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让人文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支柱

时间:2014/5/28

21世纪中国教育最缺失的究竟是什么?当许多教育者、家长都把目光聚焦在知识内容、分数多少的时候,我不能忘记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打就垮;然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不打自垮。”人文精神才是树人的根本,立国的根基。

我们重庆市人和街小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工具价值的科学教育;二是具有精神价值的人文教育。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教育现状看,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加强人文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我们在建设人文校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概括出了“坚持一个教育理念,夯实三大校园文化支柱” 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一个教育理念——“育人为本,以文化人”。

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教育重在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德行。通过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建设人文校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即:“育人为本,以文化人”。

“育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为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地、全面地发展。“以文化人”就是要着力培育学校文化,通过文化陶冶人、感化人、教育人,发挥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把校园文化传达的信息送到广大师生的心中,化为人性,化为人格,化为人品。“育人为本,以文化人”体现了人文校园在育人目标和育人方法上的人文思想。

为了贯彻这一教育理念,我常常对教师们说:“要教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其他人。这是每一位走进人和街小学的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因为你无法把周杰伦培养成陈景润,或者将陈景润培养成周杰伦。

我们学校里有这样3个学生,一个叫张敬知,小提琴方面很有造诣,她上一年级时学校就为她举行了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非常成功,对孩子的激励很大。2010年5月,年仅9岁的她在意大利从30多个国家的 13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 “第17届安德烈·波斯塔基尼世界小提琴比赛”A组(少儿组)第一名和A、B、C、D4个组的总冠军,成为了这项有“小提琴奥运会”之称的国际顶级音乐赛事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总冠军,也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被欧洲华人誉为“为国争光的天才琴童”。还有一个学生叫罗梓宁,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欣然为这部小说作序。第三个学生叫蒋涵静,她在全市经典诵读大赛中被评为“诵读大王”, 11岁的她朗诵的是马克思文选《青年的选择》,她所表现出的精气神,受到了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高度赞扬。

举这3个学生的例子,并不是说这3个学生的成就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想说这3个孩子在班上的成绩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却是乐观自信、健康向上、有着良好艺术素养和文学修养的。他们在学校3000 多学生中可能是沧海一粟,还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追求真善美,富有进取心、同情心、爱心、美感和情趣,常常让我们为之感动,即使有部分学生学业不很成功,但这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一个大度的人、大气的人、大写的人,成为一个对于他人、社会、自然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二、夯实三大校园文化支柱:文化底蕴、文化氛围、人文精神。

人文校园必须有坚实的文化支撑。支撑人文校园的三大要素就是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这三大要素涵盖了人文校园历史和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的主要文化支撑。这三大支柱的建设体现了我校建设人文校园,以文化人的特色。

1.人文校园要积淀文化底蕴。

学校好比一个文化的“染缸”,要让进入学校的每位师生都染上学校文化的特质。墨子曾以染丝为例指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由此可见,看这个学校是不是真正的人文校园,有一个核心的价值标准,就是看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是否染上了学校文化的色彩,走向新的生活。

而文化染缸的染料从何而来?一靠传承,即从学校文化历史上发掘、培育和展现;二靠创新,即学校领导者从认定的教育理念与教职工的教育实践中改革创新,从而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比如我们人和街小学,守望在两江融聚的渝中半岛,立于百年历史的人和街中段,因此我们在传承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培育起“人和为魂、和谐育人”的人和教育,进而提出了“和衷共济、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以人和精神作为我校办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它浸透在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扎根在广大师生的心坎上,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向标。

如何展现人和文化底蕴以文化人?学校也做了匠心设计。比如我校有一处场馆,叫“人和教育博物馆”,一个小学有一处博物馆,这不多见。学校之所以建立“人和教育博物馆”,目的就是把人和师生60多年来走过的足迹经常呈现在师生面前,教育人、激励人。博物馆的一张纸、一支笔、一幅老照片,就有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所有东西加起来,它就代表了一种文化。师生们天长日久地浸润在这种带有独特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中,身心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自觉地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养成人文精神,为未来的进步和一生的发展积蓄经久不衰的动力。

2.人文校园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指校风、校貌、校歌、校训及师生的精神风貌等各种文化元素所构成的一种校园心理环境,它对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氛围既体现在校园的环境上,也体现在师生的言行中。在营造人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上,我们从校园环境建设和培养学生文明言行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让人和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上。良好的文化要素只有在有效运行之后方能彰显文化的力度。人和街小学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可听、可看、可感、可传的角度,让校园文化元素立体化、具象化、艺术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文化意境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举两个例子:一是学校校门口建有一组雕塑,雕塑刻的不是某个伟人或教育家,而是一群最普通的纤夫在合力拉纤的场景。众人拉纤的艺术形象屹立在校门口,每天给每一个上学放学的孩子印刻下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和文化影像。也许他一年级进校时不是很理解,等他读到六年级能体会到一些,直到他将来走入社会时还会始终记得这幅画面。这样的文化形象或许不够卡通,可是仔细想想,现在的小学不缺乏儿童化,而真正缺少的是震撼心灵的校园文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以“两条江在江边”命名谱写了新校歌。这首校歌反映了我校 “两江凝聚,人和教育”的主题文化,它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人和师生“三人吹笙,两人挑担,众人拉纤,和谐的旋律,美丽的校园”的价值理念。校园中,师生们天天传唱这首校歌,也天天受着人和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让人和文化体现在师生的文明言行中。师生的人文修养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讲文明、懂礼仪的行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得好:“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明日文明国家的栋梁。”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我校结合“唱、读、讲、传”活动,构建了以人和教育为主题的校本德育体系,一到六年级分别以“懂规、有礼、明责、能孝、守诚、会和”为教育主题,制定了具体的德育目标、活动计划和学生行为规范,通过班队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开展了“人和形象我设计”,“人和风采我展示”的大型主题活动,要求全校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督促、自我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一大批“人和好少年”、“人和之星”涌现出来。如今,师生中讲文明、讲礼貌、讲孝道、讲和谐已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构成了人和街小学校园文化氛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风气浸润于师生的身心,逐渐地化为我校师生宝贵的人文品格。

3.人文校园要激励师生的人文精神。

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立校的关键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要激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核心在课程,根本在教师。

核心在课程。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课程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主渠道。比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只让学生了解文章写法、历史故事显然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所涵盖的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人和精神。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从小教育铺垫,学生长大后能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领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国家兴亡高于个人利益的道理吗?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呀!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断挖掘课程背后的人文精神,赋予课程学习更多人文内涵。此外,还要善于开发具有人文精神的活动课程。如我们围绕学校的“人和文化”,在体育课上设计开展体现和衷共济精神的竞技活动;在陶艺课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400 多名学生合作共筑长城的综合实践活动;邀请旅俄画家为学生介绍清风白鹤图,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沙龙、科学研究院社团活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经典诵读活动等都体现了人文精神。通过这一系列的丰富、鲜活的教育活动课程,让我们的孩子沉浸在传统文化与艺术文明之中,逐渐激发起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根本在教师。人文校园的发展根本在教师。充满人文精神的学校,必须具有一支充满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人们责备当代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时候,反观培养这些学生的教师,从他们身上能不能发掘人文精神呢?因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师才是学生真挚的良师益友。这几年,学校都有这样一个惯例,不仅到高校去选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求他们一定要来学校实习一段。当大学生来到学校,我们不是急急忙忙地把他们推进课堂,而是让他们参观校园,走进人和教育博物馆,为他们介绍人和文化,还带他们去看朝天门码头,领略两江交汇的景色,参观三峡博物馆和重庆规划馆等。我们的原则是不让一个对学校文化、地域特色完全不了解的老师马上走进课堂。对上门来学校应聘的外地毕业生我们也做这样的安排。用意在于,即使他因种种原因没有进入人和街小学任教,但无论他将来走上全国任何一所学校的工作岗位,他会多了一份对重庆文化的认识,多一份对人和文化的尊重。只要他们还依稀记得重庆朝天门两江交汇的和,记得人和街校园师生融融的人和,他们也许多少会让这份文化、这种精神进入到他的教育思考中,进入到他的课堂教学上,进入到更多孩子稚嫩的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