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每年一度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评比颁奖活动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简短而富有号召力的颁奖会上,导师饱含期望的寄语,名师精心撰写的颁奖词,校长言简意赅的致词,无不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从学校2004年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以来,每一年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与展示、评比与推广,无不凝聚着学生艰辛努力的汗水,倾注着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满腔心血,寄托着学校对学生茁壮成长的殷切希望,也记录了银川一中在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过程中迈出的可贵步伐。
一、建立和使用展示型成长记录袋的缘起
读了十二年书,高中毕业了,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都或多或少地开始“厌学”。更有甚者,在毕业典礼之后,把学过的教材、复习资料放火烧掉,以释放“厌学”的情绪。这样的场面,在课改以前我们都见过。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把鲜活的生命个体铸成优、良、差冰冷的等级和分数。在分数和名次面前,大多数学生是怀着一种挫败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像仆人一样退到了角落。面对现状,学校认识到及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实施课改至关重要。那么究竟从哪儿入手呢?
在学校,教师经常让学生把一些有关学习的材料,像试卷、成绩单、作业,以及获奖的证书带回家交给家长,而每一位家长也很希望看到这些满载着孩子学习成果的作品,但是过不了多久,这些材料就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或者被丢进垃圾堆里。为什么孩子们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去认识这些材料?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把材料呈现给家长)和他们实际所做的事情(把材料丢在一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断裂?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努力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有意义?这些成为银川一中每一位教师研究的问题。
2004年秋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宁夏开始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自治区课改指导意见,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和“不放弃一个学生”的育人理念,银川一中取消重点班,实行平行分班。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校长与领导班子一起学习新课程方案,研究如何解决学生年级越高厌学情绪越盛的现象。通过学习思考研究,学校认识到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校决定从建立和使用展示型学生成长记录袋入手,设计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二、建立和使用展示型成长记录袋的做法
(一)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
银川一中建立和使用的成长记录袋是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收集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最满意的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即最好或最喜欢的作品;还包含对最好作品的说明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同伴、教师和家长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以及每个学年结束后学生的自我评价总结——用文字的形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并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
在银川一中,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建立、自己保管,实行导师指导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一般有两项收集目标:一是学生最优秀的作品;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荣誉、成果。当然,各年级、各班、各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方面的成长记录袋内容。
(二)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指导
对于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设计,学校在实施方案中有总体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建立项目系列,其他细节则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
首先是个人档案,包括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1)我的自画像:可以贴照片也可以画自画像。(2)我爱我家:可以贴全家福的照片。(3)我爱学校:可以画校园一景。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
其次是“成长的足迹”,主要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作品进行整理收集,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楚地一一存放在成长记录袋中。
最后是“心灵的独白”,主要是让学生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反思性剖析。成长日记可以是几句话或一段话,以文字为主,其它形式为辅。
(三)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和实施的机制
基本框架设计好以后,要做的就是宣传组织和建立实施的长效机制。
营造人人创建成长记录袋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最初学生们并不能理解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意义,学校就建议教师先制作精美的教师成长记录袋。2005年后,学校从上一年级借来一些现成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观摩,还在家长会上拿给家长看,同时给学生、家长讲解实施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和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很快就对成长记录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成长记录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采取交流展示评比和优先推荐的机制。每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一节班会课,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大家管这节课叫做“成长记录袋聚会”。同学们彼此欣赏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交流体会,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辛苦劳作后的喜悦。教师则对每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反馈。家长会上,还向家长展示部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记录袋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展示交流活动中,由同伴、家长、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写阅读感言。而每学年的“文化周”上举办全校学生成长记录的展评活动,由教师为获奖学生的成长记录写“颁奖词”并举办隆重的颁奖活动。
展示交流,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督促,更是一种评价。学校要求学生三学年收集的作品数量不少于50篇(件)。在小组评价中获得好评,经导师最终认定后,可获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为8分。每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时,学校对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优先推荐。
三、建立和使用展示型成长记录袋的效果
银川一中近五年的探索,已经初显成效。
第一,建立和使用成长记录袋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创建个人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到自己的持续进步。通过写“心灵独白”和自我评价,学生逐步养成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
下面是2008届学生张橦的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几则材料,从中可以看到她成长的印迹。
2005年8月16日至8月24日的军训日记,详细写出了军训中的感受收获。
2005年9月12日,收集《新消息报》一份,上面报道了银川一中体育节新闻和照片,并写道“作为一名《新消息报》小记者,我有责任报道学校新闻,这是我升入高中后第一次报道校园新闻。”
2005年10月24日,星期一,收集《给自己一个成功的理由》,这是我升入高中后在3000多名师生前“在国旗下演讲”。
2005年11月6日,代表银川一中去北京中央电视台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收集了“三星智力快车”录制时间表回忆文章、照片等。
2005年11月18日,《银川晚报》采访我与其他两名代表宁夏中学生见证奥运吉祥物诞生的同学。收报纸一份。
张橦同学在高一上学期结束时,写下如下文字:
“亲手制作我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很是欣喜。从高中入校起,这本册子收集了我高一上学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意义、有纪念、有欢笑、有泪水……在这个过程中,我正成长着,慢慢成熟。至此,高一上学期结束了。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明天的一切正等着我创造。Come on!”
有一位同学收藏了一份自己给银川一中及所有老师的感谢信,她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她写道:“这次填写成长记录袋时,我发现这一个小小的东西给了我很大的改变。我变得更细心了,变得更自信了!我真的懂得了去珍惜生活。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发现我着迷似地热爱,从这些东西上,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我真的很感谢一中,很感谢命运。
“记录袋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投影仪,它将我的生活缩写得如此美丽,让我甚是喜欢!所以我想大声叫一声:感谢一中,感谢老师们!”
第二,建立和使用成长记录袋,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和谐共振的“教育场”。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全面参与,学会了彼此尊重、欣赏、分享,达到培养自尊自信、激励成长的目的,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和谐共振的“教育场”。在展示交流时,学生之间比较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取得的所有成绩、技艺都有被承认和关注的机会。有一位爱好书法绘画的学生将他写秃了毛的六支毛笔收在记录袋中,“收集说明”中写着:“我的文化课考试分数不尽人意,但我热爱书画,我相信我会成才的。学校全面关注学生的做法,给了我自信与勇气,我要加倍努力!”同学给他的寄语是:“天生其才必有用,加油!”这位同学2006年考入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动画设计专业。
高二(10)班刘懿萱收集了三张自己的“银川一中诚信考场准考证”并在旁边自评到:“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不能撒谎,长大了妈妈告诉我交朋友要以诚相待,现在我知道诚实是做人的底线”。刘懿萱收集这三张“诚信考场准考证”是有原因的。高一期末考试时,她因有作弊的行为,导师马艳丽找她谈过话,严厉地批评过她。在老师的谈话和批评后,她深受触动,从此再也没有任何作弊行为。在她的成长记录袋里还收集了几份分数不错的试卷。导师马艳丽老师有感于她的进步,看完她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后写下寄语:“你的努力我可以见证。其实考试就是一个化蝶的过程,须经历破茧时剧烈的阵痛。只要你努力,终能自由飞舞于天空。”
第三,建立和使用成长记录袋,有助于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与展示的过程,也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008届学生马利东的成长记录袋中有两份资料,让看过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油然而生敬意。一份是平罗县黄渠桥居委会开具的因家庭贫困请学校除学费和资助的证明;另一份是红十字会开具的“5.12汶川地震捐款收据”,上面赫然写着:“马利东,捐款200元。”下面的“心灵独白”是:“我要做个好心人。面对5.12汶川地震的惨状,因胃病住院的我,更多的是心痛。”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啊!
对于分数,我们老师最熟悉了,就是因为熟悉,我们往往会忽视分数背后的故事。实际上对于同一个分数,不同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从宁南山区来的高一(8)班学生于亚楠收集的几份数学试卷及收集说明里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刚进入银川一中的不适应和焦虑情绪。第一份试卷考试分数是58分,她在试卷“收集说明”中写道:“刚开学的数检(数学测验考试),我却没考及格。这对我打击颇深。从小学到初中,一向称为强项的数学怎么现在竟然不及格,我特别痛苦,压力好大好大!”第二份数学试卷又没有及格,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又是这样,一次一次的打击都快崩溃了。这段(时间)的学习你真是算混日子了,……真没脸见老师同学了。怎么办?怎么办呀?我迫切有人和我交流交流,我很恐惧……”
收集的第三份数学试卷上的分数是94分。她写道:“我终于感受到了这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努力)终于没白费,有希望了。这是第一次数学检测中出现的转机。不要灰心,继续努力,学会在挫折中奋起,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
这三份成长记录案例给我们老师的启示至少有两点:一是我们应主动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特殊学生,当这些学生因学习困惑产生焦虑情绪和心理障碍时,我们应主动介入、及时干预。二是面对其他与于亚楠有类似经历的同学,我们可以用她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我们的教师在翻阅一本本成长记录袋的时候,常常被学生的丰硕成果感动。
第四,建立和使用成长记录袋,有利于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学生成长记录袋,直观地反映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状态,为家长与教师沟通以及家长理解子女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状况及心理历程,引导家长从关注考试名次转向关注全面发展,从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有一位学生收集了一张“中国电信话费收据”,她在收集说明写到,这张收据“让我明白,我的身后还有许多关心我爱着我的人。82.74元的电话是值得的,因为长大毕竟是一件不能敷衍的事情。”这位学生家长看到女儿刚上高中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感慨不已。要知道一个月前女儿还坐在父母膝上撒娇呢,她怎么就这样“懂事”了?
高二(1)班王琪同学的成长记录袋,首页是一张素描自画像,画得很像、传神,成长记录袋中还有许多书法作品。导师张永宏的评语是:“书法、绘画如此地让人赏心悦目。你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继续努力。”张老师还对她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中第2条建议是“将高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学业、考试、特长、体验、感悟。”第3条建议是:“建议每部书内容都以一定的文字作总结,如学生会工作、北京之行等,效果会更好。”
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银川一中的校领导和教师深切地体会到它蕴含着的强大教育价值,它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潜在的教育价值,是银川一中能够坚定地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念与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