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演绎执行与领导双重角色
时间:2014/3/3
设问:什么在制约执行力?
即使具备再强的领导力,如果没有到位的执行力作保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校长的执行力对应的目标,在于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完成预定计划。
实践中,德、识、勤、能、责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校长对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具体表现在:教师职业倦怠;管理人员事业心不强,工作敷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职能划分无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如有部署,但没检查;质与量的关系摆得不好;管理者做事脱离实际等。
执行力提升攻略
——打造精神主线
第一个被实践证明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优秀的校园文化。这一方式,老生常谈,但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属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校园文化的精髓,就是体现办学特色和管理文化,激发归属感和幸福感,使管理对象体验到尊重和关怀。
打造精神主线,还需要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消极因素,使之在团队中化解。校长要注意培养团队精神,以此鼓舞教师的斗志。可以年级组、教研组、党小组或工会小组等为单位,多创造一些团队活动的机会,或以活跃的比赛替代刻板的考核,融洽管理关系和同事关系。这方面有诸多可供发挥的空间。
执行力不高有很多原因,但归根到底,往往是责任心不强。强化负责,通常就要选择亲临一线,促使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强化责任,就是强化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遇到困难,首先想办法克服,“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责任不是能力,但可以提升能力,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以沟通化解阻力
“做思想工作”,类似于建设校园文化,听起来传统,但用起来好使。多年以来,此方式一直传承,可见其生命力。
同事间出现情绪摩擦或误会,也需要管理者及时沟通,及时化解。很多情况下,执行的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找到问题本质,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但不是谁都能运用好沟通。有的管理者明知下属有情绪,却无力解决;有的教师心理有情绪,表面上却看不出来。这就要求管理者留心动向,做教工的朋友,方法因人而异。
——合理统筹时间
效率如此重要。在工作实施中,作为管理者,可以着眼于:增强工作的计划性;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排除突然性干扰;辅以见缝插针的工作方式;提高会议效率。
——注重群智,提升群力
校长多讲民主,集思广益,对科学决策非常有利。实际工作中,有的校长民主意识有余,决策力量不足,优柔寡断,遇到阻力就想改变主意,工作效率很受影响。具有执行力的校长,理想状态是:作风民主,善于决策;令行禁止,顾全大局;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责似泰山,意如磐石;明确任务,贯彻到位。
对班子成员、对师生员工的培养与训练,大多是在平时进行的,这也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校长忽略了这一点,就可能在关键场合或突发事件中指挥不灵,管理失控。平时对师生员工加强各方面的培养,包括待人接物、制度纪律、法律法规等教育,关键时刻才会有战斗力。
——阶段评价,多次加油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提高执行力大有裨益。这又是通过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完成的。这一过程使每一位员工获得明确的执行目标、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使员工业绩都能得到真实的评估,进而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回报。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可以做好3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二是监督与调控,着眼于日常工作进程,随时微调;三是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做到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当然,管理者本身也应处在监督之下,尤其是公正公平、廉洁自律、管理水平等,应成为民主考核与评价的重点。
下:领导力
设问:什么在制约领导力?
具备了领导力,管理者就可以为完成工作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与调控。校长的领导力涉及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时间管理与效率提升,高效执行力团队的建设,教师的管理与激励,突发事件处理与局势驾驭能力等。
权力是领导力的核心,无权也就构不成领导力。现在多数中小学校实行的都是书记、校长一肩挑。即使是党政分开的,一般也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几乎可以说,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管理者,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财会、人事等重大事项有决策权和执行权。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一所学校的质量,关键在校长,校长的办学思想对学校工作有着决定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力和权威性不是一个意思。领导力的范畴大于权威性。权威偏重于柔性,有了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成功与否不一定做到;领导力则偏重于刚性,有了成功的必备条件,志在必得。领导力不仅考虑情感因素,还强调工作过程和结果,偏重指标、数量、比率、幅度、达标、到位等量化管理。
领导力提升攻略
——令自身至强,至辨,至明
荀子有过一句很好的话:“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这可以视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校长要想提高领导力,实现正气上升,人和事顺,首先要关注自身。
好校长,首先是好人、好教师。在管理对象眼中,校长的人品、人格魅力是第一位的。校长以身示范,可成为提升教师品德与业务的领跑者;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风格,“公生明,廉生威”,可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公廉一身。
不断学习,强化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校管理者现实生存的不二法门。尤其是校长,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这对强化现代教育知识、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大有裨益。同时,这也有助于校长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内圣外王,抓住要害,打造良好的工作“气场”
校长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首先应该抓什么?我觉得,首先是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即要明确办学方向,要把握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达到纲举目张。
统筹好全局,校长可对各方面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实现思想、目标和行动的统一,形成上下一心的工作“气场”。当然,统筹并不代表无主次。抓住关键,才可形成磁力。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教学工作就处在这样一个环节上。校长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切实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学,甚至以自己富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强化和培养全体教职工“以教学为中心”的自觉意识,促动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健全的指挥系统也是必须的,指挥系统的中枢部位就是管理班子。带好一个管理班子,是校长的重要职责。如果说校长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班子团结”,那也不为过。其中,校长的胸怀与协调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应经常保持工作上的沟通,不断统一班子成员认识,提倡严谨自律。落实到操作层面,则要形成“自我完善体系”,包括:加强培训,提高班子成员素质;建立全校师生民主评议班子制度;建立自我评价和完善制度;建立班子成员岗位责任制。
学校教育、教学,关键在教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整体师资水平上去了,教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激发人的潜力。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把人的思想问题处理好了,管理工作自然就可“不战而胜”。有3点建议可资参考:设法调动教师的向心力;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无私、平等、诚恳、宽容待人;用人之长,各司其职,用人不疑。总之,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