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提问上来,让学生更多的直面问题,更多的参与数学的思考,更多的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要么无疑可问,要么不会问,要么不敢问。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起学生的疑,由此产生问?如何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创设真正成功的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今天,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显得更重要了,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下面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提供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探讨。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问题,一般来说,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可以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可以在法则规律的总结处,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算理的推导过程中,在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使学生变换视角,既可以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哪些不着边际、没有道理。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而杂”,浅显幼稚,不得要领,教师要循循善诱,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
最后,还要让学生知道,要想问得巧、问得新、问得有价值,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比如,学完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后,学生提出:踢足球时,有的比分怎么是2∶0?这些都是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