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新课改经验交流

时间:2013/12/10

一、新课改中一些典型做法及主要成果
(一)建立健全实施新课改的方案
2009年初,学校着手研究和制定《巴彦淖尔市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就学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组织领导、职责分工、措施保障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5月初学校成立了以武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以郝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研究小组、信息资料小组,为新课改的有序进行确立了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7月份,又制订了第一轮进入新课程实验年级高中三年课程设置的总课表(试行)。在此基础上,学校着手制定了《巴彦淖尔市中学高中新课程排课方案》《巴彦淖尔市中学学科教学设置方案》《巴彦淖尔市中学模块教学管理与学分认定方案》《巴彦淖尔市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中学选修课指导意见》《巴彦淖尔市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中学校本教材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中学学生成长纪录及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这些措施、制度,确保了学校新课改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可行性。
(二)全面提升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理念和能力
岗前培训:学校进入新课改之前,确定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全员培训原则和校本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培训方法。学校全体教师除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网上远程培训和专家讲座外,每届新高一的教师岗前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先后到银川、呼市、包头、北京、上海、青岛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培训。
岗前学习:学校教研处对每届高一任课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学习《方案》和《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校内培训”,并就学校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中的备、讲、批、辅、评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开学初,教研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研处、教务处、电教处工作计划,要求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落实新课改的工作方案和阶段性行事历。
岗上研讨:在学期中,学校认真抓好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期末,组织一次新课改问题、困惑和对策研讨会,积极寻找新课改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学年终,举办一次新课改论坛,全面总结一年来落实新课改的成败得失,制定新学年新课改工作方案。安排第一轮进入新课改的高三教师做出阶段性总结,教研处把交流后的材料打印装订成册,作为指导高一、高二年级课改工作的第一手材料。
(三)积极探索理想的课程设置方案
包括通用技术在内的技术、艺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一年级开出,并尽可能让学生修满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在内的选修课在高二年级开出,并尽可能让学生修满学分;在高三年级,教学部门对学生的学分情况进行统计,对于没有完成国家规定学分的高中毕业学生,学校另行安排学习时间、补课教师及补考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证。
(四)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
高二年级开出课程时,第一学期把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排入每位教师课表,使每位教师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中来,第二学期实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校本课程在实施选课和走班制时,学校可以跨年级安排教师,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定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性学习”操作规程》,专门设计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登记表》《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性学习操作方案》《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参考表》;为扎实有效地落实校本课程,制定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实施细则》,发放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学生选修校本课程说明》,设计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授课记录表》《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教师记录评定表》;为了提高教师落实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制定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师工作超量发放办法》。各种方案的制定,客观、具体、科学、严密的为新教材实施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通过“观摩、示范、样板”等课堂模式推进和引领新课改教学
2010年开始,确定隔周三下午后两节课时间为新课改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间。每次观摩活动语、数、英、文理综各推出一节观摩课,学校领导、各教研组教师分别听课、研讨、评课,通过系列活动评定示范课、样板课并在全校推广。2011年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活动,将观摩活动和评定校级、市级优秀教师、推优、晋级挂钩。观摩课评定按教师的技术职称分为“优秀高级”“优秀中级”“优秀初级”三个奖级。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新课改的热忱,使新课改工作逐步走向普及。
(六)通过“推门课”检查和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新课改的情况
为了全面落实推进新课改工作,学校组建了“新课标课堂诊断评课小组”,制定了听课、评课方案。“新课标课堂诊断评课小组”成员每周听六节推门课并进行诊断指导,校领导和有关教学主任全部深入一线参加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并把评价结果和指导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讲课教师,对“问题课堂”进行反复听课指导,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目的。“推门课”举措使得新课改教学工作落到了实处。
(七)提前着手研发校本教材
早在2009年秋我校就筹划研发校本教材,聘请内师大教授林晨为我校全体教师做了校本教材研发的讲座,并把校本教材的研发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内容。。2010年秋学校部分教研组编写出比较好的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由祁牧多副校长执笔编写了诗歌鉴赏教材;秦建军副校长执笔编写了大型河套文化综合教材,并组织学生在新校区落成晚会上进行了精彩的表演;生物组编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课题信息源研究学习提纲》;我校书法教师郝守权编印了《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书法教材》作为高中年级书法课教材。
(八)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使校本课程有价值,有效果
校本课程主要在高二年级开出。第一学期学校把校本课程排入每位教师课表,使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第二学期实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学校把单周五下午的后两节课(共计75分钟),规定为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双周五下午的后两节课(共计75分钟)规定为社团活动时间。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最多一次开出26门校本课程,包括体育、心理健康、书法、创新能力及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领域。
(九)规范“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流程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高二年级开出,要求教师认真按照(1)指导学生做好研究性学习准备工作(2)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3)指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4)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4个操作阶段和步骤进行。2010—2011学年教师给学生开出的课题109个,学生自己确定的课题97个。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亲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味了科研工作的艰辛和乐趣,而且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了提升。一部分学生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转变成了科技创意和科技创新的课题。到2011年10月底,我校申报自治区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1个项目几乎都来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肥胖与饮食关系的调查》《巴市地区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等课题具有明显的使用价值。
二、新课改中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新课改中的不足
1.对《规划》《课改方案》研究不够透彻,学校某些措施的前瞻性不够。
2.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较慢。
3.个别教师有畏难思想,工作停在被动层面,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备课时注重教法,注重教材,忽略《课标》。在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上思考少,做法少。
5.教学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比较滞后。表现在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具备知识达成评价方法而缺乏能力评价方法。
(二)下阶段工作的改进措施
1.利用行政例会、教研活动时间进一步学习《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学科《标准》,并把学习的结果计入教师的考核。真正使所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形成落实新课改的氛围。
2.坚持不懈地开展校本教研,及时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继续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引领新课改,通过“推门课”监督新课改,通过评定“优质课”鉴定新课改。
4.进一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用经济杠杆撬动落实新课改的困难点,支撑新课改的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