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课题研究的经验分享
时间:2014/4/25
从一个案例谈起
郑州市102中学谢彩玲老师担任高一年级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学之初她非常苦恼,因为她任课的同一年级的四个班级构成复杂,分别是创新班、普通班、美术班和舞蹈班。创新班学生基础比其他三个班好,美术班和舞蹈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别又很大。物理学科因其知识容量大、题目难度深等特点常常令学生头痛不已。该校学生进校途径的多样性,致使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等也各有不同,这些因素给相关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如何让物理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为此,谢老师确立了一项校级小课题“高一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确立课题之后,谢老师开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与各班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广泛交流,初步了解了各个班级的情况。与此同时,谢老师通过不同途径,如阅读书籍、听讲座、专题查询等方式,逐步明确了研究思路。
研究过程中,谢老师根据已了解的一些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做法是:一是设置分层学习目标。发展优等层次,对创新班学生,实行少讲多练;帮助中等层次,对普通班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后进层次,对艺术班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分层推进。分层实施教学活动,包括分层设置导学案、分层管理导学案、实施课堂流程分层。三是分类指导,即分层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四是分层作业,即分层布置难度合适、题量合适的作业。五是分层评价,即分层对学生进行激励。在实施分层教学实践后,效果逐步显现出来。
将所发现问题设计成课题
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其实小课题研究的路径并不神秘。此案例中,谢老师的问题是:其所任课的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构成复杂,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等差别较大。这些问题导致了物理课堂教学的难度。面对目前无法改变的现状,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就是问题的关键。谢老师经过思考之后确立了一项校级课题“高一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由问题到课题,完成了研究的第一步。课题题目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拟定课题题目时,有这样几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课题题目最好用陈述句,不提倡使用疑问句、祈使句或比喻句,如“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让我们的班级更亮丽”等不宜作课题题目。二是一项课题最好专注研究一个主题,如“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是两个主题,需要分解为两项课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三是课题的题目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符,应明确具体,例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如何深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小学应用题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研究”作为题目就太长了,需要简化。四是题目不宜过大。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之类题目就太大,需要细化和分解。
问题诊断要准确
上述案例中,谢老师在课题提出之后,首先开始的是对相关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与各班班主任的广泛交流,这种对情况的全面了解非常必要。
只有摸清了问题的具体原因,才会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合理性的改进方法。问题诊断的前提是要了解、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求“药到病除”。问题诊断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观察,主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了解情况。二是访谈,包括对话、走访、笔谈、QQ群等形式,要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三是问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总之,要深入掌握问题症结,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就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俯下身去,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锐发现问题的心。
寻找适当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中,谢老师尝试一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分层设置学习目标、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目标也明确了,物理考试成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普通班讲得太少或练得太少,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而艺术班学生,完全放弃了练习。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不断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尤其一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具有反复性、复杂性,这是对教师耐心和智慧的考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三种情况:一是方法很实用,问题迎刃而解。二是方法不适合,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三是方法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者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因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成为教师不断深化自己课题研究的过程。
二、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方式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细致而具体的研究,人们经常形象地把个案研究称之为“解剖麻雀”。
从两则案例谈起
案例一:某校一位教师将“XX学校人文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自己的课题,该教师在开题报告中是这样分析论证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他们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英国、印度、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纷纷推出各种计划,推动本国天才教育的发展。
案例二:某校一名教师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我班借读生占全班人数的68%,学困生较多。一凡就属于学困生之一。他贪玩,常离家出走,痴迷于网络游戏,上课睡觉,教师、父母多次教育都无效。经过观察和多次谈话,我发现他身上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例如,自尊心强,在班级劳动中非常卖力,喜欢帮助别人。一次劳动中,一凡不但带头完成了本组任务,还主动帮助其他组。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及时表扬了他,为激发他的上进心,还任命他为劳动委员……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凡同学的行为习惯、学习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案例一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师满眼都是世界性大问题,而唯独没有自己的问题。显然,此课题涉及的问题教师无力解决,所谓课题研究也会不了了之。而案例二中,该教师针对自己班级中的一位学困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转变学困生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效。我们更欣赏案例二中教师的做法和研究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思路
对于教师而言,个案的研究对象丰富多彩。从课堂教学和学科特点来看,个案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节课、一门学科、一次活动、一件事情等,甚至一次家访、一次作业、一次班会、一次早读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个案内容单一,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典型生动,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应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有突出的行为表现;二是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三是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确定研究对象是进行个案研究的前提。那些能引起教师关注、师生共鸣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比如,一节生动的课、一次深度的交谈、一场具有教育意义的班会、一个特殊的学生,等等,都可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进行一项生动的个案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背景进行必要的了解、认识和分析,这也是个案研究成功的关键。在充分了解个案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对个案作出初步诊断。与此同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以矫正研究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研究对象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效果不明显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耐心,边实践,边调整指导策略,在行动中逐步解决问题。
提升自身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要放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定困难。而个案研究,因其对象单一、内容少、占用时间短,而且与自身的教学结合较为紧密,因此研究更容易见效果。
教师进行的个案研究,一般包含这样三层含义:一是研究较小和较具体的问题,而不是大问题。二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三是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在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独特性和随机性。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个案研究是提升自身研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只有立足个案研究,多解决一些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小课题研究: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需要小课题研究,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或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捷径。
走出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误区
在一些中小学教师看来,课题研究似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其问题关键还是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
神秘论。有些中小学教师把课题研究看得深不可测,导致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很难有太多的“市场”。课题研究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简而言之,课题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把这一过程总结出来。正是通过这种持续性的研究行为,提高了教师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负担论。在部分学校,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负担。大部分教师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再把研究当作另外一件事来做,自然就增加了工作量。其实,“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二者应合二为一。工作为研究提供对象,而研究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单一论。如果教师把课题研究仅仅当作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远远不够。教师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相似的或者由这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同时,还要勤于发现和思考新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经验总结。
速成论。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能力,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持续地深入钻研学生、课堂、教材等,才会有所收获。
游离论。部分教师会为研究而研究、为写论文而研究,这种研究显然是很难深入的,也违背了研究初衷。课题应是产生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显然,那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研究是一种虚假的研究行为。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如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是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魅力所在。
促进教师个人的思考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节课、同一种现象,不同教师的认识程度显然是不一样的。比如,观完一节课后,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发现部分教师的点评是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搞课题研究,就是要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只有在研究中持续不断地思考,才会使我们的思考更敏捷、更敏锐、更深邃。
提升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问题需要总结,成功也需要总结;他人的好经验需要总结,自己的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经验总结就是个人思维不断系统化、缜密化、严谨化的过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培养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进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比如,针对不同的课型,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班级,是否可以进行差异性的课堂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是否可以施以不同的备课方式,等等。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备课方式、教学行为、教育方法等,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课题为抓手,改进课堂教学
“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乘公共汽车,车厢里有“抓手”。各种机械和工具,如果没有抓手,人就无法操控。那么,课题研究作为抓手显然是该词的引申意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课题研究是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二是指课题是解决问题的载体。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困惑,课题研究显然是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理想状态,但事实上很多教师难以把工作和研究合二为一,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课题这样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因此工作中往往缺乏研究的成分。比如,某教师教高二年级数学,发现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因此也多次想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后来该教师确立一项课题“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确立课题后,该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一段时间后,该班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该教师的“抓手”就是课题研究。通过对“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他有效解决了课堂上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