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引领、监督、指导与服务职能,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以开展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现代督导制度建设研究”课题为切入点,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和区县开展高中教育督导的情况,为完善督导制度提供政策咨询。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内涵的多元化与督导实施的促进性
教育是一种充满意向性的活动,由于“任何人从事任何事项,都依据某种看法作为行动的理由”,“他所具有的理解力不断地引导他,所有的活动能力都受到这种看法的指导” 等原因,要鼓励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首先需要回到事情本身,从政策制定和现实理解中寻找行动的“原点”,进而获得教育督导的起点与着力点。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第一次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正式写入我国重要教育文件之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更提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可见,世纪交替前后的近20年间,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关注办学体制的多样化,具体表现在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加大培养模式的多种探索。而不同区域、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然是处于不同的选择和表现之中。
从对北京地区的校长、督学的访谈中发现,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认识有着具体的解读,主要体现为:一是多样化发展的多维复合性。如有校长从培养目标、学校定位、课程设置、教材、学制、招生考试录取、教师聘用与发展等方面对学校多样化发展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解读。有校长认为多样化是贯穿于学校办学理念、管理体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研究、学生社团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规划。二是强调学生发展是重要基础。有校长明确表示“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多样化”。三是以学校特色为具体体现。有校长结合学校自身发展中的特色建设,强调特色化是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并呼吁获得更多的特色建设支持。四是校本课程是最外显的表达。如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几十门甚至上百门,并进行了相应的教材建设,以此体现课程的多样化。
透过政策文本与学校个性化理解的研究,我们发现,就北京市普通高中来说,多样化发展更多是聚焦于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是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以及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内涵性发展;是构建学生成长具有选择性、立体化、多通道的教育探索。同时,为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针对学校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的研究与实验,也成为探索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面向高中学校,突出培养目标的科学性、教育过程的育人性、办学行为的依法性、学校文化的独特性,应成为高中督导关注的重点。
学校特色发展的多元化与督导过程的研究性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
学校多样化的现实探索,是受到学校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多方面影响下的不断求索,是以办学理念、特色建设、课程建设等方式寻找发展突破口的建设过程。
循着学校已有的探索以及北京市正在推进的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行动的轨迹,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初步呈现出不同的路线与侧重点。
一是以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统领特色建设。许多高中学校都在不断明晰对于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深刻表达。其中普遍聚焦于关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面向全体追求创新的教育思想,同时在培养目标上也力求体现为了奠基未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然而由于学校生源层次的不同,使得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是毕业走向和学生出路上也有不同考虑。当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一种文本的形式表达和呈现之后,学校教育的“实然”状态就成为检验“特色”的重要环节。因此,以办学理念来显示学校特色,还有待学校更准确地结合教育实际和学生实际,落实教育定位。
二是以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为突破点。一些学校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兴趣,组建和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让不同的学生在一所学校中有不同的教育选择和体验。如有的学校同时拥有多种 “通道” 的培养路径:为出国留学准备的国际班、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班、“高加会”普通班等。这些“班”就成为“生源特色”与“培养特色”的依托。再如,有的学校面对有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的学生,分别组建不同的特长项目班,让不同的学生参与到不同的项目学习之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提供特殊的教育。当然,在这些学校中,特色项目的学生覆盖面和参与率,是有待继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议题。毕竟作为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是需要惠及到大多数学生的。
三是以校本课程和学生活动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正在成为不少学校特色建设的 “窗口”。有的高中学校,每个学年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有百门之多;有的学校的学生社团也多达几十个。从对学生的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放学后提供了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时间,66% 的学生参与了“一个学生社团或小组活动”,60%的学生都觉得学校的选修课还是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丰富多彩的课程选择与活动选择让学生获得多种学习体验,也让学校因课程和活动的多样性而体现出自身的开发能力。但是也要看到,在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的设计与实施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校际间、区域间的差异性,由此也折射出区域、学校的社会资源的差异性,它直接影响着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水平与潜力。
四是以拥有备案“挂牌”资格和获奖荣誉为特色。在北京,有一些高中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办学项目获得了招生支持。如为数不多的学校已经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针对特殊爱好与特点的学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女生为生源的华夏女子中学、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月坛中学、兼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崇文门综合高中等,都体现了高中学校特色在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上的全面探索。再如,有不少学校获得了诸如“金帆艺术团”、“轮滑运动特长班”、“美术特长生”、“科技特长生”、“人文实验班”等特长生招生资格,并对他们进行特长培养。此外,一些学校拥有 “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学校”、“全面育人优质品牌学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等荣誉性认可,显示着学校办学的优势和成绩。而 “课程改革品牌校”、“艺术特色品牌校”、“体育特色品牌校”、“科技教育品牌校”、“校本课程品牌校”、“团队建设品牌校”、“教研科研品牌校”、 “学校科学管理品牌校” 等特色建设,正在成为部分区县在整体规划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 “后示范校时期” 的着力点。
总体看,北京市普通高中正在着力进行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促质量。因此,针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督导,在适应高中学校办学特色、自主探索、课程开发等建设历程的特殊性与多元化的过程中,必然是既要充分关照,又要有针对性。
目前在鼓励和支持学校办有特色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受到人力、设施、时间、经验等多种影响,特别是高中教育直接联系着高考这一“高厉害”环节,直接影响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广度、深度与参与度。尽管许多学校都在努力以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特色打造等丰富和灵活的教育生活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60% 的学生感到目前学校的课时太多太满,54%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主要是围绕高考开设的,近 59%的学生体会到 “考试频繁,很有压力”。
可见,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切实从激发和关注学生兴趣和持续性出发,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视角,诠释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追求与实践途径,摆脱过于围绕“高考”办学的束缚,还需要深入思考、积极尝试和对话交流。由此,高中教育督导必须不断深入高中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下解读学校发展,共同研究基于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助推与引导高中教育担当起“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教育责任。因此,面向高中教育的督导,必然是要走进区域、学校之中,结合不同学校的建设实际,运用现代督导的发展性评价、多主体评价、校本评价等理论,研究高中教育督导的特殊性和可行性,进而彰显督导的引领、服务和研究的价值。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多样化与督导创新的专业性
普通高中教育是承上启下的“准”专业教育,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基于学生的共同基础、为学生做好专业选择和融入社会担当责任而提供的高一级基础教育。适应社会的人才多样化发展需求,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正处于实践探索的关键时期,而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也处于一个亟待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建构与探索的过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适应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督导制度建设过程是与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同步运行的教育实践过程。针对当前面向普通高中教育整体发展的政策文本、指标体系、实施要求等尚处于亟待开发和完善的状态,面对普通高中学校积极探索的发展态势,教育督导只有以深入研究高中教育、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基本思路,寻找到高中教育督导在职能定位、目标任务、实施策略上的着力点,逐步构建适应普通高中发展需要的督导实施策略与内容框架,从而体现督导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主动作为与现实举措。
调查发现,不少高中学校和区县政府职能部门都将高中督导视为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与指导力量,充满期待和希望,也从学校建设出发提出许多建议。如问卷调查显示,65.3%的学校人员和71%的督导人员都认为高中督导对学校发展有些作用和很有用。超过 70% 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对“政府部门的督导机构能够对高中教育起到作用”、“督导是增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高中教育督导能够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等表达给予认同。围绕适应高中学校的不同发展路径与方式,约89%的人主张“督导要对学校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回应”;92.2%的人建议“高中督导要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程序”;超过40%的人赞成“高中督导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做出科学的评价”。为此,开展适应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督导研究,既要加强政策、文件的学习领会,让依法督导获得政策依据,也要加强实践性探索,让高中教育督导的创新性与专业性得以显现。
就创新性而言,最直接的体现是职能与角色的转型,从自上而下的“权威性”、“检查式”督导转向协商型、合作型、研究型督导。加强针对学校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特色建设、整体运行侧重点的研究、指导、服务与评估,不断清晰对于多样化发展的理解,形成引导、扶持、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的督导创新态势。
就专业性而言,最直接的体现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在管理、课程、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专业要求。比较发现,发达国家的督导队伍均呈现出专业化、专职化的特点,突出督导在教育指导和咨询、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方面的功能。督导人员专业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以督导为纽带,形成聚合多方面的专业力量,与其他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专业研究院所等协同合作的、创新高中教育督导的人力保障。
总之,一年的专题调研,对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教育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建立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督导制度做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索。一年的时间仅仅是一个起步,不断探索支持和促进区域政府和学校创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多种选择和发展机会的高中教育,将是督导部门积极作为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