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福州一中教师赴晋江参加沪闽“教育接力”教学交流活动散记

时间:2013/12/11

一、引子

受学校委派,11月28日~11月30日,笔者与陈日亮、李必成、曾立群、戴佳龙、廖敏杰、杨明、陈宁、龚家富、林玲九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在晋江侨声中学举办的第2届沪闽“教育接力”教学交流活动,三地(晋江、福州、上海)四校(侨声中学、福州一中、上海格致中学、上海格致初中)六学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的18位老师同台竞技,展开“同课异构”。

接到通知的刹那我是惊讶的,因为这次我的任务不是去上课,而是与陈日亮老师、李必成老师、曾立群老师一样作为点评专家前往,到了晋江看到6位(上海2位)点评专家的简介,我的简介显得“寒碜”多了,我忽然对各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荣誉称号有了新的看法。

二、底蕴

这次化学开课的内容为初三化学之“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什么?那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法国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在大量定量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发表于1789年拉瓦锡著作《化学纲要》,拉瓦锡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天平引入化学研究,他坚持仔细称量进行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的重要性,革命性的将化学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将化学变为一门精密的科学,从而使当时远远落后于物理、数学、天文学的化学迎头赶上,并走向一条正确发展的轨道(拉瓦锡在化学的地位等同物理的牛顿)。

毫无疑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节意义非凡的课:首先,从课程内容编排的先后顺序来看,在这节课之前,所有的化学反应均用文字定性描述,如:“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而这节课之后就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即有了质量守恒定律,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精确(定量)表达为:“CaCO3+2HCl=CaCl2+CO2↑+H2O”,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对化学反应最高级别的定性与定量阐述。

其次,如果我们眼光放远来看这个问题,“意义非凡”更是名副其实:中国人个性向来偏重感性认识,弱于数理逻辑分析,胡适先生1924年写有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原载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1期)对此有传神的描述: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差不多先生病了)牛医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就绝了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

可是科学发现怎么能差不多呢?

纵观近、现代伟大的科学发现,是从定性到定量,最后再到定性的过程:定性→定量→定性。比如对反应而言,拉瓦锡之前人们早就知道很多化学反应,但由于认识停留在定性阶段,因而这些知识是杂乱无序的,化学就是炼丹术;当拉瓦锡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革命性的将化学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化学就变为科学;而核反应的实现拓展了人类对质量守恒的认识,质量的亏损变成能量(E=mc2),定量再次上升到定性的“质能守恒定律”,化学融合了物理。

后一个定性比前一个定性要高级、丰富、生动,因为它已经拥有了一个非常精确的定量这个中间环节,这最后一个定性包括三大成分:惊叹、敬畏和惆怅,试想想,面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有谁不为此感到惊叹、敬畏和惆怅?这就是科学的极致!

中国古代先哲们留下大量高超精妙的定性典籍,可为什么,为什么总是没有中国人发现自然哪些伟大的法则呢?因为缺乏定量分析这个关键的环节!如是,本节课就有其非凡的意义。

三、评课

听了三位老师(福州一中廖敏杰老师、侨声中学许贻厥老师、上海格致初中王玮丽老师)的同课异构,个人感觉收获很大,由于要主评,估计这是迄今我最认真听过的三节课,结合课程特点和三节课的状况,我从四个角度一一作了点评:第一,课程分析;第二,探究实验的简洁性、创新性、严谨性与能力性;第三,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第四,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与特色。由于各位听课教师的礼让,点评时整节课我几乎唱了“独角戏”。

敏杰老师的课我听得不多,但敏杰老师这堂课很精彩,敏杰老师教风古朴,分析严谨,语言精练,讲授富有启发性,注重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当有的年青教师还在做加法时,敏杰老师的公开课已经在做漂亮的减法!记得3年前与元老郑瑗瑗老师交流时,瑗瑗老师私下告诉我:“敏杰的课上得很好。”

今年(2013年)8月14日傍晚在乌镇旅游遇到敏杰,当时敏杰先看到我,冲到我面前,我以为是同志,认出是敏杰惊叫起来,大家骄傲的都是带着老婆孩子外出旅游,当时我就疑惑:是什么缘分让我们在乌镇相遇?本想写一篇博文纪念,但总觉得今年与敏杰“缘分”未尽,晋江之行完美圆梦。

侨声中学许贻厥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新的实验设计和良好的师生互动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许老师听完我点评后不止一次表达学习交流的愿望,当我了解到他也是晚育的楷模时,我说那一定是相互学习的结果。

上海格致初中王玮丽老师是位八五后,她的课带领学生回到二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不必说王老师良好的调控课堂、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单就她靓丽的外形,漂亮的普通话,亲和的个性就足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女神!

闭幕式上与王老师有简短交流,王老师猜测我是校领导——这回暴露了女神的短项;她说我的知识面真广,语文很强大——真是小女孩的话。但是一所学校若有王老师这样的年轻人,你会看到希望,实际上,他们领导看到了,我注意到介绍中一位格致初中领导全程陪同王老师,爱护有加。


晚餐后余犹未尽,与侨声中学负责化学评课主持的张胜利老师在宾馆大堂把茶畅聊,张老师说我不说话时其貌不扬,一说话时神采飞扬,我说真是献丑了。我们讨论了一些化学教学问题,直到他们的王校长前来提醒,我俩相约以后见面再聊。

四、暖意

晚餐时因为点评专家要坐在一起,我被必成老师和侨声的王校长拉过去,这样有机会与日亮老师、必成老师等交谈(曾立群老师晚餐前已回榕),必成老师问我什么时候回去,他说他与日亮老师周六上午八点多的车回去,我的车票本是周六下午三点多,听罢觉得这是个向二老学习的好机会,当即表示明早与他们前往车站临时改签车票回去。

记得2010年在三牧坊遇见日亮老师,表达出与其聊天的愿望,日亮老师问明我的住处,叫我约好几位老师过去聊天,但因当时孩子的幼小,各位老师时间的冲突等原因,这个愿望到现在也没实现。

听必成老师讲话是一种享受,先生不言则已,有言必中,餐毕下楼时必成老师搂着我肩膀告诉我一些趣事。只是有时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如愿,第二天上午八点一刻与日亮、必成老师到达车站时,同趟列车票已售完,最近前往福州站的动车也在中午12点后,我只好另行购买比他们还早5分钟发车的厦门前往杭州的动车,这意味必须在福州南站下车(原有车票因终点站不同不能改签)。上车后不久,必成老师打来电话,叫我不要急,他记得他儿子也在南站下过车,但南站到北站有专用列车来往,并提醒我来不及退换的车票也可在福州站退票……寒冷的冬季你能感受到长者带来的一丝丝暖意。

五、追求

动车一路向北,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这一学期听了不少公开课,也有一些公开课略偏功利化,似乎知识的传授只为考试,不注重知识传授过程中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不注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大部分学生终究会忘掉,可是从中形成的能力却能相伴终身,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忽然想到理查德·费曼,这位天才的美国物理学家也是位天才的老师,《费曼物理学讲义》公认为物理学经典教材,看看他说的这段话多有灵性:

学过科学以后,你周围的世界仿佛就变了样子。

就拿树来说吧,树的构成材料居然主要是空气。你把树焚烧了,树就会化作原来的空气,在火焰的光热中散发出来的是原来被束缚在里面用来把空气转化成树的太阳光热。在灰烬中的那一小部分残余物质,则本来不是空气,而是来自固体物质的泥土。

这些真都十分有趣,这样的例子,科学里面简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样一些例子都是很有激励作用的,你可以用它们去激励、去启迪、去教育别人。

诗一般语句的质量守恒定律里蕴含深深的哲理,理查德·费曼,教育界的男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