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学校生活的一整套的观念体系、制度安排、行为方式、语言符号、风俗习惯以及环境建设的有机体。一所现代化的高中学校,其文化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学校文化体系。要坚持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师生发展为目的,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学校文化,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丰富师生的精神内涵,用学校文化引领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一、学校观念文化。
学校是育人机构,树立什么样的学校观念对于学校和师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构建开放的、立体的育人空间,使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受到良好教育,使教师在业务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获得大幅度提高,培养师生终生学习、终生发展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就是不仅要看他是否满足了当前的需求和社会期望(如升学率),更要看其是否具有对未来社会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和主动适应能力;不仅要看学校当前的管理过程和结果,更要关注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是否具有持续的张力。为此,就要特别树立“应然教育”和“实然教育” 的理念。在这里,“应然教育”是理想,是追求,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对老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目标;“实然教育”是现实,是结果,是符合社会和大众现实需要的教育,是老百姓当前所热切关注的,学校现阶段所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办学行为,是教育的现实。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应然”和“实然”之间找到那个最佳的结合点,使我们的“实然教育”尽可能向“应然目标”无限靠近。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实现办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建立民主、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文化,不仅有利于启动校内活力,形成高速健康的学校运行机制,还有利于落实“校长责任制”、改进“分配制度” 和“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给管理工作带来莫大的方便,形成“在单位遵章守纪、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公德。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应该淡化权力地位意识,强调交流、沟通和参与度。在教育决策上,要注意调动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师生的主人翁意识,着眼于开发师生的潜能和价值,增强学校组织内的凝聚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管理模式上,应该根据学校管理者的素质、成员构成特点、历史沿革变化等情况,采用“直线型”、“扁平型”或“立体型”的管理模式。在运用制度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开放性,并充分考虑到学校不成文的、无形的传统和做法,建立“互动机制”,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执行的阻力,调动师生的内驱力,保证政令的畅行无阻。
三、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前提,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外部呈现,它包括校园场地、建筑物、教学设备等等所谓“硬件设施”。校园的布局应该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发展,各种建筑物的命名、功能室的布局应该反映校园的文化内涵,校园的建筑小品、学生宿舍、餐厅、报栏橱窗、道路墙壁、校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网络等都可以承载宣传校园文化的功能。要注重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用环境熏陶人,用氛围感染人,用文化塑造人。可以通过在校园宣传橱窗、教室、宿舍、餐厅等学生集中的地方张贴名言警句、励志口号,在每个教室外设立阅报栏,在教学楼走廊悬挂学生光荣榜和进步之星,课间为师生播放世界名曲等等,切实做到了校园“墙壁会说话,草木都含情”,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使校园成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地方,成为莘莘学子求知奋进的学园,健康成长的乐园、陶冶情操的花园、温馨舒适的家园。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内隐”的学校文化转化为“外显”文化,最终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和充满绿色的生态校园环境,培植优质教育资源,为师生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使师生在精神文化的深度浸润中,走向现代教育的自由与和谐。
五、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推进课堂文化建设,首先,要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其次,要做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最后,还要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
总之,学校文化既源于历史传统的传承,又源于改革与实践的经验积淀,它实实在在发挥着教育的前导和引领使命,创造学校品牌,推动学校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以及充满“绿色”的生态环境,培植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通过有形的物质文化教育和无形的精神文化浸染,促进师生幸福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