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我看“杜郎口旋风”——姜云香

时间:2013/12/9

        一个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居然能在全国掀起一场“教育的风暴”,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
    2007年的 12月 25日——29日,我赴泉城济南参加了为期六天的“解读杜郎口旋风”研讨会。其间,我们两次进入杜郎口中学,参观考察了这所在全国掀起了“教育风暴”的农村中学。
    第一次是在12月26日,我们一大早从济南颠簸了三个多小时,赶到了聊城市茌平县最东部的杜郎口中学。那一天,与我们同会的有200多人,另有一个200多人的浙江参观团和100多位上海的客人已在我们之前到达。我们赶到杜郎口时,正是课间操时间,于是,三支参观团队的500余人一起观摩了杜郎口中学的课间操。
    杜郞口的校园比较简陋,不太平整也不太宽敞的操场上,站着1000多名衣着不很整洁队列也不很整齐的师生,但那些孩子们的脸上个个都洋溢着质朴与欢快的神情。即使面对着操场上数百名陌生人的目光和摄影镜头,都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神情,那神情真诚而热情,一点也不做作。
    课间操结束了,有关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杜郎口中学全校的课程表,我们赶紧随着学生的人流分别涌向了两座教学楼。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常年向全国开放,大家可以在任何一节课的任何一个时段进入任何一个教室。我随着一股人流挤进了初二六班,首先听了一节语文课。那节课听课的客人比学生还多,教室里没有听课用的坐凳,我们全部站在教室里,前后左右都是参观的人。由于一时还没适应这种听课形式,再加上又忙着想找个拍摄点,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清那个语文老师长得什么样,就找不到他了。因为学生已经全部离开座位,奔向了三面黑板。而教室里连主人带客人得有近百人,全部站在教室里,谁还能看出哪个是他们的老师呢?
    头两天在济南开会的时候我们就得知:杜郎口中学有一个突出的改革经验,就是“砸碎了讲台、增加了黑板”!那里每个教室的“四壁”除了有一面是窗户外,其余的三面都是黑板。还有人说他们有四块黑板,那第四块“黑板”就是地面,因为学生上课时也可以在地面上写写画画。
    两次杜郎口之行,我们深深地为杜郞口的课堂震撼不已。
    刚走进杜郎口的课堂,我和成千上万的来访者一样,第一个感觉就是“太乱”,学生们写字的、画画的、连说带笑的、连唱带跳的、纵情表演的 、高声朗诵的应有尽有——简直是一个“自由市场”!
    我咬着牙、皱着眉坚持看下去 ,这才终于发现,课堂虽然很乱,但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学习:他们先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交流他们各自在头一天的预习内容,并迅速进行分工。接下来,他们又三五成群地有人写,有人念,有人表演,有人说唱地“演习”着他们要展示的内容。我们刚进教室的时候,教室里三面墙壁的黑板都还擦得干干净净,转眼间就被描绘得“花花绿绿”了。接下来是分组展示,每个组的代表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将有关课程的内容展示给大家。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还能向该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或者把他们发现的错误写在黑板的一角,等同学发言结束后再予以纠正。
    比如初二六班的那节语文课,是一节现代文阅读训练课,阅读的是两篇散文,题目分别是《母爱》和《长在岩石下的小花》。孩子们先做了小组内部的简单分工,然后用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准备。开始展示的时候,先是一个组的同学分析讲解了《母爱》的段落结构与中心思想,有两个同学唱起了《烛光里的妈妈》和《酒干倘卖无》。另一个组的同学阐述了《母爱》的写作手法和书后的几个基础练习题。之后的一组有一个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世界上最深的爱是什么》,组里同学们哼唱着摇篮曲为她伴奏,而一个男生则绘声绘色地讲了《两代鹰的故事》,他们表达的是要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主题。
    另外的三个组由《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开始了《长在岩石下的小花》一文的阅读展示 ,他们分析了“小花”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的主题,解析了文章标题的作用和文中引用格言的作用,还结合上下文分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同学背诵了郑板桥的诗《竹石》,指出课文与该诗的异曲同工之效,而他们组的同学已经在黑板上画了一块岩石与一片翠竹来与他呼应……   
    在我们走进的课堂里,老师们的讲解都没有超过十分钟,而初二六班的那位老师甚至都不超过五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真的还看不出老师的精彩,但是,我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学生的精彩。在几节课中,我都没有看见一个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即使是成群的陌生人在课堂上随意地拍照和进进出出,都一点也没有分散他们的精力。在这“热热闹闹”的课堂里,他们确实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热情都投入到了与课程有关的探讨、研究以及关注他人的展示和自我展示之中了。
    正如杜郎口的同志在经验介绍中所说:“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还你一份精彩!”杜郎口的课堂,真的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所以它激发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也开启了所有学生的潜能。杜郎口的课堂,真的很精彩!
    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也有多媒体设备,但我却没有看见一个老师使用它。这里的师资力量我觉得至今也还比较薄弱,老师们本科毕业的很少,有的只有中师学历,看他们的课堂表现或者与他们现场交流,我似乎都感觉他们的基本功不是很丰厚……
    然而,在这样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落后得几乎被淘汰的农村中学,一群朴实无华的老师与一群朴实无华的学生,何以能掀起这场中国当代教育的“风暴式革命”?
    据有关人员向我们介绍,1997年,现任校长崔其升来到这所已经被被列入茌平县撤并学校名单的杜郎口中学时,全校学生厌学、辍学十分严重 。据说当时初三有一个入学时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时只剩下了11名。全校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不超过十人,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名列全县23所初中校倒数第一。
    每一个解读“杜郎口旋风”的会议都必说这样的三个数据:
    2000-2004年,杜郎口升学率跃居全县第二。
    2005-2007,杜郎口中考成绩连续三年为全县第一。
    2005年,杜郎口中学的287个毕业生,有286人升入重点高中。
    就是这几个数据彻底地转变了杜郎口中学的面貌与地位。于是,这所险遭被撤并厄运的落后校仿佛在一瞬间获得了诸如“全国初中教育改革特色学校”、“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学校”和“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等一大排的荣誉称号。
    于是,杜郎口中学就掀起了这场在中国驰名遐迩的——“杜郎口旋风”!
    这股巨大的“旋风”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学习者、关注者。据说,已经有二十多万人从全国各地不辞辛苦地来到这所农村中学。在杜郎口中学的会议室,我们还看到了海淀区教委在06年赠送的大红锦旗,上面写着:“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为了进一步探究“杜郎口旋风”,在会议主要内容一结束、与会的代表们都忙着去探访孔子故里的时候,我不由地想到了“再访杜郎口”。当我们再一次走出杜郎口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终于对杜郎口的“教育风暴”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 杜郎口旋风”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他们把千百年来一直由教师主宰的课堂还给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
    由此,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意识到:一个老师无论他有多么的博学多才,只要他的学生不精彩,他就不会是一个精彩的老师!反之,只要他培养了一批批精彩的学生,无论他自身多么平凡,他都是一个精彩的园丁!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老师的活动真的很少,但其主导性更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了课前对课程的构思、设计和课堂中的点拨、引导上以及最后的检测提高上 。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了他们对学生的深层次的关爱与激励之中。所以,才会有杜郎口中学最朴实同时也最伟大、最振奋人心的教育场景——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
    教学改革了,学生动起来了,但老师的工作并不是轻松了,而是压力更大了。所以,我对杜郎口中学那些貌似平俗的老师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杜郎口中学给我的另一个震撼,就是杜郎口的老师们“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二访杜郞口,我们看到那里的老师们每时每刻都在反思和检讨着自己的工作,他们同时也在真诚地监督与提醒着别人的工作。教学楼走廊墙壁上的大黑板,密密麻麻地写着不同部门的值班人员对各年级各班甚至各学科老师头一天工作的“实名”批评与表扬;走廊墙边立着长长的两排小黑板,上面写满了全校老师们自己一星期来的工作反思:有成功,也有不足,更有改进计划;每天的值班干部,还会一日两次把前一个半天的工作在教学楼的门厅里进行及时小结,表扬与批评都那么透明和直白……
    杜郞口中学曾经是一所众所周知的薄弱学校,但他们在八年的反思与改革中走进了“中国名校”的行列。所有去杜郞口参观的人几乎都不否认:杜郞口中学至今也还不够完善。但是,最可敬的是他们能够常年如一日地全校上下一起努力,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在反思中谋求改革,在改革中飞速发展!
    ——我想,这恐怕才是杜郞口中学最难学习也最值得学习的“真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