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源性问题是什么?
这是在与福建的一位优秀教师交流时突然想到的问题。
他十分优秀,尽管任教于偏远郊县乡下的一所中学,但他教育专著却早已走遍了全国,比他到过的地方要多得太多。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求是》理论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网、凤凰网、中青在线等媒体都对他的专著作了推荐介绍。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得到的回答是“跟现在社会大环境相关”。进一步交流中,我能体会到他的一丝“埋怨”:“如果社会现实是坏人有权有钱过得好好地而好人没好报,老师怎么教育也是空的。”“恐怕这种情况已占了不少比例了。”“我自己是乡下老师,切身体会很强。”“现在很多老师外出时,宁可说自己没职业也不愿说自己是教师,但没做过教师的倒喜欢被人家称呼为老师。你说有意思不?”
我与他交流“文革”期间“臭老九”名称的由来。民国期间教师的待遇很高,尤其是大学教员,很受社会尊敬,当时在完成由旧转新的教育也生机勃勃,诞生了很多大家。但是解放后,社会变革加速,知识分子总是提出建国执政的不同意见,加上最高领导与老师有过节,直到发生了“打到孔家店”、“批孔”等事件,而广大一线教师也成了牺牲品。那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不尊敬教师的时期。其实社会对教师的尊敬有一个节奏性的规律,就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样:促进、引领社会变革时,社会就认可教师;落后于社会变革时,教师就不能光明正大地抬起头。
我用这个例子其实是在鼓舞他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变革的希望在一线教师;教育的根源性问题在教学,在一线课堂。
很多老师都有类似的困惑: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能把教育改革的问题做好吗?教育改革的诸多难题就能破解吗?
原来我也有类似的困惑,老师们报怨的时候,我也会跟着报怨,埋怨体制,埋怨领导,埋怨制度,甚至埋怨社会。但是当换一个视角重新开始审视并思考的时候,思路就变得开阔了很多。教育其实就是从一点一滴的教学细节开始的,从孔子设坛讲学开始就是如此。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各自打扫门前雪,莫管旁人瓦上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其实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是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实施对孩子的影响。
那么,关于制度,关于体制的问题又怎么说呢?我们不能否认体制、制度对于教育的全局性影响,尤其是国家行为、整体变革。但是体制和制度总是滞后的,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管理者根据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后指定的。这种滞后性决定了任何一种制度,一方面会促进某些人的进步,一方面也会阻碍了某些人。于是,我们总不能等到体制、制度都完善了以后再开始行动吧!
对于众多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我认为,认识教育改革的这一根源性问题,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