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深化课改理念 让每个学生梦想开花

时间:2013/12/9

深化课改理念 让每个学生梦想开花

应城一中 柴时钟

2012年12月,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成为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的分会场之一。这所花园式的学校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积淀,清净幽雅、郁郁葱葱,明德、启智、树人教学楼等多栋建筑物落坐其中,步移景异,活力无限。如今,在湖北省深入推进高中课改的背景下,这所省首批重点高中、省示范高中的课改历程一步步鲜活丰满起来。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秉持“不为分数过不好今天,只为分数过不好明天”的课改宗旨,用科学的理念、丰富的课程和“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教方式,为学生生命的自主成长提供多元化的丰富营养,让每一个学生的梦想都开花。

深化教学观,以“三案三环”教学模式解放教育生产力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课改领导团队一致认为,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贯彻国家意志,同时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课程改革就是改革不符合人性、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当下阻碍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课程改革首先应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了15个学科教学研究室,课程改革办公室总体负责课改推进工作,确立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课改推进策略。

为了少走弯路,学校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助推课改。一方面,多次邀请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地的课改专家到校指导,邀请山东课改骨干教师到校上高效课堂观摩课。另一方面,派出课改骨干教师团队到各地课改名校学习,2009年8月至12月,学校先后派骨干教师赴山东、重庆、武汉、宜昌等地学习课改经验,到江陵中学、北门中学参加了“全国新课改经验交流暨高效课堂观摩大会”;2010年4月,学校课改行管团队、学科研究室主任及部分教师到河南郑州参加“高效课堂课博会”;2010年5月和7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两轮高效课堂培训活动;2011年3月,学校派备课组长约30人赴松滋一中参加“全国高效课堂与教学质量提升专项研讨会”……

一系列培训,让教师们从感性上对高中课改有了初步认识,也点燃了他们参与课改的激情。然而,“想改”和“改”是两回事,真正回到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顾虑重重或无处下手。学校决定“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将10余名不适应高中课改的一线教师转到非教学岗位或调离高中学段。这一强制性举措让教师“背水一战”,积极投身于课改。

为使课程改革破坚冰,入核心,解决好教师对“学生走上讲台,教师走下舞台,学生来主演,教师做导演”的民主、平等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模式的疑虑,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本改变这个工作目标,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办公室在广泛调查研究与充分实验论证后,针对传统课堂“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力排非议,力主“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运用校本实践研究,构建了基于多媒体网络背景下的“三案三环”教学模式。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的“三案三环”教学模式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进行三级开发与综合应用而形成的。它以“三案”为蓝本,与“三环”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是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三案三环”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那么,“三案三环”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陶行知“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给了我们理论依据。

1)三案指什么:导学案、练习案、拓展案

“导学案”是对国家课程课时内容进行一级开发而形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100%的学生编写的,以问题引导为特色,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基础性校本教材。

“作业案”是对国家课程单元内容进行二级开发而形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80%的学生编写,是一种以方法引导为特色,以学生练习、归纳为主体的巩固性校本教材。

“拓展案”是对国家课程章节内容进行三级开发而形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40%的学生编写,是一种以能力引导为特色,以学生迁移为主体的拓展性校本教材。

2)三环指什么:学——教——思三个环节

学,既可自学,也可互学,分小组学。

教,既有教师教,也有学生教,也可师生共教。

思,教师教学反思和学生学习反思。教师要求在每节课教案后写成教学反思,以总结本节课的成败得失,并思考改进方案。学生要求在上完一节课后,在思维中梳理一下本节所学到的知识,以完成新知识体系的构建。

3)“三案”和“三环”的关系:三案是手段,三环才是核心。在程序上,强调先学后教,学、教之后,注重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前者着眼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后者着眼于帮助学生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模式强调教师要注重研究学情,要根据了解的学情的基础上来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强调学生先学再教。在一节课和一个教学单元中,必须具备“学、教、思”三个环节。

2、三案三环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按照:导学案编发→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课堂学习小组讨论整理、依导学案展示→小组间质疑→老师点评→改错、规律总结→拓展培优→下一课导学案分发、预习……的程序进行。

“三案三环”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引导学生预习、收集信息,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疑难,走进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视频设置情境,提示目标,展示背景,启发诱导,生动课堂,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解剖、立体展示和动态生成,激发兴趣,探究原理,合作释疑。

学习方式上基本遵循依照导学案预习→利用网络探究释疑、丰富、规范答案→参与本学习小组讨论、展示→参与其他小组质疑辩论→听老师点评→自己改错、归纳→拓展应用……

“三案三环”教学模式,强调:

“三化”,即知识问题化、问题系统化、教学层次化;

“三主”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能力主线;

“三制”—学生伙伴制、师生导师制、备课晾课交流制;

……

让学生在学—教—思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共同成长的目的。

3、“三案三环”教学的实验过程

应城一中从2009年开始探索“三案三环”教学模式,历时已3年。“三案三环”教学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观察与思考;第二阶段学习与取经;第三阶段试点与试水;第四阶段成型与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多次得到湖北省教育厅领导,“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研究”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等课题组周冬祥、李文鹏等研究员,袁先潋、靖国平、叶显发等教授,汪丞等博士的现场诊断和专业指导。

4、“三案三环”教学课改实验的初步成效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校通过开展全校性的“课内比教学”校园开放日活动,全面展示“三案三环”教学模式。学校每年在七个月的中旬(3、4、5、6、9、11、12中旬)举办校园课堂开放日活动,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教育同行、北京大学课题组教授、省内外课改专家等毎年上万余人次参与课堂观察与实验探讨,对“三案三环”教学模式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他们说:教师们同课异构,走班教学;同学们小组展示,对抗质疑;教师成首席,学生成主体;推门听课,学习超市……学生学得实,教师导得好,教学效果明!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

一是“三案三环”教学中的导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编写,学前、学中、学后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注重,学生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得到突出,教师发挥了“导”的作用,使学生学有目标,有路径,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是“三案三环”教学时教师强调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课前学习中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再教和当堂检测的落实,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是“三案三环”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展示,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肯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四是“三案三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比教材更丰富、更新鲜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五是“三案三环”教学中“我的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与学校都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如今,“三案三环”教学使课堂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及教学评价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了课堂的计划性、层次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几年来,老师们人人写心得,个个谈体会,教师参加省、市论文比赛,优质课竞赛获奖人次增多了,获奖级别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编写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导学案、作业案和拓展案均已结集出版。学校还开发校本课程32门,其中《中国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校园植物的识别与欣赏》《高中物理学法指导》《中学生实用礼仪读本》等荣获湖北省(首批)校本课程特等奖。《“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让每个梦想都开花》《探寻教育理想,实践终身发展》《例说学科教学机智》《经纬时空》《教海文心》等16部教师教科研专著被中国文化出版社等出版发行。2012年8月,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课改办公室组织编审并出版了(省级刊物)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导刊《课改导航》。这些成果得到了省内外同行教师的推崇。2012年3月,应城一中承办了“孝感市深度推进高中课改研讨会”;2012年12月,应城一中成为“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的分会场之一;学校成为(首批)湖北省课改样本校之一,湖北省普通高中导学案分层开发与应用研究实验学校,加盟为全国高中课改联盟联合体等等。《新华网》以“应城一中‘三案三环教学’课改模式向社会公开展示”,《湖北日报》以“应城一中‘三案’教学成为高中课改样本”,《孝感报》以“‘三案三环’教学结硕果——应城一中2011年高考获孝感市三块奖牌”等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应城一中的教学改革及创新的“三案三环”教学模式已向全省推广。

深化成才观,以特色办学促进学生自主多元化发展

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叫成才了”,这一观念会左右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尽管高中课改已经深入人心,但“文化成绩好就是成才”的观念在学校和社会上仍有相当市场。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成才观,把文化成绩仅作为成才的一个子项;必须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衡量,从而多途径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加德纳在阐述他的“多元智能理论”时说,“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我们要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课改领导团队认为,教育必须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发展,尊重人、发展人就是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办学必须从“千人一面”向“特色办学”转变。于是,我们提出了英才教育出高素质人才,科技教育出创新人才,艺术教育出特色人才的战略构想。目前,我校艺术教育、科技创新特色鲜明,它们和英才教育三位一体,构成应城一中素质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这样我们深化课改理念,实践“三案三环”教学,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以英才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校长及课改团队在引导师生形成共同成才观的同时,向课程改革要质量,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通过开办慈善阳光班,承担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英才培育计划”课题在湖北省的唯一应用合作项目。该班学生和教师都由北京大学科研课题组精心选拔出来的;其教学计划是按照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北大学子的成才因素而制定的;它实行小班教学,校长挂帅,专人管理;实行导师制,包保制,全天候管理,零缝隙辅导,盯人培养,定位跟踪和游学激励相结合,文化辅导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过程科学、扎实,目标高,要求严,活动实。现已开办2010、2011、2012级课题实验班。2010年招录的37名实验对象,2013年高考,文、理一本上线31人,一本上线率83%,汪奎同学以603分勇夺孝感市文科状元,郝飞同学也进入孝感市文科前10名(并);理科最高分638分,600分以上有11名学生(省内年度高分层)。我们坚信,有基础良好、态度端正、目标高远、敢于拼搏的各位学子,有教学经验丰富、教态严肃认真、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有北大课题组针对性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的课题实验一定会赢得人人成才,人人优秀,人人杰出的理想成绩!清华大学校友会在应城一中设立“清翔优秀奖学金”,已颁奖两年,我校将有99名优秀学生在未来十年间获此奖励。我们争取到名校的支持,享受名校宝贵资源,逐年改善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开辟了优秀学生进入名校的新途径。

以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由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研究室对其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按学校科技创新小组组长、通用技术学科研究室主任、特级教师张仁义的话说:“在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通用技术课受到的重视和欢迎丝毫不亚于语数外等学科,科技教育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创新需求”。学校斥资50多万元,配备了三个标准的通用技术实验室,面积约240平方米,配置了14套全新的实验桌,两块机器人试验场地和10台机器人设备。全新的实验室能同时容纳200人进行规范的通用技术实验操作。高一、高二每周一节通用技术课,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与通用技术实验室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渗透科技教育,请高校教授作讲座,观看嫦娥系列宇宙飞船发射,参观武汉科技馆,举办科技周活动,开放小小科技馆等。现在,应城一中的通用技术课做到了“四化”:课程规范化、课程活动化、选题多元化、评价一体化。近年来,在第24、25、26、27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共有9件作品荣获省一等奖,6件作品荣获省二等奖;在全国第7、8、9、10届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中,获发明创新赛项学生组全国一等奖12项、教师组全国一等奖5项,网络中文赛项(高中学生组)全国一等奖1项,在全国NOC大赛中获“四连冠”;在全省机器人大赛中,获省一等奖1项;3名学生在全国化学趣味实验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012年学生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25篇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2013年,陈立、郭琦、何胜等9名同学荣获“地球小博士”科技大赛全国一等奖,肖浩、杨雪等16名同学荣获全国二等奖,陈建平、许应鹏、张金华等9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黄晨昱、黄珍、樊丹迪、聂文胜等4名学生荣获第11届NOC技术发明创新赛项高中组全国一等奖四项金牌四枚;杨洲、雷鸣奇、汪值、张昱东等10名学生荣获全国二等奖,张仁义、蒋利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樊明武教授对此赞不绝口,应城一中被授予“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首批“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首批孝感市人才工作示范单位”。

以“磁化养鱼装置”获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应城市2010年高考状元陈林说:“相比高考状元,我觉得科技创新活动给我的收获更多。”她说:“状元只是过去式,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升的能力才能让我更多的梦想开花、结果!”四年前的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科技小发明能手彭湃同学,考在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四年后,如今被保送清华大学连读硕博研究生,继续着他的科技报国之梦。

以艺术教育培养特色人才。

除了将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打造成学校的特色课程、强势课程外,艺体教育也是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引以为豪的特色课程。

学校成立艺体教育中心,制订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实施“兴趣分班、施教分层、授课分类”的教学模式,对爱好艺术的特长生制订培养计划,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尊重人、发展人,也就是说要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创造条件,帮助每一个学生憧憬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学校必须走多样化的特色办学之路,而特色办学的关键就是打造特色课程。

来自农村的王华同学,2009年考入清华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如今的她,已经被保送清华大学硕博连读。她深情地说:“感谢母校,师恩难忘!正是植根于母校个性化培养这片沃土,最终使我的清华之梦绽放!”

一直酷爱体育运动的汪梦远,梦想就是做一名职业运动员,2011年他圆梦武汉体育学院。

爱唱歌、跳舞、表演的袁月儿,从小的梦想就是登上艺术的舞台,201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她写信给李副校长说:“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活动的空间,让我最终实现了我的编导梦。”

虽然没有进入艺体实验班,但是2012级的陈莹同学坚持跟着艺体班的学生一起练声,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默默努力。

和陈莹类似,田思琴原来也是普通班的一名学生,但是非常喜欢音乐,而且有一定钢琴基础。高一期末考试她的文化课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于是她遵从自己的爱好,转学艺术,学校积极支持她的这一决定,广开方便之门。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今年她已经顺利通过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考试,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更多的学生或许理想并不在艺术上,或者尚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却可以成为他们追求梦想的路途中一笔无形的财富。学校广泛开展各种群体性兴趣小组活动,成立了灵泉文学社、广播台以及美术、书法、摄影、舞蹈队、合唱团、科技、球类等文艺兴趣小组40多个,每学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人数达三千多人。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1-2项课外文体活动,要有1-2项兴趣爱好或文艺特长等。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6届。每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历时三十天,活动项目多达十几个种类,参加艺术节活动的学生高达三千人次以上。

学校还通过举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元宵灯会、师生书画展览、迎春越野长跑、T恤设计表演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心灵得到艺术的滋养。

近几年,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同时,艺术高考成果丰硕,艺术生上本科率90%以上,上第一批本科绝对人数跃居湖北省同类学校榜首。近几年来,学校四次荣获孝感市体育艺术类高考优胜奖,3名艺术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2013年的高考汪奎同学取得孝感市高考文科状元,刘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传媒专业生彭梦雨坦言,高一被选上学校广播台播音员时,一开始总是怕出错,很紧张,一段时间后我练出了胆量,并且尝到了做播音主持的乐趣,今年终于圆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梦想。“湖北省(首届)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获银牌1枚,“孝感市四运会”获金牌2枚。2011年6月,在湖北省“红歌传唱”歌咏比赛活动中,应城一中的《祖国颂》大合唱被评为特等奖,这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中学校。

“多一种选择,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所说的“选择”,就是指教和学的方式,以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每一朵花儿,都头顶一个梦想;每一个学生,心中也都揣有一个梦想。课改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梦想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