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为了追求学科“分数”,课堂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成绩不高,怪练题少,不断陷入题海,付出之后却换不来相应的成绩回报,于是大家互相埋怨,领导怪教师不出力,老师间彼此指责占用学生时间太多,家长怪老师不会讲,老师抱怨学生脑子笨……石家庄二中陈桂虎老师在对教育有效性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小学开始积累了很多堂无效的教学课之后,很多原本聪明的孩子成为高中里的“差生”。
每一次教育都有效吗?
“只要学习,就有收获”,真的是这样吗?陈桂虎老师提供了三个案例:
一次在公交车上,孩子看到车上的表显示18:30,不解地问妈妈:“咱们表都不是12个数字,怎么还有18点呀?”妈妈给孩子解释道:“现在都是24小时制,24减18等于多少?”孩子迟疑,妈妈接着补充道:“24减18等于6呀,所以现在是下午6点半,懂了吗?”孩子陷入一片茫然,没有再追问下去为什么。如果当时时间显示是19:30,不知这位妈妈该怎样教孩子。
某小学四年级科学考试题目,问题:“飞机上的乘客相对于( )是静止的”,孩子的答案是“座位”,被批为错,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飞机。家长看到标准答案后,悲从中来,物理上非常有趣的“参照物”,孩子却以错误开端,“拨乱反正”至少需要两倍的力气。
一位数学老师讲射线的概念,问道:“同学们生活中看到过射线吗?”学生们有的说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有的说探照灯射出的光线,有的说太阳光线……。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打开激光电筒,将激光射向教师墙面,问:这是射线吗?教室里学生们激情高涨,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说射到墙上有端点,射到外面才是。老师随后将激光射到室外,老师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拓展,有的学生马上说,光线射到楼房上,楼房挡住了也有端点,也不是射线;激动的孩子们有的建议老师把激光筒搬到操场向天空射,就是射线了;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们有的马上补充道,天上还有外星球呢!大家经过激烈的争辩后明白:激光筒射出的光线假如能穿透一切障碍物,沿着一个方向无限伸展,就可以看成射线了。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教学方法,对孩子思维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知识、学问是来自于生活,我们可以引导帮助孩子从生活中寻找出“原型”,但失当的教育行为,错误的引导,往往是阻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课堂上为何没有启发
第三个案例,之所以令很多家长心向往之,是因为这种有效的启发式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在太稀缺了。目前中小学教学,许多学校为了争取升学率,只注重分数,为了获得短暂的“高分”,教学上搞大量题海战,频繁的考试,草率的评判和讲解,过后,学生学习效果变差,又被裁定为学习时间不够,做题太少,困惑进一步蔓延,大家进一步泥足深陷。长期下去,导致学生的洞察力、思维能力、类比能力、接受能力等各种能力低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兴趣低下,缺少创造性。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异常困难的情况,许多聪明学生变成了“差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的作用的确是巨大的,但许多不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的环境够宽松吗
陈桂虎总结,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所规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老师为什么不去进行有效的启发?有的学校给老师下达分数指标,成绩末位淘汰,弄不好就下岗;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水平,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参加考试,要让老师与学生进行成绩PK,一决高低,考不好不仅领导问责,脸面上也难堪,甚至定为不合格教师,老师精神压力大。而教育学领域的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所给予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一定的资源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自己建构的。新课标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班级应像家庭一样发挥作用,同学应像亲兄弟姐妹一样,当遇到困难或外来的压力时,他们彼此能连为一体,互相支持。但这种友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为师生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发生实现。
看看古人的教育之术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许多国内外教育理念冲击我国许多家长,最近的一次冲击波是“虎妈”、“狼爸”的教育理念撩拨着许多人的神经,褒贬不一,不知如何取舍。
迷茫中,不妨看一下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说两千多年前,我们老祖宗就知道教育学生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获得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懂得快,记得牢,老师用力少而收获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经过了充分的思考,有了求知的要求,孟子称之为“追求自觉而有所得”。
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具体定位了教师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些理论虽然简短,却值得老师们用一生来消化。
老师,您的教学高效吗?
时间: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