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
在育才,有一个八字校训:“样样落实,天天坚持。”
不少记者来采访:“校长,育才的成功有没有什么诀窍?”
实干,郜晏中如是说。
是的。实干是基础。学校创办至今,7年了,7年来,他坚持站岗——每天早上6点30分准时到校,迎接学生。下雨时,他就站在传达室旁边,他的目的是问问学生,校徽有没有带,早饭吃了没有。他关心每一个学生,熟悉到能叫出全校每一个班的每一个孩子。
说干就干,是郜晏中的办事风格。06年底育才初三在期末联考中遭遇了科学惨败,成绩排名倒数第一。
郜晏中马上召开了科学质分会。在会上,他听取科学组任课老师的意见,加重科学的课时量,让初二的老师来助阵,一人带一班,一声令下,十几号人的强大阵容和培优、补缺班迅速开展起来。郜晏中还特地将07年聘用的外地物理、化学老师提前请来,直接带毕业班。这样,教师们群策群力、大显神通。,在07年第一次联考中迅速恢复到预期目标,确立了领先优势。
在即将出版的《八年磨一剑》书中,郜晏中是这样评价育才“实干”的办学思路的。
其一,先打牌子,后造房子。狠抓风气,精抓质量。小成本、大规模、不铺开招生,随着育才一年又一年的中考成功,其社会附加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03年到05年,杭州拱墅区ZF先后两次撤并学校,将两座校舍划拨给育才中学使用。
其二,招生宁缺勿滥。
其三,管理上,育才的作法是“洋洋落实,天天坚持”。郜晏中这样注释他的“实干”细节:7年风雨无阻,没有耽搁一天上班,每月召开十几个质量分析会,从不缺席;尽可能多地和学生在一起,用心记住他们的名字,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认识。
老师们辅导、补缺,个个落实,人人抢先;三伏酷暑家访,从无怨言。在育才,没有临时突击,没有临阵磨枪,天天一个样,三年如一日。
“莫以事小而不为,莫以事烦而不为。”这是常挂在郜晏中嘴上的一句话。
说到做到,效率才是发展的生命线,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提出了三个要求:
他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说一句脏话!
他要求每一位教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
他要求每一次招生:不收取一分额外的赞助费!
育才就是这样,男生一律剃平头,这样最本分,女生一律不染发——因为没有时间去干这些!
育才学生就是不一样,上课认真听讲,平时多想多问,成绩最能说明问题,规范就是最好的德育口碑。只因为这一切的后面,有一个实实在在讲求效率的校长——郜晏中。
正直:横眉冷对千夫指
在西子学校工作的岁月里,有两件事一直萦绕在郜晏中心头。回想起来,郜晏中觉得这似乎是他耿直个性的确切注脚。
有一位老师想向学校借一张床,向郜校长提出要求,郜校长答应了。老师去总务处拿,总务处主任是董事会安排过来的,根本不买帐。老师只好又回来找他。
郜晏中一听,对那位老师说:“我跟你去找他。”来到总务处说明了原委,可总务主任还是不肯借。他站了起来,一拳把办公桌砸了个洞:“我们教师在你心目中是不是连个民工都不如?!”
总务主任愣了,过了很久,他才嘟囔了一句:“你砸坏我桌子了。”
郜晏中说:“砸坏桌子,我赔!床你必须得借。”
老校长有一个亲戚,他经常让人送油、盐、酱、醋等到自己寝室里去。每次报销伙食费,他总是从中拿一些。食堂的主管惧怕他,也不敢声张。
老校长是个要面子讲交情的人,也就没有拿他怎样。
郜晏中却敢捋虎须,他第一个站出来,向董事会提意见,结果,董事会罢免了这条“蠹虫”。
从两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
似竹,挺而有节,做人,当如郜晏中。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郜晏中明白,学校的声名在于信誉,口碑是德。所以正直与无私,是做人之德,亦是立校之本。
有一个家长曾放言,让我儿子进育才,我跟你们捐二十万,郜晏中笑着拒绝了。他说,育才从来不受非来之礼。
为此,他在例会上多次强调,凡我校员工,禁止以一切借口受收家长赠礼,否则,视为违纪。考上了重高的家长们,送了唯一的一次礼——一块匾额。上书:“一身正气。”
郜晏中破例收下了这份礼。这里面,包含着家长们对学校的信赖、激励。这个从临安乡下出来打拼事业的年轻人知道:邦有道,不废。
确实,有什么比正直的心更能让人靠近的呢。
创新: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郜晏中有一句口头禅:每天有个新花样,在育才,创新是主旋律。
虽然校训上写着,样样落实,天天坚持。这其实与创新的举措并不矛盾。
针对一部分孩子“吃不饱”的现状,06年下半年,郜晏中制定了走班制。就是让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跨班上课,选科上课。这样,初一有孩子去听初二的课,不愿听语文的,可以听数学或英语。
走班制实施后,一部分起点高的孩子感觉很棒,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兴趣。
其次是免作业。好的学校往往有个缺点,就是作业太多。郜晏中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允许成绩好的同学不做该科作业。比如一(1)班李诗云语文拔尖,就让她可不做语文,看书或干别的什么。这样,李诗云本人有更多空间去做别的事情。实际上,这样可以为一部分孩子减负。为了真正达到减负,郜晏中还下了一道“军令”,给每位老师半小时的课外作业量,以此为限,不得超标。否则,点名批评。若不改,视为事故处理。此令一下,孩子们轻松多了。晚上也有了多余时间去看闲书,修养身心。
郜晏中使出了第三招,大胆启用副课人才。比如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这件事情后来上了《体坛报》。这个当班主任的老师叫顾少鹏。小顾老师年轻,但已参加工作三年了,做年级组长很出色。让他当班主任,也是处于周详考虑。他时间多,与学生的误会的反而更少,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与老师的隔阂。
事实证明,这一招管用,顾少鹏是个负责的老师。抓语文,他想
出个速记比赛的点子,抓数学,他从抓纠错本开始。对于学生的管理,他使出了陪学生上课的狠招。学生一见,全服了,这位老师果然不凡。学生章珂说,他骂我,是为我好。我生病后,他又打电话又来医院看我,我才知道他是真正为我好。
在教师的管理上,郜晏中规定,每个中青年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目的很清楚,想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在评定优质课时,更多注重有创新的方法,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个性。他主张激情式的课堂,认为,一个有激情的教师,才会是一个合格教师。
在教学管理上,郜晏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比如开会总结时表演节目,让年轻老师出新招开例会,年级会与例会交叉进行。班长、学习委员手册制,质量分析会的较真务实。考试时错位安排,成立家长服务中心,新生家长会,初小衔接讲座等等。
郜晏中充分发挥他擅长讲演的优势,往往一场报告做下来,身边家长早已将他围牢,颇有“明星”效应,场面蔚为壮观。
为了学校的发展策略,郜晏中先是读完硕士课程,又向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课程挺进。他认为,思想更新,才是根本。所以,他给了自己又一个“洗脑”机会。他甚至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定为《构建育才中学的德育模式》。
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司马迁写《史记》源于通变。在郜晏中眼里,创新就是生命线,是育才作为一所名校发展的方向。
荀子说过: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也许,只有站得比别人高,才有长远的眼光与胸襟。才能使处于竞争中的民办学校,在艰难的形势下,走出求生求存的希望之途。
贝弗里奇有言: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郜晏中用他的指挥棒指引着育才人;每天想一个新点子,他说,这也是育才的特色。
魅力:缘自真性情
多年前,郜晏中是一个爱好诗歌才华横溢的数学老师。现在在他的办公室,有一个专门储存旧作的柜子。拉开抽屉,会看见厚厚一大摞的手稿,而另一个抽屉则储满了书报刊的样稿,许多由郜晏中手稿变成的铅字文鲜活地跳跃在这些报刊上。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懂得诗词歌赋的男人,青年时应该是含蓄而内敛的。其实不然,在一些泛黄的相片里,我们读出青年时代的郜晏中:高高的个子匀称结实,一双澄澈眸子嵌在一张完美俊逸的脸上,黑色的头发又柔又亮,一些细碎的长发覆盖住他光洁的额头,垂到了浓密而纤长的睫毛上,鼻梁挺直,带着好看的弧度,嘴角微微向上翘,显得坚毅、有主见。他穿喇叭裤,梳着分头,又有些桀骜不驯。高大修长的身躯,在白衬衣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清秀挺拔,竟有种让人沉迷的魅力。
多年后,郜晏中是一个奇迹,成了一面旗帜。在我们面前的郜晏中,经过磨砺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短小精悍的平头衬托出他的精干,高挺的鼻梁上架着眼镜,眼镜的背后有双深邃的眼睛,当眼神凝注时,有着一种睿智的光焰,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他品味高雅,穿着得体考究,站在那里时显得气宇轩昂,行走起来风度翩翩,言谈举止中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
在生活中的他,能歌善舞、诙谐幽默。对郜晏中来说,懂得享受生活是一种艺术。每一次出游,有郜晏中的地方就有欢声笑语。坐车旅行,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但是对郜晏中来说,这是一个小舞台。他能让同行的年轻人发挥特长表演节目,他“调兵遣将”让顾少鹏和余刚当主持人PK,让方珊和李娜“三月对歌”,往往是一路旅行,一路歌声飘扬,羡煞了路边的行人,惹得路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2007年教师节去仙华山旅游,又是一路的热闹,兴致上来他放声高歌,一段民族唱法还余音环绕,又换了一口通俗腔调。高昂几句男声,又轻唱几句女声,还没等众人回神过来早已抛出了挑战。他说我是古今中外样样皆通,谁来跟我PK?
座位上的年轻人耐不住了,马上有人上来抢话筒,于是,这三个小时的车程变成了一台大型歌曲、小品表演会。
爱锻炼,是郜晏中享受生活的另一曲目。每天坚持跑十圈操场,打半小时篮球,这是雷打不动的运动习惯。在操场上的他,三十七岁仍不服输,喜欢跟学生和年轻老师比拼。有一次,为了抢球,他被学生盖了帽,眼镜也摔坏了。脚趾甲也踩破了,踝关节脱了臼,在场的人为他急得团团转,他反而没事般摆摆手笑着说:“没事没事,过两天又能再一决高下。”这次伤筋动骨了一个多月,还没等痊愈,他便嚷嚷着上场。可这回没人肯依他,他只好“寂寞”在场边当拉拉队长,不时地为球员打气鼓劲。学生为了鼓励他,每投中一球就会跑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下次你痊愈了,我一定跟你打十场。”他爽朗地大笑“好,说话算数!”
有这么好的球场伙伴,学生可乐了,在他面前丝毫不觉得拘束,于是有一回一个学生上课迟到,被班主任抓住,还振振有词地说:我陪郜校长打球去了!
现在,郜晏中的小平头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了学校的一种标志。在面对学生时,他像一位父亲充满着严厉和慈爱。于是有学生说:“他站在那儿,天天看着我们,样子很严厉。但他问话的口气很和蔼。”当初一学生小豪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也因此,学校里多了一批他的“粉丝”。
初二学生小雪说:校长很帅,有点像《青苹果乐园里》的那个人。
初三学生小宇说:他绝对是杀手级男模。
就连家长来短信都写道:你英武而洒脱,翩翩一君子也。
郜晏中对教师常常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
看见年轻人,他温和地问:“小陈,早饭有没有吃过?”
看见中年教师,他打趣地说:“老吴,你看上去气色不错嘛!”
看见为了业务顾不上回家的老师,他心疼地说:“不要太迟了,身体要紧!”
话语虽平实,一言一行中却显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率真情怀。风雨中的一次次问候,炎热天的一次次探望,多少个夜晚的促膝谈心,化干戈为玉帛的问题的解决,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不叫教职工感动呢?
在学生的眼中,他是一位好老师;在老师的眼中,他是一位好领导;在家长的眼中,他是一位好校长。
郜晏中直爽的性格和磊落的办事风格在教师心目中有口皆碑。对于困难和错误,他从不忌讳;对于成绩和荣誉,他从不夸口拿了很多奖,也从不在大会上自我标榜。对于教师的成绩和出色表现,他总是交口称赞,利用各种场合渲染表彰。
真挚,是他作为山里人的飒爽风采。
魅力,是他成为师生偶像的永恒情怀。
奉献:似春蚕吐丝结茧
2004年,郜晏中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春蚕”奖。春蚕,吐丝结茧,把这个荣誉给郜晏中,他当之无愧。
出身于农家的郜晏中,在抓好育才,求图发展的同时,还一心热衷于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在育才不富裕、学校还要创办小学的困难条件下,他先后三次拨款75万元投资兴建了三所希望小学。
建德市姚村乡中心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建德市贫困山区,学校两边是山,学校几乎是“三无”:无完整厕所,无标准球场,无阅览室。2005年8月份,郜校长捐赠了两万余元的教学设备。9月份,名为绍谦的希望小学落成,乡小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校舍,办学条件有了新变化。
郜晏中还支持学校的后续发展,除了送课桌,送实验桌,送校服,
还支持学校建设一个蔬菜基地,供应育才食堂,帮助当地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医疗队来校为师生就诊,问寒问暖,每学年还专门拨款5000元用于奖励教师中的市级荣誉获得者。
2006年3月,郜晏中再次捐资25万元在建德市大州乡援建了第二所希望小学,取名为思贤希望小学。这所1980年建造的小学,办学条件一直很简陋,教室设备不齐,房屋老化,2002年的时候只有六个年级。学校下辖六个村,最远村里的孩子要走二十公里来上学,学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师请不来。学校坐落在靠山临池的地方,旁边有一个劳动教育基地,属学校的资产。郜校长捐献资金到位后,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如今已拥有六个年级9个班,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下涯创建省级教育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3月15日,郜校长又决定在临安藻溪镇援建第三所希望小学,这所学校后来被命名为“李承龙希望小学”。他在全校员工会上宣布,在学校经费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将每年援建一所希望学校,直到捐满10所小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在现在条件下还读不起书的孩子。
荣誉:梅花香自苦寒来
2003年,育才中学拿下各项指标第一,首战夺魁。
2004年,再度折桂。
2005年,又占螯头。省一级重点率72%,上线、平均分双第一。
2006年、2007年,再夺第一。
2008年创办不过三年的锦绣中学一炮打响,和育才中学联袂拿下全市第一、二名。
作为杭州市育才中学校长、锦绣中学校长,锦绣·育才中学附小校长的郜晏中,在繁忙工作之余,还身兼拱墅区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杭州市青联委员,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理事数职。
2006年获浙江省希望工程贡献奖。
当年育才中学,具备一所学校所有不利条件,没有教舍,没有教师,没有好学生,没有好口碑。
如今育才,成了杭城初中学校的奇迹。
是他,郜校长,提出了“十条措施,五个有效,一种精神”的育才管理模式。
是他,领导着学校在“样样落实,天天坚持”的八字校训里一步步走着这条创业之路。
困难没有吓倒他,如今,育才招生门庭若市,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名牌学校。“稳定优异的质量,卓有成效的德育,独树一帜的教学”成为育才品牌特色。
“抓得紧,盯得牢,学得好”成为育才优秀质量的根本保证。
育才成绩及郜晏中本人事迹,自2003年起,先后被《钱江晚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浙江教育报》、《中国教育报》、《杭州信息》及浙江电视一、三、六、七台多次报导。
05年7月,《杭州日报》更以整版篇幅专题介绍了育才办学经验。市政协刊物《政协通讯》专文报道了郜晏中办学事迹。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郜校长本人先后应邀到上海、金华、绍兴、丽水、台州等地教育行政系统、民办学校作了多场经验报告。育才特色,已广为传颂;育才经验,已影响推广,洒向省内外教育届。
2007年5月,郜晏中被评为杭州市第八届青年英才,并获五四青年奖章。同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
作者简介:周勇,笔名鲁萍,湖南凤凰县人,现居杭州,生于1969年,九十年代初开始文学练笔,始学诗歌,后改散文、小说。在《散文》、《散文诗》、《莽原》、《开发周刊》、《湖南日报》、《钱江晚报》、《作文新天地》等刊报发表作品,获全国性作文指导奖10余次、报告文学《你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获《中国作家》第三届“金秋之旅”全国征文报告文学类铜奖,长篇小说《三个男人一台戏》获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交易会最佳小说银奖。杭州市优秀作家奖、杭州市优秀教师奖,拱墅区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现为《中国作家》《长篇小说》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杭州的情韵》《尘缘》,长篇小说《白云深处》。编著《作文技能训练108招》。
新著《作文互动升格与示范》、长篇小说《三个男人一台戏》将出版。
出版发表文学作品约1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