校自筹经费(即所谓找家长和社会“自愿捐资助学”等),这就为形形色色的乱收费留下了政策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类似这样因财政不足而“给政策”、开口子的情况已不胜枚举。我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上权力和垄断部门(行业)巧立名目实施“三乱”的根本原因,是非常失策的。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有关部门(行业)尝到了甜头,再要进行治理,把魔鬼再重新装入盒子就困难重重了。教育行业的问题也属此列。
教育行业垄断严重,已成为一个严重自我封闭的利益共同体。
有些有识之士早已指出,教育行业是计划经济遗留的最大、也是最顽固的堡垒。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如火如荼,垄断被纷纷打破,使得许多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我们却看不见教育行业这方面的动静,相反,却是垄断性越来越强,行业越来越封闭,公办学校一统天下,民办学校只能依附在公办教育上苟延残喘。而且,教育主管部门还经常以“审查办学资质”等名义对民办教育机构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公办学校的领导人和教师就结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一方面极力排斥可能的和潜在的竞争者,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利用现行政策的漏洞和空间,张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学生家长,也就是社会其他成员的血汗。
我就曾确实地了解到,我们所在的一个区、一个市,中小学都要把“创收”(就是乱收费)的一部分(20%)上缴给区和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按隶属关系),作为给他们机关工作人员发奖金的资金。而且,在社会广大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波、为天文数字的各种名目的费用而焦虑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孩子却可以轻轻松松地免费进最好的学校。为什么每次国家下决心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都是雨过地皮湿(很多连地皮也不湿),无疾而终呢?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试想,让与学校有千丝万缕利益联系的教育主管部门去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不是与虎谋皮吗?我认为,不打破教育行业的垄断,不彻底割断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经济利益联系,治理教育乱收费将永远也走不出“越治越乱、越治越多、越治越滥”的怪圈,最终激起更大民怨,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失灵,使本来就比较匮乏的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效率极低,教育行业两极分化日益突出,教育功能扭曲甚至异化,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酿成不少人间悲剧。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已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由于地方政府是本地教育事业的主要负担者,而各地经济发展的失衡不可避免地影响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日益扩大。最突出的就是城乡之间的对比。在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不断追求升级和达标、教学楼越来越豪华、设备越来越先进、校长出入乘坐豪华车、经常出国“考察”的时候,一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的学生却挤在低矮阴暗的危房里上课,校长和教师经常为买不起最基本的教学器具而发愁。
不久前一些媒体报道,一所农村学校以校长为首的教师为了保住可怜的饭碗而集体贷款“赎校”,读来令人为之酸鼻;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重点学校的教师拿着5-6千元(甚至更多)的高薪、同时享受着数以万计年终奖和每年固定的出省甚至出国旅游等优厚福利的时候,许多农村的教师却因地方财政困难,连区区二三百元的工资也经常被拖欠而不能按时领到,不得不在繁重的教学之余种地、打零工、做小生意等以贴补家用。而教育主管部门在分配经费时,又往往倾斜于城市和大学,人为加剧了教育经费的失衡(这里暂且不提教育主管部门普遍存在的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各种学校也分化严重。由于社会生存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家庭独生子女已成为学生主体,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受到追捧,炙手可热,收费也就水涨船高,一路飙升,教职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攀升,结果又对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形成很大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一些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则门可罗雀,“效益”自然就较差,其自有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学校之间已成天壤之别。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后遗症:
(1)各学校为争夺优秀生源,提高升学率,给教师施加强大压力,教师又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负担畸重,不胜其苦;
(2)少数重点学校的校长因掌握优质资源,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其职位成为人所共知的“肥缺”,极易形成腐败。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有两个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成绩不好,为了让孩子挤入一所重点中学,他花了三万元,其中一万元送给了校长个人,于是就如愿以偿。据说,这种情况绝非个案。
(3)在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的氛围下,教师的总体职业道德水平滑落到空前的低水平。每年的教师节、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甚至包括教师个人的生日和红白喜事,都成了教师收礼的好时候。我的孩子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班主任就当面暗示让我们送礼,我们出于无奈只好照办。少数教师道德败坏,竟干出诱奸、猥亵女学生的丑行,受到法律制裁。
(4)教育行业的问题酿成了不少人间悲剧。近年来,学生家长因无法承受巨额的教育费用而自杀的悲剧时有所闻,有的家长靠卖血供孩子上学。有些学生因无法承受过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走上了不归路,令人扼腕长叹。还有许多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认为,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现行的陈旧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已经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酷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是非常错综复杂的,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依靠单项措施根本无法奏效。可以断言,不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不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不重新构造产权清晰、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诸多弊病将无法消除,而且会愈演愈烈,终至不可收拾,中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和瓶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里,我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的建议,希望能对高层决策有所参考。
首先,真正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行业主管部门从无所不管的“婆婆”角色中逐渐淡出乃至消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这也是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反观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不断得到强化。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俨然是一个全能“婆婆”,从学校的人财物、招生考试,到教材的编写审定,可以说是无所不管,计划经济的色彩极为浓厚,难怪有人说,教育部门是计划经济最顽固的堡垒。在主管部门的严密管理下,学校都成了依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自主权少得可怜,只能被动地听命于主管部门,根本无法实现自我发展。
我认为,要改革中国的教育,首先必须改革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主管部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后的教育主管部门应重点做好教育行业发展的规划和依法对行业(主要是各类学校)进行动态有效的监管这两件事。对教育主管部门现有的其他职能,可考虑按两种方式转移:将关系全局的公办重点学校的人事、财务、物资计划、基建等权力予以分割,转移到相关的党政部门;将本应属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让他们自我发展。这样做,将从根本上切断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机构的利益联系,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公正执法,放活作为教育事业主体的学校,确保中国教育事业快速、稳定、持续和有序的发展。
其次,要重新构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打破行业垄断。教育行业的垄断、封闭和缺乏有效竞争是教育乱收费等歪风愈演愈烈的根源。要采取坚决措施打破公办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营造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激活目前死水一潭的教育市场。除了国防、安全等极少数院校以外,要下决心对绝大多数公办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在资源科学合理评估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和个人参股,提倡教职工个人持股。设立校董事会,自主管理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适应社会对教育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积极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积极扶持民办学校,降低办学准入门槛,废除审批制,实行核准制。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的“民工子弟学校”,虽然有的条件比较简陋,但收费低廉,机制灵活,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的需求,理应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有一席之地。至于现在一些民办学校出现的运作不规范、甚至坑蒙拐骗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自然淘汰和主管部门依法加强监管的办法加以解决。在适当的时候开放境外办学机构在国内办学,参与国内教育市场竞争。在多个市场主体充分竞争的基础上,鼓励优势的教育机构对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机构进行兼并,对少数经营管理不善、无法发挥作用的学校实施关闭和破产。通过这些措施,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总之,只有彻底打破垄断,才能加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只有重现构造教育体系,才能打破垄断。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是可以依靠垄断而实现迅速发展的,垄断只能造成停滞、落后、资源匮乏和短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的人可能会问:初中和小学是义务教育,教育完全市场化了,会不会影响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个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事实上,教育市场化实现以后,所有的办学主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不分身份、不论地域,不分部门,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同样的教材,都可以承担实施义务教育的任务,并依法享有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补贴。可以预见,未来义务教育将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非常稳定的大市场,势必成为各个教育机构争夺的焦点,而竞争又必然会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教育市场化不但不会妨碍、反而会有力地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
第三,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缓解失衡状况。前面已经提到,现行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特别是城乡差别更是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投入的机制沿袭了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而形成的。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实行财政投入统筹。即中央、省、市、县按照各自GDP的一定比例出资,以省为单位,组建教育统筹基金,然后按照受教育人数进行平均分配。而教育主管机关对学校进行再次分配时,则根据各学校实际招收的学生人数予以补贴。当然,在确定补贴时,要综合考虑教育成本(包括教育层次、当地物价等)制定不同的人均标准。但至少有一条,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教育层次的人均补贴标准应该相同。为了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可以考虑开征教育统筹税,归入地税,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专款专用。因为,教育是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实施义务教育又是国家强制的,每个公民理应承担这个义务。
第四,根据社会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区分教育层次,提供不同的教育产品。首先必须明确,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体现为不同的学历层次,即使在同一学历层次上,也会有不同的教育质量,就象不同工厂生产同类产品,质量也存在明显差异一样。同为大学毕业,清华、北大的学生和一所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平均质量肯定有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目前,社会上不同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的不同,对学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有不同的要求,就象有的人因为经济条件好,喜欢追求名牌产品,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只能使用低档产品一样。要承认学校的差别,善用品牌效应。不同的学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和服务对象,当然这要让学校根据自身条件来自主确定。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政府只负责提供基本的义务教育资金,如果学生和家长不满足,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可以到较高档次的学校学习,这额外的支出就需要自己负担。这也是公平合理的。因为自己投资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升学考试、就业中占得先机,有望获得更多的回报。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好学校都是高收费的民办学校,而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收费比较低廉的公立学校都是质量不太高的(但能满足政府对全民义务教育的要求)。
我觉得,千万不能因为国家对初中和小学实施义务教育,就漠视了一部分家庭更高的教育需求,而应该积极创造政策空间,通过市场的力量,造就一大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高水平教育机构。人们常说,社会主义国家要保证人人温饱,但不等于大家都只能吃萝卜、青菜和豆腐,就不允许生产猪肉、海鲜和山珍。如果有人说,在温饱阶段,粗粮、青菜和豆腐足以维持个人温饱,因此就没有必要生产细粮、鸡鸭鱼肉和山珍海味,大家一定会觉得非常可笑。那么,为什么初中和小学教育就只能提供一样的教育产品,而不能提供不同档次和质量、适应不同受教育者需求的教育产品呢?必须指出,学校的质量和档次的区分,只能在实现众多教育机构公平、充分和有效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确定,而绝不能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去人为的评定,否则,就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了。
第五,在学校内部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机制,裁减冗员,逐步形成有进有出、正常交流的教师市场。现在,我国的教师人才的分布极度失衡。大中城市的教职工严重过剩,学校普遍人浮于事(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并不多),特别是行政后勤人员太多,同一所学校内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奇缺,很多学校甚至难以为继。我曾经到过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那里的情况比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描绘的情况还要差。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在城乡之间、甚至同一地方不同学校之间差别太大。一个普通的教职工,哪怕他什么都干不了,只要他呆在一所城市重点学校里,照样可以拿农村学校校长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高薪。他的贡献能和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相提并论吗?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重点学校因为“效益”好(当然主要是靠违规收费得来的),人浮于事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很多人削尖了脑袋,通过请客送礼、找各种关系往里挤,而进人权又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等少数人手里,不可避免地会滋生腐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下决心把用人自主权真正还给学校。要在学校里真正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根据教学需求重新定岗定员,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将那些冗员、“南郭先生”和师德败坏的人及时淘汰出去,对一线有能力、学生公认、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高薪,形成一个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浓厚氛围,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教职员队伍,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坚决改变目前教师队伍“准公务员”的“铁饭碗”现象,允许教师下岗和自主辞职,另行择业,形成竞争、流动的教师职业市场,使在职教师人人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既更加努力工作,也树立学生是服务对象、是上帝的观念,善待学生及其家庭。有的人可能担心,现在学校冗员太多,允许教师下岗,可能会造成教职工大量失业,危及社会稳定。这个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现在广大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非常缺乏合乎条件的教师,还愁找不到工作吗?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在一流学校不具备条件,到二流、三流学校可能就成为业务骨干,反而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实在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也可以转行找其他工作嘛!总之,就是要通过建立教师职业市场,充分激发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改变现在严重失衡的教师人才分布局面,使我国现在相对短缺的教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振兴。
第六、及时修改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很多,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起草或制订的,带有部门利益保护和行业保护的浓重色彩,这是现行教育制度诸多问题的法理基础。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必须从立法层面上着手,对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中清理,坚决剔除照顾行业利益、进行部门垄断的条文,从法制上铲除进行部门和行业垄断的土壤,突破教育改革的法律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深入持久地贯彻下去,强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造福于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