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教师专业化要求下的师德建设

时间:2014/5/27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要在教师专业化要求下完成“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就必须建立道德自我反思制度、创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师德建设是事关教育发展、永葆教育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教师整体素质之核心所在,是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教师专业化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国民的素质,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仅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同时也应该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师德建设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师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内在动力

教育活动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反映在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也表现在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上。

师德是对教师个人的行为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才有可能不断学习,加强同行间的交流,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格、品质、操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正向人格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激励作用,同时也可以去修正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对话、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实现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应是教师职业道德追求的根本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无法通过外部强加约束,而是源于教师的自觉,是教师对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创造等内在因素。师德则为激励教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动力。

(二)师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

对任何“专业”而言,不仅要有高度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并自觉使其发展,而且需要有自主权利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以及服务和奉献精神。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和职业工作关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叶澜先生在谈及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新型教师培养时强调,教师是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的职业,只有做一个好学习、善研究、能合作、会创造、求发展的人时,才会去关注、培养他的学生。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只有发展教师,才能使学生和学校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师德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对教育绩效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也是师德建设的基础。以人为本,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尊重与服务,体现人文关怀与情感陶冶,实施个性化教育。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本人认识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身想发展、要发展,才会尽可能地去创造机会主动学习、主动反思,力争自己尽快地成长,他的专业化发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以教师为发展的根本,专业化要求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树立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以人为本,建立道德自我反思制度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强化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及时捕捉自己所闻、所看、所阅、所经历的有价值的道德现象,及时总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感性到理性,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认知,以获得快速成长。

平时要加强教师的师德规范学习,通过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确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并对之前的道德认知进行反思。在道德实践中的反思,重在随时思考,应反思事件与认知偏差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控,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进而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

(二)以人为本,创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教师的管理如果仅仅依赖规章制度的约束是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从现状而言,我国教师的公众压力较大,近半数的中小学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给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给予广大教师关心、尊重、激励,才能使教师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一味地加压力、提要求,而是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

在教师管理上,建立人性化的参与式管理机制,讲究教师管理艺术,实行集体民主决议,关注教师的需求,维护教师的权益,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形成较强的归属感。管理上讲民主、讲公正、讲平等。工作上做到多赏识,少指责;多宽容,少计较;多激励,少批评;多信任,少怀疑。生活上,多为教师着想,使教师处处感受到来自校方的关爱。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能使教师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自觉地投身到学校教育当中,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