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但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要创建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去创建、涵养学校文化,仍有待于做深入的探讨。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实施者最终给学生些什么,受教育最终从学校得到些什么,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底色。用思想引导思想,用精神塑造精神,通过思想文化的提升,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 学校文化的解读
文化,从词义上来理解,“文”是指文化的形态、成就。具体指人类前进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发明创造:语言、文字、文物、遗迹、习俗、艺术、思想、伦理道德等物化了的东西。“化”是指“文”的力量、功能,“化”即训化、教化、感化、归化、同化、异化等。“文”是“化”的结果,“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化”。
学校文化是以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行为的沉淀与升华,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它是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工作作风及建筑风格等方面的集合体。
二、 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 学校文化建设回归于学校文化的本质
看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不仅看学校的建筑和文化环境,更要看他在师生身上留下多少文化的印记。
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是个体和群体的价值取向,核心层属于精神文化,属于思想观念、伦理道德范畴。向外依是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物质文化。
有些学校把学校文化庸俗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等同起来,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停留在“物”的层面上,忽略了“化”的功能和目的,关注点多是在现代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把学校文化定位在文化长廊、名人画像、景点小品、标语口号、专题活动等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上,我们不反对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而是提倡人文的内化,强调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教育的产品是人,不是建筑,不是设备,不是环境,物质是为人服务的,学校应关注人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如果学校不在师生的精神世界上有所建树,光用环境去潜移默化,那样也就等于舍本求末,主动放弃了学校的教育引导功能。
学校文化的构建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外向内的方式,先从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抓起,然后一层层向核心推进;二是采取取法乎上顺势而下的方法,从思想道德抓起。我们实施的是第二种方法,用思想引导行为,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用文化的光芒去照亮每一面墙壁,用美好衬托每一棵小草,用真情装点学校每一个角落。
现在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学校文化本质层面的东西,从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开始向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回归。
2. 学校文化建设回归于本土
前一个时期,有的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忽视了国情,淡化了民族文化这一基础,把西方价值观作为主流文化来推广,盲目追求张扬学生个性,把以人为本当作文化旗帜,把民族利益放到一边,这是危险的,所以,今天我们谈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西方文化基本上属于个体文化,他们追求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文化的构建重点是个体在文化中的体验,所以,他们强调自由、民主、平等。中华民族基本上属于群体文化,我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文化的构建重点是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所以,我们讲修、齐、治、平,讲忠孝。忠孝思想的文化本质是强化人的群体属性,在家庭中不是关注每个人的感受,而是关注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个人的价值必需放到家庭历史上去检验、去衡量。
我们要坚定民族文化信心。中华民族的文化绝对不劣于西方文化,我们与西方文化的差距是在教育和管理上,而不是在文化上。强调学校文化建设回归本土,我们只是反对在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彻底丢掉,并不是拒绝吸纳现代文明成果。
3. 学校文化建设回归于传统
本土文化也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学校文化要回归与哪一方面?五四以后的文化改革运动是文化的构建还是文化的破坏?这是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现实。
道德的滑坡往往与文化场的破坏有关。100年前的农村,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如果哪个孩子做了有违道德的事,随便有个人就会站出来训斥一番,家长看到后也会心存感激。因为这样的文化生态后来被破坏掉了,所以才有了今天五加二等于零的教育现象。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就是帮助社会恢复、创建传统文化生态。
我们必需坚守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坚信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不能以产生的年代早晚来划分,而应以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来来衡量。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些东西是西方文明无法比拟的,例如:家庭观念强、舍生存义(自由);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公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主);因果报应(防患于未然);天人感应(环保意识)等等。有些传统东西其价值暂时还没有被世界所接受,并不能证明这些东西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人们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才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发扬光大。
4. 学校文化建设回归于科学
文化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学习、继承、发展、提高的过程。文化构建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组织手段。中庸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多元思维方式,要比西方二元思维科学的多,先进的多。它提倡尊重多元文化,从不把自己的东西认为是唯一先进正确的,更不会强加给别人。它认为真理在两端之间,所以,它重视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正是这一点,使他拥有了自我更新能力,在人类历史文化中不断提高、发展、创新。
传统文化不等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她的包融性,她的文化不仅仅是汉民族自己的文化,而是世界所有民族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包融性就是她的科学、先进之处。
学校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重视对世界现代文明成果的学习与吸收。
5. 学校文化建设回归于社会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主体的一部分,是亚文化系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把两者割裂开来,关起门来搞学校文化。不能把目光限定在校园之内,满足于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的点滴成绩。这样的思想下是无法创建真正的学校文化的。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必然也作用于社会文化,影响或改变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走向。学校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未来,放眼世界,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因为文化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各界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只有在学校先构建出基本的文化框架,才有利于学生人生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三、学校文化的产生与形成
文化管理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只有不断涵养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强化科学优良的文明习惯,最终才能形成先进的文化和精神,并通过人的言行、气质、思想显现出来。要形成先进的教师行为文化,必须从规范教师行为抓起。
1. 引---引领思想。文化的传递与形成是思想确立的结果,没有思想意识上的认同,文化的形成就无从谈起,但是,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接纳,既不应是全盘否定,也不应是全盘吸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呈多元化趋势,教师队伍也不例外,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统一的思想体系,不仅无法施教,也是非常危险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思想建设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拓展视野。学校有两个半天的时间用于校本培训,其中周一例会的重点就是思想引导,把国、内外重大问题搬上学校论坛。《美国强势背后》、《实力强国与先进强国》、《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从南联盟战争、伊拉克战争看中国外交战略》、《911后的世界格局》、《GDP增长与环境污染》、《人生百年》、《成才与成功》、《新课改的提出与结果》……,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促进教师认知上的统一,引导教师学会从宏观上看待世界,从主观上提升自己,从根本上培育文化。
(2)丰富思维。小学女教师多,她们的关注点习惯集中在身边的人和物上,人生视野相对狭窄,遇事总习惯凭经验和好恶来判断,很少理智客观地对待新生事物,学校注意规范引导她们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她们的“战略思维”,遇事先问目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法。我校“为学生终自幸福奠基,铸造民族之魂”的办学思想,就是实践战略思维的结果。我们针对现在社会、家庭和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成绩这一现象,不断反思追问,最后形成办学思想:考好成绩为什么→考大学为什么→有好工作为什么→拥有一定物质财富和社会位置的人一定幸福吗?→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以人为本=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民族发展?→以人为本必须以民为本为前提→铸造民族之魂。
(3)反思行为。实际工作中如果一味的进行思想引导,往往成为空洞的说教,在教师有了一定的思想共识以后,及时引导教师对个人行为进行反思,用科学先进的思想观念去检测自己的行为实践,在不断的学习→反思→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文化。
2. 管----规范行为。行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终确立新的行为准则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基本的规范要求:
(1)制度规范。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左中右,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底线,不可或缺。但是,制度是管理的基本手段,是行为文化产生的基础,不是管理的必要手段,更不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培养优秀行为文化的最佳手段,文化管理实质是一个不断超越和虚化制度的过程。就考勤而言,我们也有考勤制度,但提前到校已经成为干部、教师的习惯,基本完成从制度到文化的升华,制度也就虚而无用。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是一种文化行为,当早来晚归成为多数人习惯时,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行为文化。
(2)人本管理。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再严密的制度,也不能涵盖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行政式管理、企业式管理,对学校和教师来讲都不适应,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它尊重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本着“理解、尊重、信任、服务”的原则,为教师搭建交流思想、展现自我的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真诚去打动每一颗心灵,从思想深处激发教师积极向上,最终达到教师自主管理的最高境界。
(3)带-----典型带动。干部做教师的示范者、领路人,事事走在教师前面,敢于向教师承诺“向我看齐”;做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服务者,实施人本管理,甘做人梯,为教师发展铺路搭桥;实现无为而治,用真情唤热情,让教师享受工作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不断学习,努力创新,做学校发展的推助器;廉洁自律,勤工亲民,用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改变环境。树立教师、学生典型,不断强化二八效应,创建文化势能场。
(4)推-----习惯的内化。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办学思想,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并在各种制度措施的保障激励下,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最后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
我们先把思想观念转化为对教师的具体行为要求:实践“四个负责”:为学生现在负责,为学生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所有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走进心灵:“交十友访百家”“行万里,知千事”,做学生成长的守护神;爱满校园:每天门口迎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读懂学生的不同目光;关注发展:承认学生差异,不看成绩,只看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尊:设立虚拟批评席,给学生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校园弯弯腰:带头捡拾垃圾,给学生以无言的教育;学会交流:蹲下去与学生说话,牵着学生的手走路,直呼学生名字,让学生把话说完;学会欣赏:让掌声响起来,评优论长主题班会,错误是成长的伴侣……。
经常运用演讲、辩论、表彰等手段强化教师文化行为,当这些文化行为基本成为教师的行为习惯之后,久而久之就内化成教师的思想品质,最后所呈现出来就是一种新生的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