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将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时间:2014/5/17

以作业布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无疑是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的结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意识行为,形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的“两面人”。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还应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德育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是因为在这个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个性。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偶然无序的人与人交往中生成的。由于面对的教育环境(学校和家庭)不同,道德表现的模式也不一样,如果脱离它生活世界的土壤,像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按一定程序化教给学生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下去完成,必然造成德育实效的低下。

生活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能从耳闻目睹的日常生活中体悟、汲取丰富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如何使德育贴近生活,首先,教师不妨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情境,从生活中提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知美丑,明善恶,完成知、情、意的整合。其次,也可以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随机教学和定向引导。这样会使良好道德行为者备受鼓舞,使不良道德行为者及时醒悟。第三,教师还要注意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这促氛围中获得道德生活体验,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比如,班会课上的一个故事,教学中的一个延伸等,都可以使学生在心灵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非正常的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这种对学生的渗透教育,比起硬性布置的作业而言,效果是不说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