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育才中学:如何打造低负高效课堂?

时间:2013/12/11

让孩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减负背景下——初尝教学之转变
杨君

摘要:回顾育才园7载时光,和20个高三毕业班并肩奋斗的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坐下来,仔细想想,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好奇,怎样才能通过一些转变,让自己的教学得到长青的发展,永葆对待教学的激情与活力。通过本篇教学反思旨在叙述自己转变前后的心路历程,摸索让孩子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实践可行性,以及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关键词:转变前的犹豫   转变中的困难   转变后的思考

前言:

2012年初,国家、省、市先后出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育才园积极响应并“落实常态课堂教学原则,实施高校教学”,以减负增效为保障,扎实推进相关规定的课堂实施。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才称得上是“高效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人的内在潜质开发、启蒙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求知的习惯。所以,建构“问题课堂”,让孩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显得亦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自身尝试着些许转变,从思想到行动,结合自己高三二轮复习研讨课整理出如下文字,没有过多高屋建瓴的理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望指教。

转变前的犹豫:

回顾前几届的高三教学,转变的想法常有,但都是昙花一现,其实更多时候为了公开课,因而在转变时就会感到无奈,郁闷。2009年育才校庆,准备一节“聚焦课堂”公开课,准备的1个多月反复试讲,痛苦、无奈、几近崩溃,唯一支撑自己的就是能赶在校庆60周年上公开课,觉得是份莫大的荣幸。2012年后,又是一个高三下,又是二轮复习,拿出伴我走过新课改后两届高三的备课笔记,看到上面的贴贴剪剪,影印着和学生摸爬滚打的高三岁月,付出的辛劳,更不想转变。不想,是因为不想放弃那些年的积累;不想,是因为曾经的导课结课是我教学的特色,转变后可能与整体的设计显得格格不入;不想,是因为放弃可能意味着更加辛苦;不想,是因为如果改变,预期不到最后的结果是否美好。但脑海里总回想这样几件事:

2009高三上学期,有个孩子,拿着书问我如果把这个实验题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改成“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是不就不一样了,说实话,挺震惊的,问他“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他说“看书时突然想到的”,于是和他们一同研究,并告诉孩子要善于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很有价值。而更让我意外的是两个月后的五校联考,实验题就是这个题目,他叫姜易昊,071班,现在北大学生物。

2010年12月,寒假高三补课,一毕业的孩子回到育才,说想上节生物课,课后他对我说“哥啊,原来上课形式上的东西比较多,现在去掉那些花里胡哨,感觉更深刻,更好了,我是你教的第一届,说实话更喜欢你现在的课堂,感觉特爽”。他是马驰宇,044班,当年保送至浙大,现已研究生毕业。

2011年3月到5月,有个孩子每周都要有3天午后,在我的办公室,他蹲着,我坐着,看似不平等的交流中,也让我有更多收获,每次都是笔记+教材,他说不管怎么出题,肯定以书为主,去年5月份,他给班级出了套模拟题,看到题,没有原题,问他怎么出的,他说研究教材,我很吃惊,因为作为沈阳市理综合命题中心组成员封闭命题时,就是给我们3本教材,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容易,结果他能做到。他是刘恒瑞,082班高考生物88分,082班,现在北大,新书“超越高考,让爱留在育才”生物部分就是他写的。

也正是这几个孩子,让我更加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不能以题量取胜,要深刻理解教材内涵。

犹豫中还是把备课笔记封存,开始新的探索。

转变中的困难:

转变就意味着新的开始,就要有新的尝试,我的新尝试就是还原最常规的课堂:一个学生,一本教材,一个问题。学生思考教材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看似老师轻松,实际比原来累多了。11年11月,代表沈阳市去哈尔滨上了一节东三省高三高效复习研讨课,就深有感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而今年3月来,二轮专题复习所遇困难如出一辙。

问题1:突出学生是主体,学生就容易跑偏,措施:在听学生提问,解答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及时纠正

问题2:不是所有孩子都善于表达,或者根本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措施:也要及时鼓励,因为上课必需每人发问,不漏掉一条鱼

问题3:可能当他问完,就觉得没事了,反而放松,措施:等量分成两组,随机提问,随机解答,因而整节课可能都处于一种兴奋中或紧张中

问题4: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古怪刁钻,莫名奇妙,措施:老师学会翻译,学会分解

问题5:时间的把握难度较大,会与大纲课时的要求有很大出入,措施:控制力要强,不管学生如何发散,教师心中都要有数。

转变后的思考:

转变后的课堂其实不太会有教师的那种激情,那种豪放,更趋向于平淡,真实。而也正因为这样,再次面对公开课时,公开课的前后不会有过山车的感觉,公开课就是平时课,平时课就是公开课。因而上节高三研讨课,说实话我是根本没有准备的,只是和同学们,要讲光合。恰恰是这样一节课,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刘校长说这节课不错,苏主任说上课越来越成熟了,赵主任给了我一张报纸,是这节课的理论根基。

课后还是有几点思考:

思考1:二轮复习像主任说的,怎么能把考纲更好更好的融合在课堂中,让考纲不只是几张纸。

思考2:是不是每一节后安排一个环节全班同学一起评选哪个是最有价值的问题。能不能在时间的允许下就针对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再演绎,进行一节习题课。

思考3:高三的一轮复习是否也可以这么去尝试,如果尝试后时间上的把握,习题的选择,纯理论性知识怎么去拓展。

思考4:关于教材的内涵能否挖掘得深刻,外延能否发散得更具体。

思考5:关于教材逻辑性特强的知识,比如生物的遗传还能否也用这种模式,值得思考

当然在转变过程中还是有几分担心:

有可能在推进过程中,两级分化要严重。不管如何,觉得转变后还是自己感觉教学可能又有了新的激情,找到了新的快乐。不管风格如何转变,魅力可以始终无限。

后记:工作7年了,特别感激领导的支持,感激5届高三,20个高三毕业班班主任的支持与包容。在育才工作是辛苦的,但能和同事们工作在一起,倍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