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校本研修评估标准的策略
时间:2014/5/13
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
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的基础性工作就是研发区域校本研修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衡量校本研修成效的尺度和准则,是监测、评估校本研修的重要手段。
校本研修评估标准不同于一般性的校本研修制度。校本研修评估标准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其作用在于引导、督促、检查和评估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状况,规范和引领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对于学校来说,其作用在于使学校明确校本研修的内涵和本质,明确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评估的要求和规范。
让学校自觉运用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是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研发校本研修评估标准的重要取向。一方面,培训机构在研发评估标准时应注重通过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尽量吸纳基层学校广泛参与评估标准的研发,使研发过程变成集思广益、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把评估标准作为培训校长和教师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培训,让校长、教师了解评估标准中的价值取向,明确校本研修的思想内涵,增强运用标准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高他们基于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标准的能力。
研修行为主体
校本文化正在日益兴起,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研训、校本研修等,都是反映教师继续教育的话语,但校本研修不同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研训等。“校本研修”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教师培训业务部门指导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为主要基地,以班级和课堂为主要研修领域,以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校本研修特别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是积极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估者和反思者;培训者则主要发挥引导、协助和服务的作用。校本研修要求转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角色,由“受训者”转变为“研修者”,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强调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人意识的觉醒,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实质性变化是校本研修与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的本质区别,也是校本研修的内核。区域教师培训机构应把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自觉作为校本研修评估标准的主导思想,把教师能否制订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能否选择自身需要的研修内容,能否立足职场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能否监控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评价自身专业发展的结果等,作为衡量校本研修成效的重要标准。
研修内容
校本研修既强调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注重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它本质上是教师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研修内容上既注重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问题,同时也注重克服片面强调面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忽略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师素质的倾向。
区域教师培训机构在研发校本研修评估标准中应特别注重引导教师提炼个人教育理论。个人教育理论是教师本人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解读。每位拥有一定教育教学经历的教师实际上都有自己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独特想法,并在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是隐藏在教师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人人都有,而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对个人教育理论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通过恰当方式加以提炼和表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教师个人教育理论中是否把“以学论教,少教多学”作为主导思想,是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时代性要求的体现。评估标准要通过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教育日志、反思日记等途径,引导他们提炼个人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如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对高效课堂教学标准的认识,等等。
研修主要途径
开展校本研修的途径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际联动、网络研修等。网络研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实现教师跨时空共享资源,网上即时互动,并具有区域“校本研修”指导和管理功能,是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区域教师培训机构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评估标准中应把开展网络研修情况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具体应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网络指导。区域教师培训机构应定期发布校本研修指导性意见,督促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二是资源服务。提供丰富的校本研修资源,如教案、试题、课例等,考查学校是否结合实际恰当运用,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丰富自身网络资源。三是交流互动。教师之间、教师与研训指导者之间是否利用网络进行广泛交流。四是培训状况。通过设置“及时应答”等平台,解决教师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看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并通过网络等途径解决问题。五是管理状况。在网络服务平台上,是否建立区域教师的培训档案并能及时更新等。
研修评价
校本研修评价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状况及专业发展水平作出的判断,是对校本研修质量和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在研发评估标准时应注重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通过教师、为了教师和在教师之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教师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评价主要涉及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两方面。在评价标准方面,要看校本研修能否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在这种评价取向下,评估标准应注重引导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把学生作为校本研修的起点和归宿,根据学生发展现状确定校本研修重点和难点;在评价方式方面,要避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终结性、静态的评价,注重形成性、动态的自我评价;避免行政性、控制性评价,注重教育性评价;避免高度标准化、简单划一的评价,注重层次性、区别性评价;避免只重过去、统一步骤和量表的量化评价,注重面向未来、激发动机、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制度建设与特色建设
在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标准上,应关注:一是组织机构的建设,是否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研修规划建设,是否根据区域校本研修总体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年度、学期研修工作计划和月研修活动安排。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有个人发展计划等。三是注重建立完善的自主学习、集体研修、同伴互助、考核评估、奖惩激励等制度。四是考查学校是否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发展档案,档案内容是否齐全,是否有研修活动记录,如活动时间、内容、方式等。五是保障措施是否到位。如物质保障,校内是否拥有能够容纳全体教师集中学习的场所;时间保障,是否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研修活动按计划正常进行;经费保障,教师研修经费是否列入学校年度预算,是否按规定报销教师在研修工作中必需的经费支出等。在校本研修特色建设标准上,应关注:一是强调校本研修的文化取向。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校本研修的理想境界。二是强调校本研修的管理取向。学校管理要以教师素质提升为宗旨,以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归宿;注重校本研修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研修实际效果。三是强调校本研修的特色性。校本研修评价不应以整齐划一的标准磨灭学校的个性,评价以符合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为标准,以符合学校和教师实际为准绳,充分体现评价为促进校本研修“校本化”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