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沈茂德谈学校管理

时间:2016/4/8

沈茂德是江苏天一中学校长,他写了一本书叫《窗里窗外》,今天学习了他关于学校管理的一些观点让我很有启发,下面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规范”和“秩序”的建立是管理的一种基础性架构,它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管理的目的应该是让一所学校充满活力,使每一位师生充满生命的激情,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自觉地工作、学习。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文化中,管理是以“管”为主的,体现出厚重的官本意识,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使很多校长把管理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建立“规范”和“秩序”上,在我踏上校长岗位之初,我也曾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我如此投入,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埋怨?” 经过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践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学校管理的增值在于服务过程之中,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之中。”
从“为了师生发展”的价值追求上看,管理绝非是对学生与教师的控制,而应是一种过程性服务。所谓过程性服务就要求校长能敏锐地发现学校运作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地予以解决和预警,犹如中医看病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发现病症及病源,这谓之“管”。所谓“理”,就是针对病症和病源,及时对症下药,理清各种问题解决的思路,理顺校内外各种关系。随着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诊断性管理更成为教育性管理、过程性管理的本质表现,也是服务理念的基本体现。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具体管理行为就应该从“法官行为”(结论评价)转变为“医生行为”(预警与医治),由自上而下的“命令”,转变为彼此平等的“互动对话”。比如,“诊断性听课”,其目的不是为了给教师评一个等级,而是在随堂性的听课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超越规范”就成了管理的一种内在诉求。“超越规范”不是不要规范,而是建立在较稳定的规范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表现为更加关注实践精神与行为的引领。我总觉得现在的学校过多强调了制度、规范、考核,这些东西强调的是建立一种“标准化”的秩序和规范,强调的是纪律的约束。当然,这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没有这样一种秩序和规范,就绝不可能有学校的有序与和谐,更不要说学校质量与特色。但任何管理者都应该知道,纪律虽然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重要的,但它们远不及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师生、留住师生们的心来得高明。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着力升华学生的梦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学生学习的优良习惯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各种考核肯定能对教师工作、学生行为有促进作用,但它起的是“规范、鞭策”的作用,而价值观的认同,激起的是一种源于内心和自我要求的激情。对学校改革与发展起基础性和决定性影响力量的绝对是那种弥散于校园中的“文化空气”,是在全体师生言行间不经意流露的“行为文化”,是流淌于师生血液中的“基因文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才是学校运行真实的“无形的手”,它在规范和操纵着学校的走向,它在真实地影响和奠定着“浸润”在其中的每一个师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
应该看到,在每一位教师的内心都有着人生发展的梦想,校长就要善于帮助和引领教师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着力于“师生双向成才”的探索:即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的发展成才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在教学或服务的过程中同时成才。比如学校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为教师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学校通过“造山运动”,让一部分教师“享受特殊成长待遇”,让一部分教师迅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帮助更多的教师成长……当每一个教师感到自己在不断发展时,我们的学校怎能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