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名校长谈初中教育突围

时间:2014/3/1

“‘铁脚’小学,‘铜头’高中,‘豆腐腰’初中”。尽管这只是戏称,但我们却没有理由一笑了之,因为它道出了初中教育的某种尴尬:作为承接小学、开启高中的中间学段,初中得到的关注和投入与其重要性并不相称,因而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初中教育改进的突破口在哪里?初中校长的观念和角色应该作哪些调整?校长领导力应该如何体现?日前,带着这些问题,300余名专家和初中校长聚首由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和无锡市教育局主办,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承办的“第二届江苏省初中教育论坛”,围绕主题“聚焦教学质量:校长的观念与作为”,就如何振兴初中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

    作为论坛主办方,江苏基础教育界能够连续两年组织全省初中教育论坛,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觉醒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反思中改进,在实践中提升,这是教育者应有的品质,也是初中教育振兴的希望所在。

初中教育发展之困,校长应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观

“与高中教育相比,初中教育的‘深度’不够;与小学教育相比,初中教育‘温度’不够。”此次论坛上,国家督学成尚荣的发言引起了与会校长们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初中教育是制约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瓶颈”,应该从“初中教育兴,基础教育兴;初中教育强,基础教育强”的高度理解和改进初中教育。

    有了这个理论共识,与会代表还就现实行动达成了一致观点,即改变初中教育的薄弱现状,前提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认为,正确的质量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而关键在于校长如何理解教育质量,以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指导办学行为。“校长最不道德的就是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把自己的政绩观绑架到学生的终生发展上”。

    扬州市梅岭中学校长王力耕说,要了解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可以从3方面加以检验:一是看学生在校学习快不快乐;二是看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是不是有潜力;三是看多年以后学生会不会感念学校。他认为,学校既要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要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心理,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在沙龙对话时,王力耕讲了两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一是放羊娃“放羊挣钱、挣钱盖房子、盖房子娶媳妇、娶媳妇生孩子,生孩子再放羊”的命运,二是北京王府井一位修钢笔的老人的悠然自得——“尽管挣钱不多,但是全北京人都知道我在这里修钢笔”。

    他说,教育的最低目标是让学生摆脱“生儿放羊”的怪圈,最高目标是解决每个孩子都能发展,怎样发展,怎样才能幸福的问题,让他们像修钢笔的老人那样,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快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与会者一致认同的观点。教育质量的评价绝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感受,不能以牺牲一大批孩子的发展来适应少数学生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要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南京50中校长柴耘校长认为,“每一个”说明孩子之间有差异,“为了每一个”则是学校的使命。“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当学生把三年生命成长托付给学校时,学校能“尊重学生在学校三年成长的权利”,给予孩子完整的教育,“让孩子在学校裸露本真的表情”。

    常州市北环中学校长陈小平认为“每个”就是面向学生全体,“发展”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北环中学通过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改革,解决了“薄弱学校学生集体以自身力量走向优秀”等问题,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学校由弱变强的华丽转身。

 

初中教育改进之本,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最强的领导力

“校长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第一责任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这句话颇有“震悚”效果。他认为,校长能不能负起这个“责”,要看他懂不懂教学,爱不爱教学,善不善于教学。

“懂”,是说校长知道什么是教学规律,遵循、自如地驾驭教学规律。“爱”,是说校长不能离开教学一线,否则就没有话语权,也就没有决策权。“善”,是说在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要体现因材施教,要尊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沈正元认为,作为学校的“精神领导”,校长的领导力首先体现为课程领导力,即对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反思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教育行政领导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强调,也引起了与会校长们的热议。铜山县新区中学校长孙景启说,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要素。他结合自身的办学体验,认为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在4方面:“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思想;用前瞻性的课程意识拓宽素质教育空间;用正确的教学规划促进教学有效运行;用扎实的过程调控促进教学行为走向高效。”

    他认为,具有教学影响力的校长,最突出的表征是教学思想能够统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强烈的课程意识是学校课程设置突破常规而遵从于学生的发展,正确的教学整体规划,使教学领导力或教学影响力渗透到教学的各层级各环节,其终端显现的是教学质量。

    从2007年暑假开始,孙景启通过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学”定“教”高效课堂建构,“自主性”的特色选择等手段,引领学校逐步走出了单一追求“高分”的死胡同。围绕“全人”教育,构建了“学科课程+特长课程+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生学习的能量,提升生命的质量。抓住两个环节:备课和上课。让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是教学的研讨。让教学案变为导学案,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中发现的快乐。这一系列的实践,让新区中学实现了质量的跨越。

    校长教学领导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践行为,才会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狭隘质量观的制约,才会真正指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质量目标,并为落实这一指向而进行从理念到实践的积极探索。

    无锡市滨湖区华庄中学校长邱菊琪在发言中说,华庄中学在“承认、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让学生享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理念下,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硬件资源丰富、师资充裕等条件,进行了“当量教学”研究,通过三个步骤进行实践:一是在音乐、美术学科和初一、初二年级英语、数学等学科进行了“选课走班教学”实践;二是在各门学科开设自选课程、学科辅助教学活动;三是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外兴趣活动等课程,再配套以年级小组管理、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举措,学生的积极情态得到空前提升,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论坛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实验学校校长韩亚成博士、杭州13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汪建红应邀作了专题报告。两位校长通过介绍自己的办学实践,给与会代表提供了具体案例,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校长教学领导力在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质量观的实践过程。

 

初中教育振兴之道,自主发展与行政推动促进校长素养均衡

当关注点聚焦到校长身上时,一个紧随而来的问题是:校长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为校长创造什么样的外部条件?在江苏实施优质教育均衡的大背景下,“均衡发展”为与会者提供了解题思路。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局长钱江认为,校长的领导力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就是提升区域校长队伍的领导力,而建设区域校长共同体,便是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校长共同体的作用在于,校长们在一起可以弄明白“你做了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然后我们一起能做些什么”。
    近年来,滨湖区教育局在推动校长共同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政府“成分输血”——为校长共同体筑底铸力;社会“锦上添花”——为校长共同体积聚合力;行政“有效补钙”——为校长共同体建设助力。再加上校长的自身推进,校长素养的提升走向了个人自觉与机制助推的有机结合。
    成尚荣说,要改造初中首先要加强初中校长队伍的建设,而校长共同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校长共同体是为了发展校长。校长共同体的建立响应的是教育家办学的召唤。他同时强调,校长共同体应是专业的共同体,是研究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的共同体。它首先是道德的共同体,其次是学习的共同体,再其次是研究的共同体。校长共同体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共同体。
    “校长群体差异很大,站在教育局层面上看,初中校长整体素质不如小学、高中校长。建设初中校长共同体,一是让所有的校长都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校长;二是让所有的校长所领导的学校都成为有特色、有文化的学校。”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直言不讳地说。
    他介绍了海门市校长共同体建设的5大形态:一是专业阅读共同体,一年精读一本书,比如《帕夫雷什中学》、《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优秀是教出来的》等;二是共同文化研修,利用暑期开展文化之旅、艺术之旅、经济之旅、军事之旅等研修活动;三是校长对话、论坛、沙龙、专家引领等俱乐部活动;四是小区域学校发展共同体,这也是特色发展学校共同体,给每所初中都挂了特色学校的牌子;五是成立名校长工作室,培养卓越校长共同体。
    “这些形态的共同体既有自然情感的因素,又有一定的理性因素,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校长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就是从理念走向信念,把理想变成信仰,从制度约束走向机制创新。”许新海说。
    校长之间是存在竞争的,校长共同体能不能把竞争压力转化为共同学习的动力?与会代表也表示了这样的担忧。许新海认为,通过评价方式的调控是可以避免的。海门的做法是,对共同体内校长不比高低,只看目标,用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引领,只要达到标准都可以获得优秀。这样的方式能化竞争的压力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动力。
    南京秦淮区教育局副局长庄芸说,校长共同体与优质均衡,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后者是前者的方向。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个区域优秀校长的数量。在区域内构建校长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追求的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朝着理想的方向——优质均衡的方向前行,就显得尤为必要。校长共同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纵向到底,构建小学、初中、高中校长共同体,做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横向到边,构建区域初中校长共同体,寻求区域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方法;构建异地校长共同体,在异地共同研修中共生共长。
    “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建立校长共同体的同时,也要支持民间校长共同体的建设,让两种形式的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校长组织起来,共同提高。”成尚荣最后点评说,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校长,还需要一批好校长。校长们发展了,学校就发展了,区域教育也就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