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千校一面”,打造特色品牌,落实“适应性”教育,确立“全面而又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观,是时代赋予教育人的使命,更是我们矢志不移的梦想。因此,坚定地走特色办学之路,清晰地选准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明确地厘清多元人才观,是校长和教育人思考和实践的大课题。
特色学校是对办学过程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的统称。事实上,在市域范围内,有许多学校已在特色办学层面上有了探索和成效。比如,宝清二高精干的队伍、精细化工作流程和追求精品质成果,我认为“三精”成为该校特色,坚持不懈,最终外显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再借鉴和剖析“洋思”、“杜廊口”这些个体和上海徐汇、山东潍坊这些区域的经验,我们不难印证,个性化办学一如名师涵养教学风格,是走向成功,不辱使命的突破口。建设特色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以为要着重思考三个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突破认识瓶颈,推进科学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 “特色办学思想”。当前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首先要从思想认识和实践层面把握好以下几大关系:
1、目的与过程统一
追求特色,但不急功近利;打造特色,却不故弄玄虚。“排几台节目,获几次大奖,出几个苗子,搞几项活动,造一些声势”,这非特色学校建设的本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师生完成对特色文化的认同、顺应、放大、增值,才有逐渐形成特色学校的可能。2010年,我校提出了“性格——人格——国格”“三格”德育和“明理——实践——感悟——内化——升华”基本模式。坚持近三年,多措并举,不懈推进,在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与“成长、成熟、成才”两个方面逐渐显露效果,但依然有大量工作需继续改进和落实。
2、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培养和谐可持续
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且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着眼于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处理好“特长”与“特色”的关系。特长不等同于特色,但特色学校中的特色一定涵盖或基于大多数学生的特长。因此,在创办过程中,既要突出“每一个学生”,又要强调“五育”,关键是特色的选择与培植。北京顺义一所小学的所有学生都练习软笔书法,高年级学生的毛笔字“颜柳欧赵”很成体例,但校长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在此基础上研究由书法带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分年级落实。2011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多样化、特色化”普通高中实验校,我校申报的特色是“美育总牵动、音体美特长教育主板块”,两年来在拓展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三个方面下气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艺术美和运动美的理解,并追求内化为一种道德情操。
3、尊重历史积淀与传承
特色学校创建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完善、不断创造的过程,历史积淀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源泉,在创建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使历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现代。友谊县第二小学堪称我市小学中的佼佼者,这所学校1956年建校,当时为农垦学校,原校长哈长奇从当地的知青文化、挹搂文化中受到启迪,精心微缩嫁接,成功地树立了该校“传统文化与国学传承”这一特色品牌。
二是突破机制瓶颈,保持持续发展
完成特色学校建设这一综合工程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制度和机制。否则,特色建设就会成为一时兴起或零打碎敲的应时应景。
1、建设特色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者应当系统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深入挖掘学校资源,科学规划学校特色发展道路,为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科学、持续和稳定开展,应成立相应的健全组织机构宏观掌控,教务科、学生科等科室中观管理,微观管理则应具体到个人;同时健全特色创建工作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对创建工作进行调控。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原校长沙洪基老师的办学理念就是“教育为人的幸福奠基”,快乐是学校构建精神家园的核心,为此,在他的领导下,师大附中健全了师生幸福指数管理和评估机制,附中人在愉悦中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2、形成统一的评价、推广机制
特色学校建设,要根据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建立特长教师、特长生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可以很好的激发师生创特色的积极性和热情。教育行政部门构建一种鼓励和争创特色学校的氛围,对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学校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对其他学校来说是一种鞭策。
近两年来,市教育局扎实有效地开展“六个一百”工程,同时在坚持目标考评过程中,不断增加对学校特色办学成果的评估,并赋予一定分值,这真正发挥了评价激励功能,引领各学校认真研究和着手探究学校或某领域特色突破。我校在实施“三维五环”教学改革进程中,我们发现同志们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不尽相同,为此出台了“二五五”课堂评价基准,从“关注学生五种状态”与“关注教师五种表现”切入,突出观察学生的思维、交流、探究、合作、生成过程,明确提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五不准”:“不急躁、不泄气、不一刀切、不僵化、不包办”。
三是突破培训瓶颈,促进理念提升
创建特色学校要有一支素质优良、个性特色鲜明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特色化的校长。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都离不开相应的培训,参与培训应该成为教师的最大红利。
1、 加强校长培训,提升特色教育理念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在承认校长在学校办学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同时也同时说明我国学校制度建设的薄弱,“人治”色彩浓厚。我认为优质特色学校的建设自然需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和科学性,但“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引领”,霍姆林斯基对校长的嘱托意味深长。试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怎么能创办出有思想的学校?一个没有思想的学校又怎么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因此扩大和拓展校长的视野,更新和优化校长的特色教育理念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条件。
山东昌乐二中校长讲,自己是一个游学校长,把自己的思考和考察到的国内外办学经验有效嫁接,结合学校实际提炼后和班子成员及教师达成共识,并躬行实践,这就是自己的全部工作,这句话会给我们很多深思。而办学经费不足和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市校长队伍建,否则,校长或骨干教师赴名校跟踪研修、进高等院校专业化进修或者赴国内外名校考察学习,将成为常态化。
2、加强教学研究培训,孵化教师特长风格
培养出具有特长的优秀师资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因此,学校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就必须要有雄厚的特长师资。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地开展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研究培训、指导工作。
为使教师的发展适应特色学校创建步伐,提升教师的研究力。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并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主体化——一些学科形成了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研究实践的特点;渗透化——一些小课题研究从开始的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或教学方法,渗透到常态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成长化——部分优质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演变成“大课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任何一所优质特色学校的形成都必然经过规范化办学——精细化办学——个性化办学三个发展阶段,而创建方式可概括为“强强联合”、“强弱捆绑”、“高等院校支持衔接”、“单向优势扩展突破”,市域内优质特色学校的连片成群,继而带动全市教育质量的大提升和教育结构的大优化,这是我们每位教育人的教育梦,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怀抱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恪尽职守,竭心尽力,为实现建设“实力、秀美、幸福”双鸭山这一双鸭山人的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