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以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时间:2014/5/27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集体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是集体人格的沉淀。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流贯于每个人的周身血液中。它外显为做人、做事的方式,并化成习惯,形成传统,规范人的行为,引导人的精神取向。与科学管理相比,文化管理具有柔性的特点,它在无形中影响集体成员的思想行为,以缓和的方式展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发挥作用,因而更加周全、更加到位、更为长久,具有无处不到的渗透力和无时不在的持久性,集体成员浸染其间,无法超脱其外。下面,笔者谈一下我校依据学校文化管理的特点所开展的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方面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思考。

一、认识文化管理的实践意义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并在学校管理中切切实实地发挥着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让无形变为有形,让微小得以放大,让学校的文化通过一草一木、一个人、一件事显现出来,发挥其独特的影响作用,达到引导人、规范人、成长人的目的。

1.以校史文化激励人。我校始建于1907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百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代代实小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三原色”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性”的课堂特点。“崇德尚文”的校训,明确了崇尚文化、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首任校长宗秀松女士于学校草创,举步维艰之际,捐物建教室,辟操场,购设备,开园圃,为学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校园中建有宗秀松塑像,这是对她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肯定和弘扬。以此为基础,学校形成了秀松系列文化:校歌《小小青松在成长》,引导学生像青松一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顶天立地。设立宗秀松奖学金,激励学生发愤学习,以学校为荣,为学校增光。校徽以小青松作为图案,每届毕业生在校园内种植一棵小青松,唱着《小小青松在成长》的校歌走出学校。

2.以环境文化熏陶人。环境作为一种显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化表现形态,它折射出的是一所学校的内在风格和气质。2003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将学校迁至新城区。新校区占地65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新校区内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学校正门大厅定期展出学生绘画作品,公布各类评比结果和获奖喜讯。国庆期间的“庆国庆”展版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世博期间“笑脸迎世博”的展版,让孩子们的心与世博贴得更近了。各班按照立体化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进行专题策划布置,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育人环境。如六(5)班的“长江文化”三年以来一以贯之,形成了鲜明的班级特色,长江文化已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童年的记忆。六艺苑门厅陈列琴棋书画等反应素质教育成果的活动照片,供学生、家长观看,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从小学好本领。“邑学泮池”是老校区的一道风景,新校区取其意蕴,仿建一座,既点缀美化校园环境,又起到激励学生刻苦读书的作用。

3.以优秀榜样影响人。人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人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尤其优秀教师,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学校优秀文化的基本价值趋向。(1)请进来。我们曾经在教师节期间邀请退休老领导、老教师来校跟老师交流,老教导、老辅导员、老校长难掩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回忆起一桩桩往事,一项项荣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样的活动传达出了这样的声音:面向未来的实小是从过去一路走过来的,实小人肩负重大责任,实小人必须把实小办好,才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前辈。传唱于每个实小人嘴上的“敬业奉献,敢于攻坚,勇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实小精神,是基于现实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服务教育、献身事业的从业要求,也是根植于学校传统文化土壤的实小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她与学校的历史一脉相承,是历代实小优秀教师精神特质的提炼,也是每个实小人优秀起来的力量源泉和行为航标。(2)走出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条件和目标要求,但是“成事”的精神特质永远不能改变,优秀的传统永远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我们开展青年教师采访退休教师活动。老师们选好采访对象,定好活动主题,拟订方案,组织采访。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亲身感受老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一位青年教师不无感慨地说:“想不到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能坚守教育,安心教育。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应该比过去做得更好才对。”

二、把握文化管理的整体特质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完整地看待学校管理工作,就可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走进广阔的管理境界。学校文化也具有整体的特性,学校工作整体地浸染其中,并在整体上接受其影响。我们需要确立整体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开展工作,才能使学校这个肌体不出毛病,获得健康发展的生命力。

1.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首先,要重视个体的作用。文化是集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从众心理就是跟着多数人走的行为倾向。多数人往哪里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别人。因此“个体”对于集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校长的核心作用。无疑,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倡导者,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生成、创造、实践文化的能力。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通过工作宣讲、述职考评、教代会制度,使校长工作透明度得到增强。与教师平等对话,参与教研活动,参与课题活动,亲自执教研究课、展示课,使校长工作知名度得到提高。采用“由下到上”的工作思路,按照发生、论证、实施、评价的程序开展工作,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性。(2)中层的领航作用。中层如屋之框架,是学校文化的坚守者和实践者。我们提出中层岗位要求: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素质、高超的管理艺术、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给我上”为“跟我来”,转变角色意识,改变传统观念。组织上岗演讲活动,讲工作目标,讲工作措施,明态度,表决心,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理解层面走向促进层面。工作月汇报、中层例会等日常检查反馈制度的建立,融检查、培训于一炉,有效地提高了中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和政策执行力。(3)骨干的带头作用。选好条线、部门、室办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竞聘上岗、工作演讲、工作述职等方式,按照“过得硬、统得起、甩得出”的要求,让骨干成为行为上的示范者、舆论上的导向者、工作上的协调者。通过评比、奖励、考评等方式让他们的工作得到检查和反馈。(4)教师的主体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它就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让教师有精神追求,有努力方向,通过各类培训学习,让教师认同学校主流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其次,要关注整体的情况。个人的优秀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群体的行为才能固化为学校的文化,具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尽量采用“集体事”的方式做事,比较典型的就是毕业班工作。开展集体备课,经验共同分享,差生共同辅导,责任共同承担。每年举行的毕业班事迹报告会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集体攻克难关等方面的感人事迹。一位老师说:“我们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船的方向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协作。”当一种集体意识深入人心,就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对于一些荣誉,我们更加看重集体的荣誉,如体育团体总分、文娱演出获奖、团队赛课获奖等。同时,我们对“个人的事”进行集体化改造,如论文撰写,我们有序组织选题沙龙活动,一起定主题,一起改文章,一起总结经验。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让一件“个人的事”在集体范围内产生影响。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是个人与集体结合的典范。每个节目,从编剧、排练到演出责任到人,都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但每个节目又是一台晚会的一个部分,主题、服饰、表演等方面都要服从整台晚会演出的需要。最终每年的晚会达到出场精准、排练精心、管理精到的整体要求,精彩呈现,好评如潮。可以说,每一项活动的成功举力,都是上下同欲、整体协调、共同努力的结果。

2.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从整体的角度看,学校文化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作为一种不断生成、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一件事重复着做慢慢就会成为习惯,等到习惯形成以后,不讲自知,不令而行。这就是固定下来的学校文化力量的具体体现,这是学校文化相对不变的一面。然而,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是对文化“恒定性”的一种误解。不思求变会固步自封,会走向僵化和末路。我们反复提倡“用一百种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山还是那座山,但不同的角度会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以“求变”的思路做好每一项工作,固定了的习惯化的东西因变化了的因素而平添许多灵动和生气,从而使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如:中层演讲,年年进行,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干群之间的理解,有利于理出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但我们还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行:口头演讲和书面交流相结合、人人演讲和部门主管相结合、全面开讲和只讲要点相结合,给人年年不同的新感觉。节日庆祝活动,更是在继承中推陈出新,节目表演不断采用新方法,使活动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让人久久难忘。英语节、电脑节作为保留节目,已经举办好多届,每年都充实新的内容,注入创新因子,因此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渐渐成为学校特色品牌之一。

3.处理好外显与内质的关系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上的问题往往来自思想上的问题,学校文化具有内隐性。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思想教育,给师生心灵以滋补。老师们一起学习叶圣陶的《假如我当老师》一文,用原文重读加阅读心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布置老师进行假期读书活动,进行读书笔记的展出和交流。这是一种触及人的心灵的思想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在学校青年教师会议上,我曾以《做一个有文化的实小人》为题讲话,要求教师做一个有理想的实小人,做一个有信念的实小人,做一个有准则的实小人,做一个有精神的实小人。老师感触良多,一位老师说:“原本在我心目中‘文化’的概念就是指有知识,但听了这个讲座后,我明白了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她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为人处世的准则,她的最高层面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精神和信仰。学校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关心,对我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关注内质,由内而外,还需确立一种前瞻意识。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才能赢得从容的姿态,抵达成功的彼岸。每年学期工作,计划先行,在假期中,中层就预先做好各类计划并进行交流讨论,让学期工作有路可循,开学工作忙而不乱。

三、强化文化管理的过程意识

如果科学管理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收获的是立竿见影的管理效果,那么文化管理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而这个过程就其本身而言也是具有价值的,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取消它,只能重视它、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这是对待文化管理的基本态度,也是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1.开放性。学校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内部的人事变化、外部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学校原有的文化。作为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校文化现象,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并对其进行校本化改造,为我所用。每年有新师范生分配进校,学校按照惯例对新教师进行培训,除通识培训外,还要组织一些专门的培训。侧重形式的活动有新教师上岗演讲、上岗宣誓等等,注重内容的活动如通过师徒结对、青年夜校等活动让新教师迅速入门,邀请退休特级教师结对帮辅,让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专业成熟起来等。另外,新进的老教师(相对于新毕业的师范生而言),他们身上留有过去学校的文化烙印,通过业务学习、专业培训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历史,尽快融入实小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小人。新进教师接受学校文化熏陶,完成学生到教师、他校教师到实小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文化也因不断充实的新生力量而变得更具活力。学校每年还要接待兄弟学校领导来校挂职学习,他们全过程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既是来学习的,也是来指导的,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向他们全面开放的过程中会发生微小的变化,他们的优秀经验可以为我们所用,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的学校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2.具体性。学校文化作用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的真实的事件。具体的事常常很微小,然而微小往往是“巨大”的开始,因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与事之间会相互影响。如一个团队能坚持“早”到校,长此以往,作息时间成为摆设,不再起任何作用,这表明已形成了一种“早”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传染的性质,作息上的“早”来源于并强化着思想意识上的 “早”,不单单在作息上面,其它事情也会受此影响变“早”。教师的意识还会影响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期末考试,我们的老师总是当天批完试卷,这与他们“早”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而这样的意识最先是从“早”到校这样具体的小事开始的。“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具体的一件小事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把事情做大、做成的关键之所在。反过来,我们就是通过重视细节管理,把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做扎实,做透彻,以此来不断强化着学校的优秀文化。因此,“抓落实”成了我们做事的主题词,常常挂在嘴上,在动员时,在总结时。随着学校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学校经常举办或承办大型活动。每一项活动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管,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的第一步的第一步是什么”,绕口令一样的“抓落实”要求,意思是说,必须心中有数,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3.复杂性。学校文化如水一样,虽柔弱,然无孔不入,无坚不摧,遇障碍绕道而行,百折不回,不达目的永不罢休。这样的特质,注定了以文化方式开展的学校管理,其发生作用的过程不是径直的生硬的一蹴而就的,而是会经历曲折和变化,是一个温火炖鸡汤的慢活。凡事都要制订方案,有了方案,还须在具体的实施中持久地坚持下去,其间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再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不协调到和谐,从不理解到接受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做很多很细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智慧、毅力和耐心。如:每年一届的教育议事团全体会议,我们把相关成员吸收到议事团成员中来,一起议学校之事,把学校发展之脉。这样,把本可能对学校发展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一些成员为学校发展之事出谋划策,不少有意见者成了建议者。来学习的领导、老师都有感觉,说我们活动多、会议多,好像有过细过杂过烦过慢之嫌。其实,我们应该看到“慢活” 的美丽、“多余”的价值。有时“好事”还真的需要 “多磨”,因为“磨”有目标,“磨”有方法,所以细致而不死板,复杂而不复杂化。因为“精细化”的打磨,每年“教海探航”等征文活动,不管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次,都让人兴奋不已,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来自于坚持不懈,来自于精益求精。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集体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是集体人格的沉淀。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流贯于每个人的周身血液中。它外显为做人、做事的方式,并化成习惯,形成传统,规范人的行为,引导人的精神取向。与科学管理相比,文化管理具有柔性的特点,它在无形中影响集体成员的思想行为,以缓和的方式展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发挥作用,因而更加周全、更加到位、更为长久,具有无处不到的渗透力和无时不在的持久性,集体成员浸染其间,无法超脱其外。下面,笔者谈一下我校依据学校文化管理的特点所开展的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方面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思考。

一、认识文化管理的实践意义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并在学校管理中切切实实地发挥着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让无形变为有形,让微小得以放大,让学校的文化通过一草一木、一个人、一件事显现出来,发挥其独特的影响作用,达到引导人、规范人、成长人的目的。

1.以校史文化激励人。我校始建于1907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百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代代实小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三原色”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性”的课堂特点。“崇德尚文”的校训,明确了崇尚文化、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首任校长宗秀松女士于学校草创,举步维艰之际,捐物建教室,辟操场,购设备,开园圃,为学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校园中建有宗秀松塑像,这是对她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肯定和弘扬。以此为基础,学校形成了秀松系列文化:校歌《小小青松在成长》,引导学生像青松一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顶天立地。设立宗秀松奖学金,激励学生发愤学习,以学校为荣,为学校增光。校徽以小青松作为图案,每届毕业生在校园内种植一棵小青松,唱着《小小青松在成长》的校歌走出学校。

2.以环境文化熏陶人。环境作为一种显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化表现形态,它折射出的是一所学校的内在风格和气质。2003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将学校迁至新城区。新校区占地65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新校区内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学校正门大厅定期展出学生绘画作品,公布各类评比结果和获奖喜讯。国庆期间的“庆国庆”展版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世博期间“笑脸迎世博”的展版,让孩子们的心与世博贴得更近了。各班按照立体化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进行专题策划布置,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育人环境。如六(5)班的“长江文化”三年以来一以贯之,形成了鲜明的班级特色,长江文化已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童年的记忆。六艺苑门厅陈列琴棋书画等反应素质教育成果的活动照片,供学生、家长观看,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从小学好本领。“邑学泮池”是老校区的一道风景,新校区取其意蕴,仿建一座,既点缀美化校园环境,又起到激励学生刻苦读书的作用。

3.以优秀榜样影响人。人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人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尤其优秀教师,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学校优秀文化的基本价值趋向。(1)请进来。我们曾经在教师节期间邀请退休老领导、老教师来校跟老师交流,老教导、老辅导员、老校长难掩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回忆起一桩桩往事,一项项荣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样的活动传达出了这样的声音:面向未来的实小是从过去一路走过来的,实小人肩负重大责任,实小人必须把实小办好,才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前辈。传唱于每个实小人嘴上的“敬业奉献,敢于攻坚,勇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实小精神,是基于现实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服务教育、献身事业的从业要求,也是根植于学校传统文化土壤的实小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她与学校的历史一脉相承,是历代实小优秀教师精神特质的提炼,也是每个实小人优秀起来的力量源泉和行为航标。(2)走出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条件和目标要求,但是“成事”的精神特质永远不能改变,优秀的传统永远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我们开展青年教师采访退休教师活动。老师们选好采访对象,定好活动主题,拟订方案,组织采访。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亲身感受老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一位青年教师不无感慨地说:“想不到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能坚守教育,安心教育。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应该比过去做得更好才对。”

二、把握文化管理的整体特质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完整地看待学校管理工作,就可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走进广阔的管理境界。学校文化也具有整体的特性,学校工作整体地浸染其中,并在整体上接受其影响。我们需要确立整体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开展工作,才能使学校这个肌体不出毛病,获得健康发展的生命力。

1.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首先,要重视个体的作用。文化是集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从众心理就是跟着多数人走的行为倾向。多数人往哪里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别人。因此“个体”对于集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校长的核心作用。无疑,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倡导者,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生成、创造、实践文化的能力。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通过工作宣讲、述职考评、教代会制度,使校长工作透明度得到增强。与教师平等对话,参与教研活动,参与课题活动,亲自执教研究课、展示课,使校长工作知名度得到提高。采用“由下到上”的工作思路,按照发生、论证、实施、评价的程序开展工作,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性。(2)中层的领航作用。中层如屋之框架,是学校文化的坚守者和实践者。我们提出中层岗位要求: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素质、高超的管理艺术、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给我上”为“跟我来”,转变角色意识,改变传统观念。组织上岗演讲活动,讲工作目标,讲工作措施,明态度,表决心,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理解层面走向促进层面。工作月汇报、中层例会等日常检查反馈制度的建立,融检查、培训于一炉,有效地提高了中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和政策执行力。(3)骨干的带头作用。选好条线、部门、室办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竞聘上岗、工作演讲、工作述职等方式,按照“过得硬、统得起、甩得出”的要求,让骨干成为行为上的示范者、舆论上的导向者、工作上的协调者。通过评比、奖励、考评等方式让他们的工作得到检查和反馈。(4)教师的主体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它就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让教师有精神追求,有努力方向,通过各类培训学习,让教师认同学校主流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其次,要关注整体的情况。个人的优秀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群体的行为才能固化为学校的文化,具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尽量采用“集体事”的方式做事,比较典型的就是毕业班工作。开展集体备课,经验共同分享,差生共同辅导,责任共同承担。每年举行的毕业班事迹报告会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集体攻克难关等方面的感人事迹。一位老师说:“我们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船的方向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协作。”当一种集体意识深入人心,就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对于一些荣誉,我们更加看重集体的荣誉,如体育团体总分、文娱演出获奖、团队赛课获奖等。同时,我们对“个人的事”进行集体化改造,如论文撰写,我们有序组织选题沙龙活动,一起定主题,一起改文章,一起总结经验。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让一件“个人的事”在集体范围内产生影响。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是个人与集体结合的典范。每个节目,从编剧、排练到演出责任到人,都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但每个节目又是一台晚会的一个部分,主题、服饰、表演等方面都要服从整台晚会演出的需要。最终每年的晚会达到出场精准、排练精心、管理精到的整体要求,精彩呈现,好评如潮。可以说,每一项活动的成功举力,都是上下同欲、整体协调、共同努力的结果。

2.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从整体的角度看,学校文化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作为一种不断生成、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一件事重复着做慢慢就会成为习惯,等到习惯形成以后,不讲自知,不令而行。这就是固定下来的学校文化力量的具体体现,这是学校文化相对不变的一面。然而,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是对文化“恒定性”的一种误解。不思求变会固步自封,会走向僵化和末路。我们反复提倡“用一百种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山还是那座山,但不同的角度会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以“求变”的思路做好每一项工作,固定了的习惯化的东西因变化了的因素而平添许多灵动和生气,从而使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如:中层演讲,年年进行,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干群之间的理解,有利于理出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但我们还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行:口头演讲和书面交流相结合、人人演讲和部门主管相结合、全面开讲和只讲要点相结合,给人年年不同的新感觉。节日庆祝活动,更是在继承中推陈出新,节目表演不断采用新方法,使活动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让人久久难忘。英语节、电脑节作为保留节目,已经举办好多届,每年都充实新的内容,注入创新因子,因此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渐渐成为学校特色品牌之一。

3.处理好外显与内质的关系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上的问题往往来自思想上的问题,学校文化具有内隐性。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思想教育,给师生心灵以滋补。老师们一起学习叶圣陶的《假如我当老师》一文,用原文重读加阅读心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布置老师进行假期读书活动,进行读书笔记的展出和交流。这是一种触及人的心灵的思想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在学校青年教师会议上,我曾以《做一个有文化的实小人》为题讲话,要求教师做一个有理想的实小人,做一个有信念的实小人,做一个有准则的实小人,做一个有精神的实小人。老师感触良多,一位老师说:“原本在我心目中‘文化’的概念就是指有知识,但听了这个讲座后,我明白了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她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为人处世的准则,她的最高层面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精神和信仰。学校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关心,对我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关注内质,由内而外,还需确立一种前瞻意识。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才能赢得从容的姿态,抵达成功的彼岸。每年学期工作,计划先行,在假期中,中层就预先做好各类计划并进行交流讨论,让学期工作有路可循,开学工作忙而不乱。

三、强化文化管理的过程意识

如果科学管理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收获的是立竿见影的管理效果,那么文化管理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而这个过程就其本身而言也是具有价值的,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取消它,只能重视它、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这是对待文化管理的基本态度,也是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1.开放性。学校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内部的人事变化、外部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学校原有的文化。作为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校文化现象,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并对其进行校本化改造,为我所用。每年有新师范生分配进校,学校按照惯例对新教师进行培训,除通识培训外,还要组织一些专门的培训。侧重形式的活动有新教师上岗演讲、上岗宣誓等等,注重内容的活动如通过师徒结对、青年夜校等活动让新教师迅速入门,邀请退休特级教师结对帮辅,让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专业成熟起来等。另外,新进的老教师(相对于新毕业的师范生而言),他们身上留有过去学校的文化烙印,通过业务学习、专业培训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历史,尽快融入实小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小人。新进教师接受学校文化熏陶,完成学生到教师、他校教师到实小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文化也因不断充实的新生力量而变得更具活力。学校每年还要接待兄弟学校领导来校挂职学习,他们全过程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既是来学习的,也是来指导的,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向他们全面开放的过程中会发生微小的变化,他们的优秀经验可以为我们所用,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的学校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2.具体性。学校文化作用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的真实的事件。具体的事常常很微小,然而微小往往是“巨大”的开始,因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与事之间会相互影响。如一个团队能坚持“早”到校,长此以往,作息时间成为摆设,不再起任何作用,这表明已形成了一种“早”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传染的性质,作息上的“早”来源于并强化着思想意识上的 “早”,不单单在作息上面,其它事情也会受此影响变“早”。教师的意识还会影响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期末考试,我们的老师总是当天批完试卷,这与他们“早”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而这样的意识最先是从“早”到校这样具体的小事开始的。“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具体的一件小事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把事情做大、做成的关键之所在。反过来,我们就是通过重视细节管理,把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做扎实,做透彻,以此来不断强化着学校的优秀文化。因此,“抓落实”成了我们做事的主题词,常常挂在嘴上,在动员时,在总结时。随着学校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学校经常举办或承办大型活动。每一项活动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管,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的第一步的第一步是什么”,绕口令一样的“抓落实”要求,意思是说,必须心中有数,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3.复杂性。学校文化如水一样,虽柔弱,然无孔不入,无坚不摧,遇障碍绕道而行,百折不回,不达目的永不罢休。这样的特质,注定了以文化方式开展的学校管理,其发生作用的过程不是径直的生硬的一蹴而就的,而是会经历曲折和变化,是一个温火炖鸡汤的慢活。凡事都要制订方案,有了方案,还须在具体的实施中持久地坚持下去,其间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再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不协调到和谐,从不理解到接受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做很多很细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智慧、毅力和耐心。如:每年一届的教育议事团全体会议,我们把相关成员吸收到议事团成员中来,一起议学校之事,把学校发展之脉。这样,把本可能对学校发展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一些成员为学校发展之事出谋划策,不少有意见者成了建议者。来学习的领导、老师都有感觉,说我们活动多、会议多,好像有过细过杂过烦过慢之嫌。其实,我们应该看到“慢活” 的美丽、“多余”的价值。有时“好事”还真的需要 “多磨”,因为“磨”有目标,“磨”有方法,所以细致而不死板,复杂而不复杂化。因为“精细化”的打磨,每年“教海探航”等征文活动,不管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次,都让人兴奋不已,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来自于坚持不懈,来自于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