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如何解决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4/5/26

【摘要】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当前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过程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薄弱学校的改善,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薄弱学校B中学的研究,发现薄弱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薄弱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的持续存在和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原则,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使就近入学政策难以落实,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变革薄弱学校,势在必行。其实,薄弱学校是相对于好学校而言的,指在同一个时期和地区内,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生素质相对较低,教育管理不善和教育质量不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望低下的后进学校。相比之下,薄弱学校因种种原因导致学校的档次严重低下,问题重重,在今后的发展中举步维艰。那么,薄弱学校具体存在哪些问题?笔者以B中学这所初中薄弱学校为例,逐一阐述。

一、B中学的基本情况

B中学地处H苗族自治县北部,属苗族人口聚居地带,其服务半径为学校周边25公里,山路步行5个小时,覆盖全乡13个行政村,78个自然屯,176个村民小组,16个乡直单位。

(一)基础设施

B中学为乡级初级中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H苗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1966年更名为B中学。B中学占地总面积为36.25 亩,建筑总面积3858平方余米。现有教学综合楼1栋、学生宿舍楼2栋、学生食堂1个,公共厕所1个,教室18间,并设有化学实验室和仪器室、物理实验室和仪器室、生物实验室和仪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室、团队和科技活动室、图书室等,还有 2个标准篮球场和1个活动场。其中学生宿舍楼是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总投资36.45万元,建筑总面积达719平方米。女生每个宿舍摆放有8张双层铁杠木板床,根据身高两人可合住1 铺,最多可容纳16人住宿,最少可容12人,宿舍配有阳台和卫生间,拥有简单的洗澡设施。男生宿舍比女生宿舍小,每个宿舍最多可容12人住宿,没有阳台,在每个楼层设有一个公共的卫生间(配有洗澡设施)。学农基地在学校后背山,共有22.25亩,生均 1.39亩。

(二)生源情况

B中学从1956年开班招生,学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子弟。目前开办13个教学班,其中初一年级5个班,初二、初三年级各4 个班。在校学生630人(另有本乡籍在外就读初中学生117人),女生226人,男生404人。住宿生618人,其中女生为215人,占 34.8%。留守儿童437人,占69.4%,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53人。由于B中学独特的地理位置,学生的民族构成存在不同,其中来自苗族的人数最多,有452人,占71.8%;汉族最少,有11人,占 1.7%,其余为壮族50人,占7.9%;瑶族82人,占13%;,侗族35 人,占5.6%。

(三)教师情况

B中学现有教职工48人,有国家编制的38人,其中女教师9 人,外乡籍的20人。在编教职工中,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33 人,高中学历 1人,初中学历2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拥有中教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4人,中教二级15人,其余为中教三级及以下。有部分教师原为小学教师,通过成人高考或高等自学考试,获得了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逐步调到中学来,成为学校的一部分教学和管理的骨干力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辍学问题依然存在

B中学所在地A乡,地处H县东北部,属中低山地带,虽然目前12个行政村已通村级公路,但由于自然状况等多种原因,A乡经济发展仍然缓慢。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单靠种植一些杂粮维持生计,无力支付子女上学费用。加上民族地域特有的民族风情,如红瑶族有着“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女孩子读书在这里不被提倡。还有特别是受打工潮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有厌学情绪,仍然存在失学、辍学现象。特别是在每学年开学之际,辍学人数相对较多。另据B中学“控辍保学”工作小组目前统计资料显示,小学在校学生总数2242人,小学新生入学389人,转入199人,外来借读12人,复学14人,转出270人,休学5人,死亡0人,毕结业247 人,辍学6人,小学年 辍学率为0.28%。初中在校生为614人,初中新生入学197人,转入40人,外来借读2人,复学12人,(其中简易初中班123人),转出27人,休学0人,死亡 0 人,毕结业182 人,初中年内辍学人数14人,年辍率为1.93%。 由此可见,如何让更多的辍学学生返校读书,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是B中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本身素质、专业结构及待遇方面存在问题

教师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在与校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真正取得中学资格的教师36人,一部分从小学借调而来,这些教师中有一些不能够适应他们的工作。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新课改方面的知识懂得太少,而一些教师又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致使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教师太少,到目前为止仅有两位男教师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

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许多教师专业不对口,现在学校缺专门的体育老师,只有代课教师来上,是学校请来的。在与一位教师的访谈中,他提到,他所读的专业是数学,但现在不缺数学教师,他改带信息课,教学生学计算机,不能发挥他的专长。校长本来专业为历史,但由于政治教师只有两个,所以改带政治课。音乐教师和计算机教师都只有一个,班级多,明显不够用。

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跟不上,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班主任每月有75元的津贴,一般行政人员和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及学校勤工俭学的补贴。勤工俭学的补贴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小卖部承包给私人,实行学生食堂承包责任制,承包出去50%,从中所获得的承包费。这样的勤工俭学补贴一学期给每个教师发100元。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现有的1栋教师宿舍楼仅能容纳10家住户,一般只有教龄比较长,专业技术职务较高的教师才可分的。在学校教学综合楼后面有一排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旧式的十几间不到15平方米的瓦房供部分教师居住。但一些教师反映,这排瓦房由于年久失修,雨天漏雨,基本属于危房,没有教师敢住。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没有住所,只能到学校外面租房居住。

教师培训资金缺乏,不能让所有教师都参加培训,出去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很少到外地学习。一般都为教育局统一组织,培训地点在H县民族礼堂,时间为一个下午或一天,培训内容一般为初中新课程标准或相关学科教学法等,参加人数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校适当地报销教师培训的差旅费,20元左右。部分教师去培训学到的知识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需借助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来操作,不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其他未接受培训的老师。

(三)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现代化教学设备有待改进

在与校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一年支配的费用有5万块钱,用于学校的基本业务开支。按照学生公用经费,一个学生一个学期90元,一年180元,包括水电、办公、维修、电脑、纸张、学生试卷等。这些经费只能维持学校日常的正常开支。大的维修要申请专项经费。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现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上仅有一间多媒体教室80平方米,里面配有一台电脑和投影仪、没有桌椅板凳,上课时需学生自带,还有34英寸电视机一台、DVD一台,仅够维持目前农村教学所用。一位中层领导提到,学校的办公电脑仅有一台,而工作人员有13人,明显的人多机少,办公设备奇缺,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另外,学校的校本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经费等问题,仅有初步的设想,还没有开始编制。学校虽开设有美术、体育、音乐兴趣组活动,但仅有美术、音乐老师各1人,体育活动由代课教师来组织,活动的开展还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应的机制,办学特色尚未完全形成。

三、对策

(一)政府的扶持

1、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

说起学校的发展规划,校长提到,学校有今年、三年、五年、十年的规划,每一年都有,有短期、中期、长期,但很难达到,关键是经费问题。从学校目前的经费来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上级财政拨款、每学期学生缴纳的杂费、向上级申请的专项拨款、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助。从B中学近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来看,学校在未来三年内办学水平要达到一级三等,办学规模发展到18个班,生源达到 1500人,教学质量居全县14名以上,学校基础设施要完成教师宿舍楼1栋,建筑后背山环山跑道等。而这些目标的达成,仅有满腔的热情、动听的口号是不行的,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的投入。加大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是必不可少的。B 中学目前面临现代化教育设备欠缺,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无论从学校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需要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扶持。

2、加强对薄弱学校制度方面的倾斜

在现有的教育经费使用及师资分配、解决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对薄弱学校要实行制度方面的倾斜政策,这样才能调动办好薄弱学校的积极性。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曾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有用人才,促进了经济建设,但在新形势下,继续从事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素质,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多层次人才不符。因此,目前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学校”转向大批“薄弱学校”,不再设立新的重点学校,逐步淡化、弱化现有的重点学校,停止示范学校建设。同时,利用重点学校的办学优势,实施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挂钩,进行交流合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支援薄弱学校,达到共同提高。

3、改革薄弱学校的办学体制

当前困扰薄弱学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教育经费不足。要积极稳妥地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使政府能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和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亦可采取强校与弱校挂钩的方式,每个重点学校、示范学校都有责任代一个薄弱学校。应提出要求,明确目标和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在教育管理内部建立一种“有利于大面积整改”的办学模式。

4、加强对薄弱学校的领导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要制定规划,要争取“按级负责、分工负责及层层建立责任制”等方式,限期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此外,要注重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有计划地选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到薄弱学校去锻炼和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聘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退休校长、高级教师到薄弱学校去帮助工作。同时,可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评估体系,形成一支德才兼备、懂业务、善管理,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

(二)学校自身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薄弱学校的改善往往强调外部对人、财、物的更多投入,即靠外部的“输血”来促发展,这容易导致办学者的依赖心理,制约学校发展。一般来讲,“输血”只能治标, “造血”才能治本。薄弱学校除了存在薄弱点之外,还存在着发展的各种潜能,只有当这些学校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学校发展的现实性,薄弱学校系统才会拥有“造血”功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薄弱学校办学不能“等、靠、要”,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现有条件,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1、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学校处于多民族聚居地带,以苗族居多。不同民族的传统观念制约着本地人对教育的理解。如红瑶族认为女孩天生没有读书的权利,六岁就要为自己的嫁妆做准备。她们平均出嫁的年龄是十五六岁,如果没有嫁妆或许就找不到好的婆家。因此在红瑶族,到目前还有许多女童不被送去读书或中途辍学,认为读书没有用处,反正将来是要嫁人的。正是由于这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A乡的自然状况,土地有限,不少闲置劳动力到外地去打工,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还没初中毕业就要随父母出去打工的人比比皆是,这就造成了辍学、失学儿童的存在。在B中学近五年的发展规划中,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确立“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办人民和社会满意的教育”。从这里不难看出学校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需要不断完善“控辍保学”措施,严格控制学生辍学,提高学生的巩固率,千方百计把辍学率降低到最低点。

2、拓宽学校勤工俭学的领域

B中学需要进一步拓宽学校自身的勤工俭学的门路,加强对外联络工作,拓展多方援助办学,同时组织师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加强学校常规管理

B中学要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让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校办学吸引力。开设校本课程,规划好学农基地,将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让“课改”走进课堂,增强趣味性,从多方面吸引学生,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变B中学面貌的根本。首先要对全体教师从教育思想到业务基本功,从备课、授课到评课进行全方位强化培养和训练,提高其整体水平。注意发挥特殊教师和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办法,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同时,学校应给教师创设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且可以采用引进政策,鼓励有办学经验的退休校长、教师到B中学兼职兼课,使B中学有一支思想素质高、精通业务的合格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