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则通:学校中坦诚关系的前提性意义
相互信任了,就万事可通了。
所谓“信”,并不是盲目地相信某一个人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并不是“迷信”某一个人不会犯小小的差错,而是对人本质的信任,对人的主流的信任,对团队整体力量的信任。
学校内部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与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样,“信”,是前提。
如果信任不存,一切都不会存在;如果信任存了,一切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沟通的。
人际关系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学校文化建设在信的基础上,教学研究也是建立在信的基础。
如果相信了听评课的善意,如果理解了听评课的价值,我们就会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我们就不会害怕批评,我们就不会拒绝建议。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呼唤在学校中建立这样的一种文化,彼此可以为伙伴们的教室与课堂提供建议。
关于“汾小课堂”,值得我们讨论的东西太多了,我很惭愧,还没有把课堂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研究——在学校中,所有的比较重要的事情被会被称为“一把手工程”。
5月份,我希望能认真地抓紧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我不是某学科的专家,我渴望探索我们的汾小课堂可以共同追求的特质——当然,每一位老师完全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把这些特质“活出来”,在自己的课堂里。
而关于课堂的建议,也是建立在“信”的前提下的。
“信”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信则通”,这是学校各种关系的前提性意义。
我信,我们已经有了良好基础的“信”会在越来越多的共同事业中越来越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