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文化管理

时间:2016/4/8

近期,读一本教育杂志,了解了一个教育管理案例。文章介绍的是杭州的一个中学,这所学校规章制度较为宽松,老师之间的福利津贴区别也不大,评价也很模糊,但这所学校的老师们都很敬业,工作都非常勤奋。问其中一位年轻老师,这位老师一脸真诚:“不知怎么的,一进这个校门,大家都很自觉的,也没有人逼你,奖金区别也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备感惊奇的同时,心中的疑团也就更大了,那是什么促使教师这样兢兢业业呢,总应该有些什么在起作用吧?我们能接受的见解就是学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人一旦进入这个氛围就会被同化,专家们喜欢把这种氛围称之为文化管理,认为是学校管理中的最高境界。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被当前教育界同行喊得震耳欲聋的词语,是一个被教育论坛高频交流的话题,是一个基层学校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时刻感受着它的火爆。为什么会如此火爆?细想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期待。
  既然我们把文化管理上升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建构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考虑。
  1、建立完善有序的学校运行机制。
  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解决效率低下的补救办法与其说在于寻找一些奇才和超人,倒不如说在于系统的管理。”也有名家曾总结说,企业的快速运行:80%靠体系推动,20%靠领导力来拉动。那么,一所好的学校既要有好的领导,更要有好的机制。
  学校高效管理的前提就是依法办学,按律治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章制体系,配之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使师生自觉地围绕学校的管理目标运作,就象地球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它的运行轨道谁也看不见,但却永远沿着那无形的轨道运转而不偏离。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得好:“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足见,严谨的制度、高效的机制在学校管理运行中的重要性。
  2、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精神。
  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展示才华的场所,追求幸福的家园”。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立足于“人本”,着眼于文化化人。所以,一个理想的学校,应是一个关注师生共同成长的绿色空间,关注师生和谐发展的民主舞台,关注师生生命质量的精神港湾。学校文化管理不单单是学校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校文化精神的塑造,用文化的精神去熏染人,用文化的制度去约束人,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进而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文化素养,让学校成为传播科学的殿堂、弘扬文化的圣地、张扬个性的乐土、净化心灵的家园、凝聚人心的王国。
  3、建构高绩效的“雁阵”团队。
  每年秋季,总能看到一群群大雁排成“人”或“V”字队形飞往温暖如春的南方过冬。它告诉我们,只有在这样一个“人”字形的团队中,大雁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大雁南飞”给学校的管理这样的启迪:雁南飞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同样,学校也需要这样一支高绩效的“雁阵”团队,集体奋斗,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只有这样,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够实现,不管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有几句话说得好: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能融入集体才最有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4、建设学习型学校,提升教师文化素质。
  “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对于“学校文化”而言,它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矩,(通俗一点说就是学校的风气)。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精神源泉。是一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精神管理,而这种管理依靠的是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及在这一观念下的行为方式。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上,学者们提出了“未来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中,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那么,没有管理意味着什么?是取消管理吗?当然不是,应该是一种能够高度自律的管理。而我们的教育目前追求的就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使教师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文化管理并不是取消制度,而是将制度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更人性化管理文化。我们渴求用文化管理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管理中来运行学校工作。然而,文化管理不是一种模式,可以顺手拈来,学校文化是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逐渐积淀而成。它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管理境界,那么实现它的途径是什么?无疑就是建设学习型学校,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使教师在高度的专业化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自我管理。
  我非常认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的一句话:“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学校管理的美妙理想,让我们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吧。