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长极理论是以学生素质不平衡发展为基础建立的,所以它对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在素质教育行程中,培育学生素质“增长极”,作为老师的任务,是要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增长极”;做好“导演”,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素质教育理论是多极、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努力探究的,既要改造外来的素质教育理论以贴切地运用到本地的教育实践,也要检讨国外既有的素质教育理论背后所隐藏的后设理论,更要提出一些适合本地素质教育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深入走进素质教育现场,阐明素质教育特有的现象与规律。原创性的素质教育理论是一种具有本地特色的理论体系,能够比较系统和逻辑一致地回答新形势下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发展观、质量观、评价观、管理观等一系列素质教育观念问题,基于这一目的,我这里提出“增长极”创新理论。
一、素质教育行程中的“增长极”
1. 素质“增长极”的理论解释
增长极理论本是个经济学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主张,应把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①表面看,增长极理论似乎与素质教育不相干,实际上,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应用在素质教育上,就表现为社会、学校,家长、教师要将学生的素质优势向极点聚集,在学生的某一点优势上造极,然后把这个优势扩散。培养学生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优秀素质向外围转移。在素质教育行程中,开始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学生素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化效应扩散到学生的劣势知识方面,使学生的素质“增长极”不断得到创新。
我们可以看出,增长极理论是以学生素质不平衡发展为基础建立的,所以它对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增长极理论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适应性,有利于发挥社会与学校的作用,弥补学生的不足。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教育干预的手段,在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培养学生素质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体素质发展。
2. 素质“增长极”的实践效果
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个报告,说美国“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就是这样的学生,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如今28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②这里面的原因在哪里!
重新审视美国的初级教育,就会发现,美国的初级教育就是运用的素质增长极的方法。美国的小学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平均的全面“发胀”的知识灌输,他们想方设法的寻找孩子的兴趣,避开孩子的劣势来培养孩子优势,使之形成素质“增长极”,将孩子的劣势变成优势。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中国的教育似乎不知道: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想要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考试比他们死记硬背,就不会让学生知识丰富,也不会让学生变得有创造力。
二、素质教育行程中的培育学生素质“增长极”的障碍及规避方法
1.学生素质“增长极”的两个障碍
一是教育节律。传统教育节律观认为,预习、听课(或实验)、复习是一种教育节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升级考、毕 业考也是教育节律。他们认为这种“教育节律”客观存在,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机制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会有利于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不反对教育节律的客观性,问题是怎样解释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人有各种生理节律,如果教育节律不与人的生理节律相适应,就会造成生物钟 混乱,素质教育将收不到预期效果。中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人聪颖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而开智的早晚并不直接受人的意志支配,更不完全是学生自己的过错。如果统一按照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升级考、毕 业考的教育节律来衡量,开智晚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很多公平竞争的机会,致使有些有着特殊能力的学生才华没有得到发挥就无声无息了,这实在是一种“教育的伤害”!
二是分数规则。长期以来,在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育成了分数的代名词,分数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一切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分数;得了高分上好学校或好班级,上好学校或好班级还是为了的高分。形成一个封闭的分数循环。而学生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身经百战,历尽艰险,使本该充满朝气的心灵因过早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变得脆弱枯萎,“灵气”消失殆尽,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试想,这样的分数规则怎么会产生持久自觉学习的意愿,没有了这种意愿又怎么可能有独立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呢?
2.规避学生素质“增长极”障碍的两个方法
一是合理造极。首先要适时造极。根据思维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由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轨期,当是造极的最佳时期。此时造极将极大地推动青少年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其次要和谐造极。学习需要一种宽松的氛围,和谐的发展需要各不相同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头脑里形成“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个性的和谐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发挥优势,展示特长,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一种发展的感觉——我是成功者!再次是因人造极。要肯定人各有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教育就是以最符合人的天性又最恰当的方式把人成全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既是独一无二的,又在审美的意趣上有着可普遍传达的典型性,即既有某种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这价值中又凝聚了可为人们鉴赏、称叹因此流贯于人际间的人类精神。在个性匮乏的时代,当我们要培养“素质教育”之真正“素质”时,首先是以“个性”被认可、被伸张开始的。这种开始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增长极”。
二是深层学习循环。要花大力气启动深层学习循环,催生学生的内生要求,不要讲“学习”强加给孩子们,真正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我们知道,推动素质教育所有活动的是两个基本循环,既增强环路(促进作用)和平衡环路(抑制作用)。每个增强环路都有潜在的上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要想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到并了解这些隐藏的平衡环路。近两年来素质教育的实践,已使我们对藏匿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隐藏抑制因素有所认识,看到只在激活促进因素上下功夫,不消除抑制因素,有可能事倍功半,用的力量越大,反作用力越大,再深入就困难了。在素质教育工作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往往为克服表面化,一般化而绞尽脑汁,而缺乏对表面化、一般化原因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要在理念整合、创造性、导向性上下功夫,在学生素质发展中深化“增长极”的培养,方能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课程整合促进“增长极”创新
1.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课整合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素质“增长极”
与美欧教育思想不同,中国的初级教育对“电脑”有恐惧感,认为电脑的开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殊不知,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离不开电脑的开放,开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眼界、学识、促进精神世界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活跃、自由的思想,开放有助于尊重差异,使学生变得更为宽容;开放使学生消除偏见,学会鉴别;开放使教育在景仰、吸纳人类共同的文化、科技与物质财富的基础上,面貌更为仁慈、更符合人类共同的理念。
在计算机技术课程整合中,计算机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电脑素养和课程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以各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如Word文字处理的综合学习,至少要在语文课、美术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写作基础和审美基础。此种整合以计算机技术(也称信息技术)为媒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素质增长极。
一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驱动学生学习。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习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③
2. 当好“导师”做好“导演”,在课程整合中引导学生创新
一是当好“导师”。在素质教育行程中的培育学生素质“增长极”,作为老师的任务,是要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增长极”。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教学整合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最后变“学会”为“会学”。
二是做好“导演”。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要不断尝试把课本上的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把讲台留给学生,让其边说边描述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成功关键,总结成与败。师“导”生“演”,既可提高知识的巩固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又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通常有一些学生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更离不开“导师”的精心“导演”。
我认为,以上课程整合与培养学生素质增长极的理论,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方向与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完善中小学计算机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理论,应当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①贾文毓:《“附丽”现象与经济“造极”》, 载2006 年5 月17 日《光明日报》。
②王红梅:《中美的教育专家都错了吗?》,载2004年9月30日《荆州日报.党校论坛》。
③尹相一 赵洪义:《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素质教育行程中的“增长极”创新理论
时间: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