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精美源于细节 细节造就成功

时间:2014/5/31

——浅谈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也就是所谓“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当今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的管理时代已经到来——即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现代学校文明管理的基础,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标志,是激活教育资源的支点,是搭建人性化管理的平台。学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主阵地,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场所,学校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即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人成才。其管理的中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对于尊重、理解、人格、关爱等情感上的需求,较之其它社会群体更为强烈,它需要一个以情感为纽带,以创造为核心,以审美为境界,以活动为途径的氛围。因此,管理者要依靠师生员工,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心理需求,任人唯贤,以诚待人,公平公正,将师生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避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存异的关系,为他们提供实现价值的时机和场所;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用真诚和友善的情感去建构沟通、感染、理解、激励的桥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中来,使学校的管理理念、课程改革及教师素质不断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实现教育管理的人为到为人的渐次超越,根据这一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韩城镇把学校管理的理念定位于“以人为本”,准确且恰当,适时且前卫,唯上且前瞻,规范且有序,人性中渗透着关爱,关爱中传承着尊重,尊重中凸显着奋斗。

摩托罗拉公司创始人,保罗·盖尔说过:“把一个简简单单的招式做到极致就成了威力无穷的绝招。”吉姆·柯林斯曾呼吁:“不愿做平凡的小事,就做不出大事,大事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来的,所以在细节处多下功夫吧!”我想这两位世界名人一语道破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老子曾说:“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其实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缺少的就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中国有句名言“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微小而细致。在市场竞争中它从来不会叱咤风云,也不像疯狂的促销策略;但细节的竞争,却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就是细节的美,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所在。而精细化管理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之上,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做到每一个步骤要精心,每一个环节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试想,我们每一所学校都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到那时我们的校园将变得更加整洁美丽,一切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文化氛围会变得更加浓郁,人与人关系会更加亲密,韩城镇的教育质量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学校管理从哪些方面入手,就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下面仅举一例——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从“五抓”入手

一、抓计划目标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如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教师的教学就无所适从,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的成绩提高。同样,学校管理人员以一定的目标管理来期望教师而为之奋斗,也会使教师产生实现目标的热情和共同前进的愿望。弗卢姆的“期望理论”又说明,激发力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两个因素。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教师参与目标的制定,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又能达到可操作下的精细管理。

二、抓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以条文形式对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守的要求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它是教师教学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实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精细管理的基础。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如:可在教师参与下制定以下制度:备课制度、说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后进生帮教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一套从教师走进课堂到质量检测环环相扣、人人参与的完整的精细教学的管理体系,它注重了教学过程管理,明确了教师行为尺度和遵循的原则;其中又有约束机制,还渗透着人文关怀,体现了教学工作的精细。

三、抓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主渠道,课堂管理精细化了,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精细,不是指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好教案、精心设计好问题,等上课时向学生提问,这里的精细是指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把新理念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里的精细是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能整体把握,融汇贯通,举一反三;这里的精是指教师对新课标动态生成的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的精;这里的细是指新课标倡导的“双向互动理念”,在课堂教师调控的细,只有教师在课堂驾轻就熟,新课程理念运用自如,学生才学得精、学得透。

四、抓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支柱是“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教学反思涵盖面比较广,比如每一堂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处理是否得当,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何不佳,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何有差距,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合作能力培养为何存在矛盾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五、抓评价

评价是指学校客观、公正、合理地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是教学精细管理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学质量的晴雨表,是教学的指挥棒,过去和现在仍然存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精细化的评价?我想应该变单一评价为全员参与,实施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成为评价的主导,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实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评价时从3方面入手:

(1)评价内容体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评价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立体评价,不仅仅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评价中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主动探究、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使学生在民主、平等、互动中得到发展,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方法更富有人性化,更加全面,更加精细。通过学生自评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通过同学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学生更加激励自己进步,使教师更加不断改进教学法。

(3)评价方法多样化

虽然我们搞了二年课改,但我们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和一些政策的影响,不得不固守着终结性评价这个孤岛,其实从小学来讲采取多渠道、多方法行成性评价更能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更能全面清晰地看出学生成长的脚步。如采取随堂评价、单元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口头性评价、书面评价、体态语评价、激励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评价中体现层次性,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次通不过,可以三次申请。这样,评价体现了发展性,关注了差异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略谈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它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其实教学过程中这“五抓”,没有让我们教师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小做起,从简单做起,增强主观能动性,自觉承担管理责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争当教学管理的主人。教学过程的“五抓”,精细而不繁琐,可望而可及,易操作而不加重负担,既渗透着人文关怀,又需要工作中自警自律,这就叫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

同志们,“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已扬帆起航,让我们携手并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精心,把每一环节都做到精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精致,努力提升办学品位,积极打造韩城镇教育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