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文化: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4/3/1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的环境,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学校的魅力就在于其文化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化的学校就不成其为学校。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人类有人类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学校有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和生活之中,更体现在人的精神之中。文化的核心是深植于心灵深处的信仰与价值观。
    文化的种子在心灵的田地中生根、发芽、成长,形成为人的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人格特质,外化为人的风度气质,决定着人的精神境界、生命追求、人生修为和生活态度。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心灵与心灵的相互交流,构成群体的精神追求,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场,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不断受到熏染陶冶。
    学校文化的提升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学校文化要有一种坚守,继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使之发扬光大;另一个方面,学校文化还要有一种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新质,以开拓的精神不断创造。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现代文明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便成为学校文化的理想与追求。
    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要依靠文化的引领
    学校文化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要通过文化引领,升华教师的真诚爱心、提升教师的教育信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能够感受到价值的提升,要使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成长的过程,要使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实现教育的价值。
    学校要从物化的管理走向文化的管理。文化的管理就是提升人的精神追求。要通过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来实现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要依靠文化的引领。文化的引领主要是价值观的引导。
    (一)文化引领:在教育人生中升华真诚爱心。
    优秀教师是用心工作的教师。他用力工作,用脑工作,更用心工作;他将工作的意义浸融于教育人生中,对事业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以一颗宽厚、仁爱和博大的心关怀学生,他的心与学生在一起。
    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之爱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感到幸福,使学生得到发展。人大附中吴玲老师努力创造让学生感到幸福的教育情景。她努力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让学生生活中永远有情趣。她说:一个老师应该让他的学生时刻体会到生活中的情趣,一个班集体应该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人文乐园”和“精神家园”。圣诞节的时候,她穿着圣诞老人衣服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欢度圣诞节,一位同学激动地写道:“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圣诞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丽可爱的女圣诞老人,从未想过和47位同学一起品尝糖果是这样的甜蜜。当吴老师穿着略显肥大的圣诞老人衣服笑着走进来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忍不住想流泪,不知是因为高兴惊喜,还是为吴老师这份可贵的爱心而感动?这大概是幸福的眼泪吧……”
    二是使学生生活中永远有希望。她认为:一个老师应该让她的学生时刻感受到希望永在。在学生失意彷徨的时候我们应用机智的办法、真挚的爱心去召唤他。
    三是使学生生活中有永远有欣赏。欣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有的闪光点明亮而眩目,有的则微弱或隐约。老师要发现那些微弱或隐约的闪光点让它们灿烂起来。
    (二)文化引领:在教育事业中提升教育信仰。
    优秀教师是信仰驱动的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正确的教育信仰,为信仰而工作。美国教师凯伦·道森的教育信仰是:“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发现自我。”
    人大附中于树泉老师追求启迪生命的教育--做老师,要培养情感,渗透价值,播种智慧,熔铸精神,提升人格,完美心灵,启迪生命。做老师,永远都不要把心肠变硬,因为教育需要悲悯;永远都不要把情感变冷,因为教育需要激情;永远都不要把心灵变木,因为生命需要灵动。
    (三)文化引领: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只有通过教师的自觉行动,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发展。理想的状态是:教师成就了学生,学生成就了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量激增,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据美国科学家研究,现在每年要淘汰15%的知识。那种希望通过一次学习就能终生受用的观念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责任,学习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使智慧的源泉不断涌入生命的河流,使生命之水永远清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既要有学习力,也要有行动力。“做中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做起来,才能有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去探索,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人的能力是不可能脱离情境而产生的。教学相长,优秀的教师都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在教育教学的情景中生活,备课上课、反思研究、进德修业,与学生一起成长,与实践一起进步。
    课程文化宗旨,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是学生的一种生存和成长方式。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文化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得以落实的关键。课堂教学存在于学生心灵、教师心灵和学习内容之间,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加拿大教育家史密斯先生说:在课堂上要追求三种真理:一是个人的真理,一是共享的真理,三是回家的真理。(《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课堂教学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追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得其所,自主发展;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把自由还给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有尊严地活着;把探究还给学生,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文化的气息充盈在课堂之中。
    理想的课程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家园。
    尊重个性,珍爱灵性,文化需要一种包容的智慧
    日本的教育专家有感于美国的迅速发展,试图从教育的角度探寻其中的原因。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日本人喜欢说:“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而美国人却喜欢说:“你努力,不一定能成功,要看你是往哪个方向努力。”
    在日本人看来,不管你往哪个方向努力,只要你是努力的,就一定能成功。这种观念在工业化时代,适应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需要,也许是可行的。但在信息化社会,在知识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今天,这种观念便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了。而美国人则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尊重人的兴趣,重视人的禀赋,为人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这种观念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198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都有自己的弱势智能。人的成功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扬其所长。科学家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尽管经过努力能够成功,但是,如果找到了自己离成功最近的区域,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发展会更快,成功的程度也会更大。
    人成功的最近区域,存在于人的个性、禀赋、兴趣、优势和特长之中,这是属于生命本原的最珍贵的素质,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精心呵护、热心培育,使之健康生长,自由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研究结果却显示:人童年时候的想象力最为丰富、创造性思维最为活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竟逐渐呈退化趋势。
    难道人的成长一定要以灵性的钝化、想象力的退化和创造性思维的弱化为代价吗?
    人是有差异的,只有承认人的差异,尊重人的个性,才能使人更加聪明、更有灵性、更富创造性,才能使人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生命需要灵性,灵性需要呵护;创新需要个性,个性需要尊重。呵护人的灵性,尊重人的个性,承认人的差异,发扬人的禀赋,重视人的兴趣,培养人的特长,使人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这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没有灵性就没有创造性,人的天赋灵性无比珍贵!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人的个性禀赋弥足珍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应该有一片自由成长的广阔天地!
    教育,需要一种宽厚的胸怀;文化,需要一种包容的智慧!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珍爱灵性、提升德性、启迪智慧、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教育应该让学生享有健康和幸福,让他们过自在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
    教育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学校要充满文化的魅力,成为学生向往和留恋的地方,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人一走进校门就感受到一种诗意、一种鲜活向上的力量。学校文化的要义就是为了人的健康、幸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