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国家政策解读
1.必修课分类及学分
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了8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类、数学类、人文与社会类、科学类、技术类、艺术类、综合实践活动类)、17个学科课程或学习科目内容。规定学生三年必修学分116学分,选修Ⅰ和选修Ⅱ学分为28个学分。
2.综合实践活动分类及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8个学习领域之一,必修学分为23分,占必修总学分的19.8%。分为研究性学习15分、社会服务2分,社会实践6分。与其它学习领域必修学分比较:语文、数学、外语各为10个学分,思想政治、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为8个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各为6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我校将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
3.选修课分类及学分
选修课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要求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的潜能和发展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Ⅱ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用。
我理解,选修Ⅰ由学校根据8大学习领域要求和办学实际设定若干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即自助餐。选修Ⅱ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确定选修课程,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课程资源,即自选餐。
4.学分认定
学分由学校自主认定。学生修习课程合格,就被认为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学生修习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来确定,取得C等及以上等第即为成绩合格,没有达到C等第的,可重修或自修后再参加考试,放弃重修或自修不再参加考试的,给予D等第。
学分认定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5.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和选修Ⅱ的学分为28个学分(其中选修Ⅱ至少获得6个学分)。学生毕业时,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6.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选修课属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就意味着地方和学校不仅要开足上好国家课程,而且要求地方和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本地本校实际及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二、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Ⅰ、选修Ⅱ是学生8大学习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前地方和学校需要大力加强、积极探索的新领域,是课改工作的薄弱环节。面对新课题,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去实践和探索,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培养目标内涵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校本化和时代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要根据现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培养目标的内涵,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我校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明显、志存高远”。当前教育的主题是追求教育公平与提高办学效率有机结合,规范办学行为与打造特色品牌有机统一。人才培养的数量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万计的高尖新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作为一所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级中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精英气质”的巴中人。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精英”可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地说“精英”就是国家的栋梁,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气质”就是高深的学识、高尚的精神、高雅的情趣等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广义地说在学校里你是一位优秀教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你就是学校的“精英”;在班级里你是一位优秀学生,一位优秀班干部,一位优秀团员,你就是班级的“精英”。学校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努力学习,认真地塑造自己,精心培育个人的“气质”,那么,将来你就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二、以打造德育品牌为突破口,推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一是德育工作活动化
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的活动德育模式。
首先,坚持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一要管住,通过持续深入的专项治理活动,规范学生行为,做到知规矩,守规矩,成习惯。二要沟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构建和谐师生、生生关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是要导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会工作制度,发挥学生会自主管理作用,培育学生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成立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有计划建设一批贴近学生、贴切生活、贴近时代的学生社团,创新运行机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活动实施课程化
保证各项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就必须将活动序列化、制度化、课程化。学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活动列入课程计划中,成为学校提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做到有课时,有课程标准、有措施、有保障。在此基础上,依托活动课程,不断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三是课程实施评价化
活动课程或者选修课程落实如何,必须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一要制定操作细则,对学生参加活动课程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并折合为相应选修课得分。二要将学生参加活动情况与学生成长记录及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开展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毕业是否合格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四是评价操作信息化
对学生三年的成长发展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和评价,工作量大,参与人多,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开展评价信息化课题研究,建立计算机管理与评价平台,逐步实现评价工作信息化,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